前不久,电影艺术家秦怡辞世,人们为她坎坷一生唏嘘不已,我也为她风华百年感慨良多。
那时还没有“粉丝”一词,如果有,我指定算得上“铁粉”。
我一度迷秦怡、谢芳、丛珊、吴玉芳,她们的电影剧照占据过我的床头和日记本册页。一有空,抬头端详或垂首细瞧,明星们明眸皓齿、一颦一笑,曾吸引过我的眼神、影响过我的心境。
大学毕业后,在农村中学教书,读书看报成了打发课余时间的首选。工资虽不高,除自费订阅教育、文学类杂志之外,还订阅了《大众电影》杂志,且一订就是好几年。
“王老师,你订的《大家电影》到了!”学校勤杂工,文化程度不高, 把繁体“众”字念成了 “家”字。我笑了笑从他手里接过杂志一看,封面一角微微翘起,内页有明显翻阅后留下的指纹。看来不少人已先睹为快了,我的《大众电影》真正成了“大家电影”!
影视明星我追过,身边的“星”我也追过。
童年时,在小镇上,我追的“星”是供销社里一个叫吴娜的营业员。
计划经济时代,镇供销社的重要性不亚于镇政府。庄严、神秘的镇政府,普通百姓经过的时候,大多止步于门前,探头探脑向里面张望,很少登其堂入其室。供销社则不然,供销社里有普通百姓过日子离不开的化肥种子、日用百货、酱醋油盐。四里八乡,出门儿赶一趟集,不去镇上供销社逛逛,等于没赶集。
吴娜是什么时候在供销社做营业员的,记不得了。我十一二岁时,她大概十八九岁。十八九岁是女孩最好的年纪。
当然,我身边也有十八九岁的农村小大姐,可她们整日田间地头,风吹日晒雨淋,身材健硕、皮肤黝黑,跟苗条白皙的吴娜一比,感觉不一样!吴娜皮肤白,那种通透的白,肌肤如雪、吹弹可破都不足以形容她身上所散发的美玉般的温润和月光般的皎洁。
她在布匹柜上卖布,似乎她只适合在布匹柜卖布,油盐酱醋、烟酒百货、种子农药,都不适合她。
她话不多。“你要那一种?扯几尺?”她用手里长长的尺子指着柜台内排列整齐的一匹一匹花色各异的布,对着柜台外的顾客轻声细语地询问着。她眼睛不大,细长,说话时微微眯缝一下,睫毛随即闪了闪,高高的鼻梁上,有一颗褐色的痣,恰恰因为有这颗痣,让原本太过沉静的面部表情稍稍显得生动,好像平静的湖面一圈儿小小的涟漪。
她动作不快,甚至有点慢。在顾客最终确认花色和尺寸后,她将那匹布拿出来,轻轻地放在柜台上,用尺子一下一下地丈量,随即让出寸把两寸,用剪刀剪一个小口,放下剪刀,“哧——哧——”把布撕开,红唇因用力微微抿了抿,然后折叠、包装、收钱。平平常常的动作,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美妙的舞蹈。
她有个能耐,就是只要你说出做什么、给谁做,她总能给出合适的建议:什么花色、什么材质、多少尺寸。她的服务态度不是那种特别热情或特别冷淡,对谁,不管老农还是干部,她都一样地平和。
店里平时顾客不是很多,只有逢集时,人才会多些。即使人多,她还是一样的轻声细语、一样的慢条斯理,说也奇怪,顾客愿意等,并不着急。
我不去扯布,最多去供销社打瓶酱油或打二两酒。打完之后,我也不着急回去,沿油盐酱醋柜,经烟酒副食柜来到布匹柜,趴在高及下巴的布柜柜台边,看她给人扯布,像欣赏一幅精美的画。
供销社和供销社里的吴娜,曾深深地吸引过年少的我。
后来供销社改了制,转由私人经营。我也到了外地读高中,吴娜去了哪里,我不得而知。
跟在小镇时难得见到一两个漂亮女孩子相比,上高中时,身边的美女就多了起来,班里有班花,学校有校花。每每与校园里的“花”们擦肩,我也会禁不住多看两眼,跟同学一起品评一番,在心里跟吴娜比较比较。
也曾疯狂到和一个同学悄悄跟在美女后面跑了一里多路。
一次晚饭后,与同学赵花一起到学校东门外的茶馆里打开水,提着暖水瓶回来的路上,赵花指着前面一个穿白色高跟鞋的女子说:“快瞧,县广播站的播音员,人人都说是大美女!”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只能看到美女匆匆的背影,“白色高跟鞋”离我们有十几米远。我说:“真的吗?跟上去看看!”
我俩提着暖水瓶,快步跟了上去。“白色高跟鞋”走路很快,像是赶时间,我们紧追慢赶,跑出去一里多地,才追到她的前面,然后我们又若无其事地掉过头来,装作漫不经心,其实是“狠狠”地地盯了她一眼。
“真漂亮!”回来路上,我俩几乎同时这样感慨。那天晚自习,我和赵花迟到足足十分钟。
但在十六七岁的我的眼里,“白色高跟鞋”还是太知性成熟了点儿。
前一段时间,我去文体馆晨练,廊檐下一个练太极的妇女似曾相识,“谁呢,这么面熟?”记忆快速扫描,“是吴娜!”我想起来了。
吴娜发福了,整个人像一寸照片变为二寸照片一样,放大了一倍,不过鼻梁上的那颗痣让我确认她就是吴娜。
吴娜身着宽松肥大的太极服,一边压腿,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身边的人聊着什么。
我很想走上前去,跟她说:“你知道吗,小的时候,我崇拜过你,你曾是我童年时代美的启蒙和长大后美的标杆。你是什么时候离开供销社进了城,后来嫁给了谁,现在应该有孙子了吧。”
我最终克制了自己冲动和唐突。吴娜根本不认识我。想当年,我们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我看她的同时,她也看了看我,从眼神中看出,她的确不认识我。
回家后,跟我爱人聊起了当年镇上的供销社和供销社里的吴娜,问他认不认识。我爱人说:“怎么不认识?你们女的也喜欢看美女?想当年,去镇上赶集,谁不逛供销社?逛供销社,谁不看吴娜?赶集回来路上,像我这样半大小子,谁不说长大要是能娶到这样的媳妇,该多好!”
我笑着说:“好吧,年轻时谁还没做过美梦呢!”
作者简介:王孝玲,江苏省宿迁市散文学会会员,曾在《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劳动时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楚苑》《骆马湖文学》《宿豫文艺》《学习强国》《中国作家网》《作家网》等报刊和网站发表散文数十篇,十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