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头窑记
作者:郭军平
提起“瓮、盆、罐、碗”这些生活器具,生活在北方一带的人们应该毫不陌生。须知,这些曾提供给人们生活方便的器具大都出自澄城尧头。
澄城尧头地处山沟,距离县城十五公里左右,虽不甚远,但于过去落后的交通工具和交通道路而言,人们心里总觉得疙疙瘩瘩,有点皱眉,毕竟出行很不方便。人们对使用“瓮、盆、罐、碗”等器具已经习以为常,大家都知道尧头生产这些器具,但从来没有乡亲或者知识分子对生产这些器具的地方感兴趣,或者对这些器具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原材料是什么等感兴趣。在这些粗笨的器具渐渐被人们几乎遗忘在角落的时候,当人们过去的农耕生活方式很快被现代生活方式取代以后,人们却渐渐对这些即将被遗忘的粗笨器具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感情。
在旅游业兴盛起来的时期,人们一度怀疑澄城穷山恶水,似乎没有什么名胜景点,与邻边县市相比,似乎没有拿的出手来的、可让自己值得自豪的景观。可在已经被冷落的尧头山沟里,却仍然有一批热心于传统瓷器的工匠们、企业家,他们依然在传承、挖掘祖辈们遗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何等的热诚!
进入他们的产品展室,以前那些粗笨的器具被一个个玲珑精致的艺术品所替代:尧头黑瓷——黑得油亮,黑得闪光,黑得纯朴,黑得可爱,被人们誉为“黄河精灵,北方明珠”,如此赞誉,真不为过。
很明显,以前是器具,现在则成了艺术品。以前,做工相对粗燥些,致力于实用;现在呢,做工明显精致玲珑了,致力于观赏。当我们拿起、摸着这些油光闪亮的艺术品时,仔细观赏,竟让人爱不释手。
相对于繁华热闹的县城,这里毕竟冷清多了。与过去窑火熊熊、人烟阜盛的时期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在这遍布炉窑遗址的地方,一座一座年久未修的炉窑破败不堪,淹没在芳草萋萋中,那些硕大的砖头一排排、密密麻麻砌成的炉窑以及那些倾塌的窑仿佛告诉我们那一段沧桑久远的历史。面对这些比我们的父辈祖辈年龄都不知道要大多少岁的炉窑,我们除了感慨物是人非以外,更是肃然起敬。
是啊!我们的父辈、祖辈们世世代代所使用的器具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吗?那些曾经温暖、滋润了我们生活的盆盆、罐罐、瓷瓮、瓷碗不都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吗?也许,一个盆、一个罐、一个瓮、一个碗都承载着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一段美好的故事,在我们步入现代化生活方式阶段,我们何以能够藐视它们?遗忘它们?
遗忘它们,藐视它们,何尝不是遗忘祖辈、藐视祖辈、遗忘我们的过去?一个人、一个民族,无论走得多么远,都不能忘了根本啊!
幸运的是,尧头窑已经不是一个荒凉的、被人们忘记的山沟,这座自唐代以来就为北方人们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地方,愈来愈被人们所看重,被人们所怀念。人们络绎不绝,纷纷到这里参观留影,吟诗作赋,发掘它的文化价值。而政府部门为了方便人们旅游参观,已经大大改善了这里的交通路线、环境面貌。如今的它,已经脱胎换骨,被国家文化部门命名为4AAAA景区,成为澄城名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走在宽敞的大道上,感受着古色古香的尧头老街、尧头古村落,我们仿佛重新回到了曾经的岁月,曾经的记忆当中……
作者简介:郭军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澄城县作协副主席。作品在《人民日报》《美文》《意林》《思维与智慧》《散文百家》《青海湖》《语文报》《教师报》等报刊发表百万字左右,三十多篇文章入选中、高考阅读试题。著有长篇小说《黄河英雄儿女传》散文集《诗意语文》三部曲及教育专著《名家名师指点:高考阅读教学》;获得“杜鹏程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文学奖和全国各类征文一等奖、二等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