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商道上的鞋匠店
作者:牛银万
在包头西的哈业胡同,有一个叫鞋匠店的村庄,曾经是包头古商道上的驿舍。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至宣统年间,包头的骆驼商运十分繁荣,形成西路和北路两条主要通道。
西路分南、中、北三条主干线,北线从大青山与乌拉山交界的昆都仑沟北上,经台梁、大佘太、海流图、转麻咪库伦儿,出公忽洞抵西域;中路经大青山后草地,沿今中蒙边界南侧抵达新疆,南路从包头的水旱码头出发,经哈拉不达、今东西鞋匠站、扒子补隆、磴口、石嘴山、平罗、武威、永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安西、星星峡、哈密、奇台、阜康、全程2700多公里。
包头水旱码头的兴起,是走西口北上的结果。
在乾隆二十年,山西祁县乔家,在包头开设了广盛公店,主要经营绸缎、布匹、粮油、皮毛、 杂货,从此,包头的商贾云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催生了骆运和黄河水运,清后期到民国九年,驼运的骆驼达到五千多峰,最大的驼庄号有天顺泰、双盛业,专门承揽驼运业务,同时,西宁至包头的黄河水运也全线开通。
民国十二年,途经包头的京绥铁路通车,包头的商贸和运输业进入极盛时期。黄河上游而下的货船进入包头码头,因无法返回把货物就地变卖,再购得绸缎、布匹、茶叶等,租驼队西运至宁夏、甘肃、西宁及新疆。
在此期间,有一个叫王柱又名王鞋匠的人,从河曲走西口在今哈业胡同东鞋匠店村落脚。
当时的东鞋匠店村,和整个包头西一样,是蒙古人的游牧地,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王鞋匠来到这里,从商道上看到了商机,他认为,在此开旅店具有天时和地利两个优势:天时就是极盛的商贸驼运;地利就是水旱码头到东鞋店村大约100多里,按驼队日行90里计算,西行到东鞋匠店一带太阳正好落山。驼队有三怕:一怕风沙迷路;二怕缺水断粮;三怕土匪抢劫。因此,不走夜路是驼运的最好选择。于是,王鞋匠用血汗钱在此盘下一块地方,开起了旅店。
说是旅店,其实很简陋,用“黄土夯墙纸糊窗,两盏油灯一盘炕”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每当黄昏时分,油灯初掌,幽光透过窗纸泛出微微的黄亮,昏暗中人影晃动,客商和困饿的骆驼进进出出,店主一边翻看帐本,一边招呼,煮饭的炉膛通红,几口大小锅冒着腾腾热气,店里店外一片繁忙。饭饱身暖,短暂的寒暄之后,客商头脚倒置挤在炕上入睡,只有店门口和驼槽旁两盏洋灯在微风中摆动。鸡叫三遍,人驼醒来,煮饭、牵驼饮水、装货,又是一阵喧闹。饭后,东方天际微微发白,西行的驼队,在叮咚的驼铃声中,又踏上了漫漫旅途,“走不尽的沙漠过不完的河,什么人留下个拉骆驼,人人都说拉骆驼好,辛酸苦辣谁知道……”苍凉浑厚的小调,在古商道上久久飘荡……
王鞋匠开店,一是不收草料钱,二是如客商因特殊原因暂时走不了,只收半价住宿费;三是遇上土匪来打劫,他带上人挺身而出。那时,包头西的山上有很多土匪,时不时下山搜刮财物,神鬼怕恶人,土匪一看不好惹,逃走夭夭。因此,客商们觉得住在他这儿很安全。正因为这样,王鞋匠具有很好的口啤,旅店也越开越红火,那时,驼道上的客商,只要提到王鞋匠,都赞不绝口。
特别一提的是,王鞋匠开的旅店,曾经是我党的秘密交通站,住过一位地下交通员,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这为他和他的旅店,增加了神秘和传奇。
在王鞋匠开店的期间,有一个叫薛虎栓的人,从府谷流落到此,看到王鞋匠的旅店经营得有声有色,也想开旅店,王鞋觉得都是飘泊之人,就让薛虎栓用鞋匠店这个名号,在距东鞋匠店西两公里的地方开办,这个地方,后称西鞋匠店。东西鞋匠店,以店为傍,渐渐形成村落,这就是这两个村的来历。
鞋匠店凝集着一代人的艰辛,承载着他们的奋斗精神。回首往事,我仿佛又听见商道上的悠悠驼铃,仿佛又浮现出他们的身影……
牛银万简介
牛银万,男,包头市九原区政协工作,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在《诗神》、《芒种》、《草原》、《包头日报》、《包头晚报》、作家网等报刑和网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多篇(首),诗作曾获“草原•北中国之星”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