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写作本身也很美

娄炳成2022-09-01 11:55:36

文学作品终究要给读者提供一种美感,一种美的享受。这样,才能愉悦读者的心身,唤起读者的共情。无论何种体裁,无论写什么、怎样写,所涉及到的无非是人性美、人情美、生活美、自然美这些内容,但在具体的揭示、展示、明示或暗示过程中,所使用的素材、截取的场景、选择的细节、行文的笔法又是丰富多彩、不重复、可辨识、可感受的。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首先是创作者自身具有具备的内在人性美的反映。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尽管古往今来、国内国外人们对人性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人性的本质无非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只是表现的方式千差万别,尤其是很多的人还具有双面性,或多面性,也就呈现出复杂性。

文学作品反映的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给予赞美和歌颂,同时也是对人性中的假恶丑给予揭露和鞭挞,提示、警示人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人性,靠近和拥有真善美,远离和摈弃假恶丑,人性美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和肯定。人性美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深不可测的,它从来都是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人性美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共有的人性深处最美好的精神和情感,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索创造,包括人的追求、奋斗、创业,并以此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无私奉献,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美好关系,如友情、亲情、爱情等;三是生命的尊重关怀,包括对生命本身的感悟、体验和诗意表达等。

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只有自身具有具备内在人性美,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人性美,找到人性美,感受到人性美,并在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揭示、反映出真实可信的、具体鲜活的、既能感动读者又能感动作者自己的人性美。假如作者自身表面道貌岸然,却一肚子男盗女娼,就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不仅不能正确揭示出真善美,还会将真善美打入假恶丑,把作品写得一塌糊涂。

同样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情美,也是创作者自身具有具备的内在人情美的反映。

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除了利害关系之外,还有人情关系,因此人情味和人情美在人们的生活中总是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而人情美又是建立在人性美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性美,所谓的人情美就没有根基,就是虚假的、伪装的、出于某种目的而短时刻意表现出来的。

在文学作品中,人情美是通过真实的人生故事表现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故事表现出来的。所谓典型是指这些人物故事都有独特的个性,同时又揭示了人生的本质。这些极具典型性的人生故事,与人性美的内涵相对应,可分为探索创造的创业故事、无私奉献的情感故事和体验生命的哲理故事。在具体的文章中这三个方面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某篇文章中可能侧重于某个方面。

比之于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更加具体、更加鲜活、更加生动,他们往往潜藏于十分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出碎片化、不经意、有的甚至是隐性的,譬如微信上的一个关注、手机里的一声问候,医院里的一次探望,闲聊时的一杯茶水,对儿童的某种爱抚,有时候是一句善意的提醒等。在很多的时候,人情美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细微到一个眼神、一个注视、一声叹息,都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体会到、回味到。

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也只有自身具有具备内在人情美,才可能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去发现人情美,找到人情美,感受到人情美,并在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揭示、反映出真实可信的、具体鲜活的、既能感动读者又能感动作者自己的人情美。如果作者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疏于交集,淡漠人情,就不可能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感动读者的人情美。要么是无病呻吟,要么是虚情假意,自说自话,毫无人情味可言。

人性美、人情美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让我们充满了安全、饱暖、舒适、愉快的感受,那就是生活美了。因而,生活美又称社会美。

生活美是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富有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从而易于唤起审美情感的社会生活事物。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学习创造等领域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阶层的主体的社会先进力量、先进人物的身上,美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生活美的内容包括那些具备积极、健康、有益的性质和具有创造意义、并符合人类进步愿望和先进理想的生活,某些具有提示人生经验、人生真理、人生伦理价值和进步思想意义的生活,以及一些足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深情和想象,使人充满生活乐趣并去积极创造未来的生活。

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奋力拼搏,也有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恬静享受。这二者的社会意义虽不相等,但从审美上说,英勇献身精神的美,并不与纯洁坚贞的爱情的美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人是生活美的最高体现者,而人的心灵美(人格美、精神美)又是生活美的核心内容。生活美的特征是内容压倒形式,它的形式以其具有自然形态的特质而显得朴素、粗糙和驳杂,内容则相对地较为丰富而又广泛。善是生活美的本质和基础。生活美的审美感受,往往是和道德感相结合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出现的。但并非凡善皆美,生活美必须唤起主体的审美感知,通过视听感官而获得一种特殊的愉悦性的审美感受,而不仅仅限于道德评价、伦理评判。

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美,是通过人的精神境界、人的生活态度、人的劳动创造、人的价值体现、社会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关系等反映出来的。是由许多的人物、故事、情节、场景、氛围等串联、并联、组合起来的,单靠大量的说教、叙述,即便多么华丽的辞藻,都无济于事,事与愿违。作者不仅要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更要有一颗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感悟生活的心。

文学创作除了关注社会生活,还须关注大自然,为读者提供、揭示、展现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或现象本身之美,是自然界原有的感性形式引起的美感。自然事物的美,形态多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不断丰富的。它具有与美的其它形态不同的特征。自然风光、园林、盆景等都属于自然审美的范畴。欣赏自然美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自然界之所以有美,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结果。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历史的联系,自然对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地位、意义、价值,是产生自然美的必要前提。

我们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看,每一首诗歌都是描写社会生活的,而每一首诗歌的比兴又都是以自然之物起头的,譬如“关关雎鸠”,譬如“燕燕于飞”,譬如“蒹葭苍苍”等等。何以如此,就是人类的文艺创作,首先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认识,其次才是对人类自身社会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总结。

大自然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之一,最具权威性的诠释,是人类的绘画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先驱者,被称为“现实主义开荒者”的马萨乔说:“绘画不过是对自然界的模仿。”中国画描写社会生活的杰出作品,莫过于《清明上河图》,然而,中国画灿若繁星的作品所描写反映的更多的却是山水、花鸟、虫鱼、草木这些自然自在之物,郑板的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张大千的山水,黄胄的毛驴等等,莫不如此。

中国山水文学自晋宋之际诞生以来,在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名家、名著迭出,其中郦道元的《水经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及《徐霞客游记》是最有成就的三座高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感情深挚,忘我投入,让山水与生命共振,审美主体与对象完全融合,从而获得一种忘怀一切的自由感,一种奇妙的精神愉悦,而且都采用容量和自由度均较大的散文体,都表现了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由此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学长廊中最为旖旎的风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贯穿了人性美、人情美、生活美、自然美的文学作品,也就有了文学之美、艺术之美。而这一切之美,其拥有者、创造者、体现者、感受者,都是人。具有了人性美、人情美、生活美,才能更好的去发现、体验、珍视自然美,从而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人的真诚、善良等美好品质、各种魅力综合起来的人之美。大美世界、大美社会、大美生活、大美自然的中心归属,是大美的人!当我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了这些美,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受体会到:写作本身也很美。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担任过陇南地区文联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在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纯贵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