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忆校忆师亦忆友

肖吉秋2022-08-28 09:18:49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怀着感校哺、谢师恩、契友谊的心情,写下这篇《忆校忆师亦忆友》的拙作,以表达自己对母校安化县第四中学——41年来从未忘记的眷恋,敞露心中曾经留下的遗憾,也借此表达对母校老师、校友们的诚挚祝福。

       母校,对我这个毕业于1981年的应届高中生来说,41年的青春过往、164个的四季轮回、984个的节气更迭,说岁月长也不长,说时光慢也不慢。回忆当年的母校景、老师恩、同学情时,曾经拥有的青涩年华和琅琅读书的情景,大多被流逝的光阴打磨得差不多了,能根植于心底的也为数不多。今若能侃出个一二三来,那也仅是纪念教师节的几束小花,温馨地拽住了记忆深处的几朵小云彩。

     《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至今难忘。当年我在28班读理科班时,班主任是吴吉秋老师,教的是语文课。可能我与老师同名不同姓的缘故吧,他除了学习上严格要求我外,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关照。当时,我还有偷偷抽烟的不良习惯,老师知道后,多次苦口婆心教育我不要抽烟,确实忍不住烟瘾了,就让我到他办公室去抽一支,可见老师对我有多包容。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吃的,也时常叫我去他家吃,或者带点回校给我吃,把我当儿子一般的管教爱护。因老师的家就在学校对面的吴家碑,仅一河之隔,从沂溪河上晃悠悠的小木桥走过去,穿过几垅小稻田,山脚边的一栋土砖瓦房,那就是老师的家了。记得春耕夏忙的时候,老师还要兼顾自留地里的农活,挤时抽空去打理。当时我也从学校的厕所里挑过大粪,帮手老师在家屋后山坡的小麦地里浇过肥咧。

       前几天,一同学与我微信聊天,问及吴老师近况怎么样时,我猛然醒悟,真的已经很久失去联系了。随即微信语音同学群里的佩云同学,请她帮忙打听吴老师的情况。仅过了半天时间,佩云同学就来电话告诉我,吉秋老师还健在,由其女儿在身边照顾,身体状况还蛮好等等,并把老师女儿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我。

       今恰值处暑节气,趁天地始肃之时,我赶紧拨通了师妹的手机,急盼能与久未见面的老师通上电话。手机一拨通,电话里的那头传来了老师洪亮的声音:“吉秋,你回来了?你在哪里啊?我们至少有十几年没有见面了,我还蛮念着你啊••••••”。当听到已有84岁高寿的老师关心备至问及我的情况时,霎时有些语咽,两眼泪汪汪了。与老师通完电话,立马有个心愿,要趁着今年国庆节放假之机,争取回老家一趟,专程去拜访老师,以渎愧疚之心。

       当然,除了吴老师恩同父母外,教政治课的田珍瑜老师也是莫逆之交。八十年代初,田老师应该有50多岁了,也算是学校老师中年纪比较大的。我记得田老师有一本精装的相册,相册里面除了有他家人的生活照外,还有两张老师穿军装的照片,特别令我羡慕,觉得老师年轻时真帅气、好有气质。课后有空的时候,我经常去老师办公室聊天,有时田老师漫不经意地跟我说起他年轻时期的一些往事,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从老师不露声色的语言表情中,还是能够感受他曾经遇到过的波折。田老师退休后,就住在学校里安度晚年,九十年代我在部队服役期间,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曾经多次去拜访过他老人家,十几年的师生关系直至老师仙逝,至今我的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老师的儒雅形象。

       还有教英语课的黄凤秋老师,也是值得要表一表的美女老师。说心里话,我对她是不够尊敬的,甚至在课堂上故意使坏,干扰她的上课秩序。这主要缘于自己在读小学、上初中时连拼音都没学会,到了高中阶段要赶鸭子上架学英语,岂不是要我的命一样。当看到那26个英文字母时,心里就发怵、头皮就发麻。但黄老师上课声情并茂,教舌头怎么顶、嘴巴怎么张、音标怎么记等等,窍门多、难度大,我就是笨嘴笨舌学不会、记不住,似乎比登天还要难。心神不在课堂上,难免会开点小差,偷机看点课外书籍打发时间,一不心就被老师逮住了,小说、杂志的被没收了好几回,心里的埋怨情绪就可想而知了。一旦遇到期中、期末考试英语,那种求助无门的心态就暴露无遗,要么壮着胆子、厚着脸皮、侧着头偷看同桌同学的答案,要么采取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办法,在选择题、判断题上赌“运气”,自信“潇洒”考一回。每次考试能得个40分左右,就是一个沾沾自喜的成绩。现在回想起这些学英语细节,内心真还难以言状当年的情形。

       学习上虽然我有点得过且过,但过寄宿生的生活更是一种磨炼。尤其是学校大食堂钵子菜的特色,总是同学喋喋不休的话题。两年的学习期,在校住宿读书的有好几个公社同学,每当两周放一次假时,同学们各自回家取大米、带红薯和坛子菜回校。每天的一日三餐,就用一大把缸盛上米和红薯,放到学校食堂的大蒸格里去蒸,等到吃饭时间一到,食堂师傅就准时把挂在走廊那块铁板敲得应山响,“铛铛铛、铛铛铛”的打钟响声过后,开饭的食堂大门也随即被打开。那时候学校的礼堂也是学生的饭堂,同学们井然有序取了把缸饭后,就按班级划分的区域就餐,三五成群来到八仙桌旁,值日生认真负责把菜分好,没有櫈子可坐,同学们只能围着桌子站着吃。想当年,几十桌同学同吃大钵菜,人头攒动的场面可谓壮观。大钵菜里素菜多、荤菜少,生活过得蛮清苦,有同学绘声绘色编了一首顺口溜:四中生活顶呱呱/不是南瓜就冬瓜/吃了豆腐还吃渣/大周偶有蒸钵肉/每人两块心不慌/三餐蘑芋若不见/明日白菜会有汤/吃完饭来把缸洗/无油无渍手风光。时移至今,每当同学们在微信群里聊天,只要讲起吃钵子菜的光景,就会情绪激昂,唾沫飞溅啊。

       话又说回来,情窦初开的高中生,或多或少有一些懵懂的美好记忆。对我来说,青春年少时能闻到兰花香,那也算大开了眼界。那时候的农村虽然贫穷落后,但山花烂漫、瓜果飘香自然伴随着我读书成长。自己家门前屋后的桃花、梨花等如约绽放,在山坡山谷里的杜鹃花、山茶花、百合花等年年盛开,但要说起兰花,恐怕是一头雾水了。之所以能闻到兰花香,那真要感谢同班的夏智明同学。夏同学是转学的插班生,长得文质彬彬的,他的家庭条件比大多数同学优越,是一个吃国家粮的干部子弟。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智明同学在二楼寝室的通铺床头边,养了一小盆似韭菜的绿色植物,而且把小盆景看得特别紧,不准同学们动他的“韭菜”,当成宝贝一样养护,不是浇水就是浇肥,还拿到走廊上晒太阳。直到有一天,这盆绿色植物开花了,而且只有几朵小小的白花,一下子整个寝室有种说不出的沁香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盆不显眼的“韭菜”是名贵兰花,算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高中第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智明同学转学去了安化二中,兰花盆景也随之被他带走了。从此之后,同学们只能从心底回味兰花香了。

       在母校读书两年,可谓莘莘学子苦读渐成长。既结交了良师益友,增长了文化知识,又夯实了青春梦想,懂得了责任担当,这些都是老师呕心沥血培养教育的结果。正如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诗句所描述的一样,正因为有吴老师、田老师、黄老师等众多辛勤耕耘的教师,才有高考学子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读书的佳话,才有应届毕业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直取苍龙的胆量。

       历数41年前母校同窗契友的情景,挑灯苦读的动人画面,尤其那课堂里、树荫下、沂溪边只见读书的人,鲜见相恋的情,就如童话世界般的纯洁。爱的羞涩、情的初开被掩藏寒窗苦读中,悄悄的话语、传情的小纸条都装上了一把小锁,默默陪伴发奋学习走向金榜题名的考场。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两个从部队退伍返乡后的师兄,为了鱼跃龙门,毅然把握枪的勇敢,转换成握笔的坚强,连续两年参加高考复习班,与众多的同学奋笔疾书在课堂上,身穿的绿军装,吸引了师弟师妹羡慕的眼光,也成了我年少心中向往的梦想。

       母校同窗两载,凝聚的无数美好,如像田光华老师教历史课回顾历史一样,流派分呈成了今天我对母校、对老师和对同学的真情回忆;又如黄道南老师教体育课的强身健体之法,千锤百炼了今天同学们抗风御雨的体魄和人生拼搏。

       斗转星移,母校巍巍,百年更风华。“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对人民教师的高度褒奖。新时代,百年新启航,尊师重教必辉煌!


                  2022年8月23日修改于广州


      【作者简介】肖吉秋,微信名为白云秋天,60后大兔子,雪峰山下安化长大的伢子。军转干部,文学创作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报(诗)刊和自媒体等。撰写的《加强街道人大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荣获2005年度广东省人大制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作词的《今非昔比新面貌》歌曲入选2022年5月《中国词曲网》榜;其散文《母校的那些旧闻趣事》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纯贵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