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神韵 家的故事
作者:肖吉秋
茶,自古以来就有书籍记载之。如唐代诗人、茶叶专家陆羽所著的《茶经》,就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之作。在这本百科书中,可以禅悟到茶道、茶德等精髓,可以知晓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等常识。倘若想深耕在茶的经纬度里,那也许更加能体会到“茶圣”所织起的茶经网,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涮,依然经久不衰的真谛所在。茶的纯朴醇厚、飘逸清香和感悟人生,就从打开《茶经》扉页的那一刻开始,不断演绎着茶的传承故事。
茶,自古以来就有诗词描述之。如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至七字诗茶》是这样描述的:“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憎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净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读罢此诗,或多或少从茶诗的本性说道中感受人们对茶的喜爱;从茶的冲泡过程中了解人们的饮茶习俗;从茶的怡情养性中体会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自古以来就有歌曲传唱之。60年代初,由著名作曲家白诚仁谱曲、一级作家叶蔚林作词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的经典歌曲,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湖南民歌,至今仍耳熟能详、唱遍大江南北,是源于亿万人民群众通过“烟香茶”的传递,表达对毛主席的无比崇敬、无限热爱之情。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国上下的扶贫工作不断深入推进,边、远、穷的“三农”问题,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茶作为农村众多的转型产业支柱之一,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沉寂了。我的家乡为了推动黑茶更好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把“安化黑茶”的名片擦得更亮、品牌打得更响、产业做得更强,就从2009年开始破茧,每隔3年举办一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至2021年已经如期举办了5届。每届的文化节除了有新的茶产品打擂台外,倍受瞩目的是有重磅歌曲推出。比如:由何沐阳作词作曲、华语乐坛著名女歌手徐千雅演唱的《你来得正是时候》;由中部骆驼作词、著名作曲家虎卫东作曲、青年歌手张琼演唱的《我在益阳煮茶等你》等歌曲,就是当年举办黑茶文化节的压轴戏。倘若你正与朋友煮茶论丹青时,不妨找来这两首歌曲听一听,说不定会有如痴如醉的感受噢。
茶,自古以来就有百姓爱之。大家对流传藏族民间“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想必十分熟悉,由此可见茶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分量和对茶的执着。然而,我那有着蚩尤故里神韵的家乡,除了黑茶闻名于世外,擂茶和泡茶的待客之道和梅山人对茶的嗜好,同样不亚于藏族同胞对茶的喜好。
说起家乡的茶,其实自己对黑茶的印象并不深刻,可能是边销茶的缘故,茯砖茶、千两茶等很少能看得到、喝得上,就像茅台镇的人不喝茅台酒一样,墙内开花墙外香。当然,合适的才是最好,黑茶的“产经销”也一样,不知道这句比喻用得恰不恰当。之所以对家乡的擂茶、泡茶、煎茶念念不忘,主要原因是擂茶能待客又能充饥,泡茶能待客又能解渴,煎茶是解渴自饮的茶缸茶。若要深挖茶的奥妙之处,茶的生情结缘肯定是一大特色。无论是长期生活在家乡,还是漂泊打拼在他乡,关于家乡茶的许多感人故事,就深深藏在采茶、制茶、喝茶和咏茶的春秋岁月里。
要说家的故事,首先要从擂茶说起。喝擂茶的旺季是清明节后至夏天的季节。因为一年的新茶刚刚长出新芽,既嫩又清香,加之春耕夏忙的特点,大家彼此帮衬、走动得多。所以,擂茶成了待客最热情的一种方式。我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打擂茶来招待客人,我们做孩子的自然少不了有蹭茶喝的机会。每当把客人招呼入屋就座后,母亲就立马拿出放在碗柜旁边的擂钵和擂茶杵,用清水涮洗干净,再从碗柜厢门里拿出头一天摘好了的嫩茶叶,或临时到房前屋后的茶梯里采摘几把新茶回来。然后,一边与客人聊天,一边把新鲜的茶叶和事先准备好的花生、芝麻等茶料放到擂钵里一起擂。如果父亲在家的话,擂擂茶肯定是他的份内活。父亲力气大,只见他右手握着擂茶杵,左手把着擂钵上边沿,用双脚及小腿的内侧用力夹住擂钵的底部和擂钵的外侧,用力顺时针方向擂着钵里的茶料,发出的轰隆轰隆的擂茶声,好几百米以外的都听得到。擂茶一般擂十几分钟左右时间就擂好了,孩儿们帮忙烧的一壶山泉水也沸腾了。然后,母亲把烧开好的泉水倒到擂钵里,并根据客人需要的口味,往擂茶水加一点食盐或白糖调口味,用茶碗盛着调好的擂茶,再添一些炒熟了的花生、黄豆和炒米,用茶盘托着逐一送到客人手上,香喷喷的擂茶就开喝了。当客人的第一碗茶还没完全喝完时,往往要再添一碗,不能让客人空着碗等续茶。敬茶如敬酒一样,是有些礼节讲究的,母亲热情好客,反复劝说客人多喝茶。当客人喝完第二碗茶后,肚子也许有点饱感了,再喝到第三碗茶时,往往需要休息一会,在家常里短的聊天中不急不慢地把茶喝完。当然,自家人基本上只有一碗茶的份,小孩们喝完就知趣地走开了,因为擂茶也要省己待客嘛,这是从小爸妈教育孩儿的话。
擂茶之所以受宾主欢迎,主要享受打擂茶的那种氛围和喝擂茶的那种愉悦。当然喝茶的那种清茶香扑鼻,芝麻擂碎后泛起的点点油星,还有浮在茶水表面的微微金黄的脆口炒米,那也是对味蕾的最大诱惑。喝擂茶还必须有技巧才行,当花生和黄豆沉在茶碗底没有喝完时,大人一般用手掌心轻轻地敲着碗边,把茶料捧到碗沿口,才能把碗底的茶料吃到嘴里,一点的不会浪费。小孩子喝擂茶,自然没有这样的工夫,索性用自己的手指头去扒茶料,才能吃得干干净净,在放茶碗时,还不忘把粘有茶屑的小手指放到嘴里吮几下才算心满意足咧。
泡茶虽然也能待客,但泡茶的方法就比较简单多了,不像打擂茶那样的费时费力。当村里的人上山或下地干农活路过家门口时,我母亲都会喊人家进屋歇脚聊天,若是人家地里的活不是很急,往往也会应声进屋落坐歇一会。这时候,母亲就会赶紧生火烧开水,然后往茶碗里先放点茶叶和炒好的了花生、黄豆,没有花生和黄豆时,就往碗里放点芝麻或炒米。水烧开后稍凉一会,就可以冲泡茶喝了。泡好的泡茶,茶叶在碗底慢慢舒展开来,茶水也微渐泛黄,茶香悠然得撩鼻润喉了。两碗泡茶下肚,一般干半天的农活,也不会因口渴找水喝了。尤其是“双抢”最农忙的时候,喝泡茶是最省时、最实在的,因为不会耽误干农活的时间。小时候,我也起早贪黑跟着父亲到深山里砍柴或挑木炭,口渴路过别人家门口时,也会进屋讨碗茶喝,主人家的伯娘或婶娘见到我父子俩喉焦唇干样,立马热情招呼入屋,赶紧烧水泡茶,以解口渴之急。进屋讨茶喝的场景,虽然时移事迁了几十年,但在我脑海中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说到煎茶,那就更简单一些了。煎茶是自家人平常喝的茶缸茶水,茶的泡制也没有特别的讲究。平常把山泉水烧开,倒到一个能装几斤水的茶缸里,放上一点陈年的茶叶后,就用茶缸盖盖好放在茶(碗)柜上,饭前、饭后或口渴时,随时随地倒出来喝。有时候客人突然到访,来不及打擂茶或泡泡茶时,也会礼节性地倒上一小碗煎茶,让客人先润喉解下渴。煎茶的最大优点就是几天不换茶水也不会发馊,无论是什么时候喝都不会拉肚子,或者有其他的不适,这可能与家乡的水质和茶水的存放方法有一定的关系吧。
说到茶的情缘,那真还可以从一些礼节之处看出初倪。比如有上下邻居或村里有白喜事时,每家每户自然少不了要送上一钵擂茶来表达心意。因为白喜事来往的客人多,帮忙做事的人也多,喝茶的需求量大,光靠主人家打擂茶或泡泡茶,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所以,逢白喜事送擂茶是我家乡的习俗,其他的地方是不是这样,那就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了。另外,通过喝茶聊天,彼此可以知道一些乡里乡亲的消息,比如谁家儿子还没结婚,谁家的女儿刚出嫁,谁家的儿女考上了大学,谁家的令尊或令堂几时大寿等等,都可以在喝茶的谈天说地中知道这些信息,甚至还可以充当一回月下老人,促成一门婚事,或者谈成一笔生意,赶上一场喜酒啊。
近些年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紧锣密鼓着产业强、环境美、文化活、收入高和幸福长的目标,我家乡的茶产业也源源不断地被带出了偏远山区,走向了八街九陌的大都市。现在无论走到哪个地区、走到哪个城市,都可以找到安化黑茶的专卖店,茯砖茶、天尖茶、千两茶等应有尽有,黑茶、红茶、绿茶等一应俱全,尤其桑叶黑茶更是异军突起,打开了保健瘦身的新局面。还有的茶业有限公司,为了迎合家乡游子的喝茶需求,特意生产了一种效速冲泡的擂茶和泡茶,成批量加工制作进行真空包装销售,通过网购等方式,随时可以喝到家乡的擂茶或泡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思乡情切,传承了家乡的茶特色。当然,这种效速冲泡出来的擂茶也好,还是泡茶也罢,喝出来的味道和氛围,是无法与父母亲擂擂茶过程的那种惬意、优闲所比拟,茶的清香醇厚也无法与现擂现喝的那种场景来形容。
今时值壬寅年的立秋了,新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的反复无常,打乱了许多人的探亲休假和观光旅游计划。我和我的家人也有两年多时间没有回过湖南老家了,除了无时无刻想念至亲好友外,自然对家乡的茶也有特别的情愫。但疫情防控是大事,我想既然省不了亲,被“两点一线”要求着,不如尝试拿起手中的笔,干脆与家乡的茶展开一场真情对话,温馨回忆起家的故事,借此与抗疫情的风雨一道,慰藉自己、祝福亲朋、祈祷岁月,释放自己越鸟南栖的情感。正因如此,凭着自己的年少记忆,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四月的茶》:你听,茶马古道铃声/摇醒四月的烟雨/远方贾商催茗/期盼明前单芽/传递舌尖/一缕春天味道/你看,云台山唤翠绿/姑娘采茶颜开/细嫩尖尖至爱/巧指茶聚手心/盈入背篓/醇香由此碧凝烟/你观,翻滚千百来回/卷身任其搓揉/一团团蕴乾坤/一散散坠阴阳/沐风浴霞/怡人等候喜收藏/你品,注一湾万斛泉/取一瓢勿忘君/片片水沈烧处/红袖添香缘定/浮生不在/千秋大业一壶茶。
每当世间美好蕴育在始于春,跨于夏,立于秋,藏于冬的时光里时,茶的韵味会越来越浓厚,传承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家的故事也会越来越精彩,承载的亲情也越来越难以割舍,惟有珍惜再珍惜。
2022年8月16日修改于广州
【作者简介】肖吉秋,微信名为白云秋天,60后大兔子,雪峰山下安化长大的伢子。军转干部,文学创作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报(诗)刊和自媒体等。撰写的《加强街道人大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荣获2005年度广东省人大制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作词的《今非昔比新面貌》歌曲入选2022年5月《中国词曲网》榜;其散文《母校的那些旧闻趣事》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