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古往今来 目断鳞鸿

肖吉秋2022-08-13 12:32:55

古往今来  目断鳞鸿

 

作者:肖吉秋

 

  20216月,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前夕,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封来信,让我如获至宝、欢喜若狂,一张印有金黄色党徽的红色软皮纸的《党费收据》信件,显得更外的夺目和庄重。我荣幸至极和爱不释手着这封内容简短的来信。在感慨万千的同时,情不自禁对书信产生了仰慕和遐思。

 

  追根溯源,书信的起源、发展由来已久。早在2000前,我国春秋时代就设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书信至于今,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承载,其发展的过程从口头传达、驿站传递、信鸽送达开启,潜移默化演变成近代的书信传递、电话、电报电传等方式,时至当今科技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短(微)信传送、QQ互动、语音通话、视频聊天,乃至更加快捷高效、安全保密的量子通信等等。日新月异的通信科技创新,也给书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书信无论从种类上、还是从传递的方式上,都发生到了令人瞩目和难以置信的地步。但它的本质特征,仍一如既住地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着私信与公文两大通信功能,源远流长至今。

 

  说起鸿雁传书,古人在书信常用语等方面是颇有讲究的。比如:书信的启始就有“惠书敬悉,甚以为慰”;表达思念时就有“别后余月,殊深驰系”;表达钦佩之意就有“久钦鸿才,时怀渴谒”;问病挂念时就有“闻君欠安,甚为悬念”等。时令问候用语就更加丰富,如春天就有“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祝贺用词上就有“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至于贺新婚、贺寿、贺生儿女等,更有不同的贺词表达。此外,还有致谢、致歉、拜托、致衰、赠物、请教、商讨以及结束等共14个方面的表达用语。现在我们时常阅读到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云中谁寄锦书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等等,更是书信锦句中的精彩表述。可想而知,在古老的光阴里,清新文雅的书信妙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文情并茂,让书信的一来一往充满着独特魅力。

 

  60年代的农村还是十分贫穷落后的。我童年时期对书信的来住也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那就是原始的口头传信,俗话称叫托口信。因为,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且交通闭塞,家庭成员很少有在外面工作或务工,很少见过邮递员送信上门,送电报之类的信件就更加前所未闻了。到了70年代后,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都要参加兴修水利、兴建铁路和炼钢炼铁等农业、工业基础项目建设。我的父亲也一样,时常不在家,跟随生产队统一派遣的壮劳力,到外地干活挣“工分”。我母亲除在家哺养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外,还要打理自家田地里的农作物。每到春耕秋收很忙的时候,母亲就找人托口信给父亲,要他回家帮手收割庄稼。口信托人带出去后,母亲就在家里焦急地掰着手指算时间,望眼欲穿盼望着父亲能及时回家挑大梁。这样的次数多了,我对托口信就有了久久不忘。到了80年代,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有线广播,生产大队的广播室,除了早中晚时段播放中央广播电台节目外,也利用有线广播发布开会通知和农忙季节注意事项等等。这也许是有线广播的一种单向通信功能吧。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1981年的秋天,我高中毕业后就参军到了部队,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慢慢体会到了书信来往的目的和意义。无论当战士3年,还是当军官20余年,书信成了我向父母及亲朋好友等汇报工作、生活的主要沟通手段。每半个月写一封家信,基本形成了一个规律。每封信的8分钱邮票,还是从每月7元钱的津贴费中节省下来的,很少用挂号信,也从未拍过加急电报。1984年的秋季,我如愿收到了军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也我第一次收到的邮政快递件。在军校读书期间,我这个年轻的小战士也开启了自己的恋爱经历。印象中,记得写得最长的一封恋爱信就有18页纸之多。回想当年,由于把写书信的注意力放在恋爱信上,父母有时候一个月也收不到我这个儿子的来信,心里难免有些挂念,有时只好到女朋友家里打听我的情况,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我军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尉军官,也成了父母的心中引以自豪的一张名片,并且把能收到邮递员送来的信变成了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和安慰。另外,我与女朋友谈了5年的马拉松式恋爱,200余封恋爱信见证了婚姻,真可谓恋爱信抵万金噢。

 

  话又说回来,无论是写家信,还是写恋爱信,还是有许多奥妙的。比如,我在写给女朋友的书信里,为了表现自己有才华,总想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于雨”的感情来表达,但当才尽词穷时,也要临时抱佛脚,找些有关言情方面的杂志看看,并把里面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意境中去寻找启发,然后不断揣摩、不断更新谈天说地的浪漫。在我当兵的年代,军人如何写好恋爱信,就像研究一门学问一样,尽展书信的青春焕发。倘若能写一手龙飞凤舞的钢笔字,来挥洒自己的情感,那更是让人羡慕不已的事咧。我为了显示自己身手不凡,闲时就找来《庞中华钢笔字帖》进行练字,在旧报纸上写,在地上用棍子画,反正寻思着要把最漂亮的字、最美好的话写进那方格的信笺里,捎给远方的她。所以,有些时候字没写好或内容没有表达完整,就撕掉信纸重新写,经常见地板上或纸娄里就有许多揉成一团团被嫌弃的“半成品”。当然,写给父母亲的信,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无论是写信的态度上,还是写信的内容上,就不能与写给女朋友的信同日而语了,也不可能与“家书抵万金”相媲美了。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就使用通信工具而言,从青少年到成年人,几乎人人一部手机不离身,随时通过打电话、发微信、视频通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沟通,伏案写书信的时代即将成为一种新生的回忆。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来信往,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的痕迹越来越浅淡,传承的责任也越来越变得无足轻重。但转念一想,这不是社会发展的“错”,更不是通信技术更新惹的“祸”。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只要我们把书信的根和魂留住了,维系好书信往来的秘诀,重视传统文化的宣扬,假以时日,古往今来的书信会绽放出更加灿烂、更加温馨、更加文明的花朵,书信的深奥、书信的神奇、书信的浪漫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

 

  书来信往,岁月悠悠,临书仓促,不尽欲言,撰此文纪之,望品鉴赐教!

 

2022525日于广州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