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神奇的龙头山

郭义清2013-10-11 09:08:28
    很久以来,只知道龙头山是松溪境内最高的山峰,登上龙头山一直是向往已久的心愿。当登龙头山成为现实的时候,她壮美的历史,清幽的景致,果然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
    初秋的一天,从秀美的西洋小村出发,穿越一片片青翠的竹林,爬过一级级陡峭的石阶,看那一朵朵簇拥着的不知道叫啥名的小花向我热情的绽放.当我一路感叹,一路回首,村庄悄悄离我越来越远的时候,挥汗回首的那一刻,一座古朴的庙宇蓦然映入我的眼帘。这一刻,我长叹释怀,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我终于登上了神往已久的龙头山巅。
    龙头山,俗名鸾峰山,是闽浙两省,松溪、浦城、龙泉、庆元四县市的界山,正可谓“一山连四县,半步跨两省”。峰顶海拔1348.9米。假如用弧线连接松溪、浦城、龙泉、庆元四坐县城,其形状酷似彩蝶,龙头山则恰是蝶头,颇为神奇。古时候,四县民间曾流传着“除了皇帝无大官,除了龙头无大山”的说法。古《松溪县志》载:“延亘二百余里,传有飞仙乘白鸾栖其上,上有石坛,坛东有龙穴。”清《庆元县志》称:“山峰峭立,为浙闽诸山之源。”
    快到“龙头山庙”的一块山巅上,立着一块省界碑,那是2001年国务院竖立的第8号福建、浙江两省石界碑。站在石界碑旁,放眼两边,看到的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天边与群山连接,白云在山间缭绕,阵阵山风扑面而来,出满汗水的后背顿感丝丝凉意。
    抬头,便是“龙头山庙”,古朴的庙宇就在眼前,“龙头山庙”几个字渐渐清晰。久闻龙头山神奇清幽,如今置身其中,颇感一阵阵仙山灵气袭来,连同那美丽神奇的传说飘逸而至。
    龙头山庙,古称鸾仙阁,建于南宋景炎年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福州府有三眼井,井水一热、一温、一冷,热可杀猪,温可洗浴,冷水冰凉。有一天,三眼井突然全部干涸,此现象引起福州府官员高度重视,即派汀洲府著名风水先生找原因,先生沿山脉走向一路勘察,第三年到龙头山,看到庆元县三坑乡上坑村、岱根源村李一公、李二公及炉坑村老叶等人在山顶烧木碳,破坏了龙脉,就叫他们停烧三个月,言明一切损失包赔偿。只停烧两个月,福州府三眼井就恢复有水时的原状。府台得知后,派官员把龙头山周围的山林、耕田悉数买下,委托吴家村村主出租,所得租金在原烧碳的地方建造了庙宇,这就是龙头山庙的来历。
    正史又有《吴氏宗谱》记载:宋朝年间,丙辰进士吴松龙任松溪县尉时,因在龙头山上求雨灵验,故在南宋景炎年间建立庙堂。明朝武宗正德年间高山村李仲廷重接修理。明万历三年吴公裔孙吴马贤重复修葺。清朝时数经兵焚,殿宇几置荒烟蔓草之中,故在清康熙十四年吴廷兴鼎新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再修。
    走进庙中,“弥勒菩萨”笑座山门,神龛里的“华佗”、“张仲景”两位神医和“如来”、“观音”及“十八罗汉”塑像栩栩如生。如今,庙里香火不断,每逢五月二十五和六月十五的香期,两省四县的信徒几千人云集进香,热闹非凡。
    从庙的侧门出来,走上木制凉亭四处回望,万里山川,尽收眼底,连绵群山,起伏平缓,四周边缘,峭立陡峻。一眼望去,群山蔚蓝成片,遥望山顶,云彩飘逸缭绕。站在山顶,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叹。此刻,一任仙风吹开我的胸襟,一任思绪在群山放飞。
    龙头山曾是革命红军、游击队的落脚之处,从浙江省官良田村上山,途中的“嵩峰亭”里还留下了抗日红军书写的标语,周边的崔上村曾是中共闽浙边地委驻地。1943年陈贵芳率建松政游击队在龙头山巧施迷阵,与国民党敌军艰苦辗转激战,令敌人闻风丧胆。1947年中共闽浙边地委率游击队进驻崔上村,先后攻打渭田、周墩、竹口、小梅,建立了党组织,成立了贫农团和民兵队。龙头山周边群众积极参与红军的战斗,为红军抬伤员,给游击队买米送菜,做鞋补衣。国民党敌军恼羞成怒,对龙头山革命领袖根据地疯狂反扑,许多群众为此遭受迫害,英勇献身。
    茫茫群山,白云飘荡,龙头山呵,无数先烈的鲜血,汇成了今天的神奇和安逸,无数惊天动地的熬战,换来了如今的壮美与清幽。正思绪着,一群鸟儿从眼前展翅而过,叽叽喳喳的叫声,仿佛仍在讲述着革命老区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龙头山还是瓯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从东北麓流经汤源村汇入龙泉溪,注入瓯江;从东南麓流经官良田村,从西北麓流经西洋村,从西南麓流经源头村,这三条支流汇入松溪,注入闽江。
    傍晚下山时分,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更给龙头山戴上一幅朦胧而美丽的面纱,她的壮美,她的清幽,淡淡地留在我的身后,留在我抹不掉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