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年逾古稀初染毫 练笔方知翰墨香

刘培华2022-06-04 15:44:16

年逾古稀初染毫 练笔方知翰墨香

——晚年习书感悟

文/刘培华


       我自幼喜欢文字与写作,笔名乡隐居士。初中毕业回家务农后即涉文,被利津县广播站选聘为通讯员,经常投稿,自此即喜欢上了写作。参加工作后在单位聘为宣传科通讯员。工作初期从事技术,后“改行”,长期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性质大半生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主要是行政公文,擅长新闻写作,早期,除新闻稿件外,偶有文学拙文见于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齐鲁晚报、联合日报等报刊。在文化圈也小有名气,媒体业内、书画界朋友多多。后企业破产下岗失业,走上打工之路。平时忙于生计、工作和俗务,偶尔记点文字,少有随记涂抹文字之习,聊以自娱,未登大雅之堂。触“微”后有闲暇兴致和灵感偶发文于众,数篇拙作刊发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辛丑阳春三月加入东营市作协,东营文坛有了一席之地。后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入山东省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中国散文学会。

       自愧的是充其量算半个文人,因只舞文不弄墨,何况舞文也是业务爱好,水平一般。虚荣心作祟,徒有其名。我对书法仅限于喜欢,喜好收藏字画,也已小有成绩。了解和熟悉我的朋友劝我习研书法,曰:写作与书法有其共性,您文章如此精美,何不修炼书法,写写字?吾谦辞到:我没有书法基础,只是喜欢而已。友曰:拿起笔就成功了一半,况且书法没有基础的人入门成功提高提升得更快。

       人云:写作书画本是爱好者心灵沟通的媒介。喜爱写作书法是文化人的文心雅趣。受文人朋友老师们的影响,自己也愿成为真正的“文人”,便为此而备。

       经常参与和参加市书协、市美协、市五老书画院的书画活动,文人雅集,参观书展、画展,总让人羡慕不已。现场观摩书法大师创作献艺,佩服他们的满腹经纶,箴言警句信手拈来;更羡慕老师们的挥毫泼墨、行云流水般地写字。“书”“写”有质的区别,前者是“道法自然”的书法家,后者是“循规蹈矩”的写字匠。书家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学修养,才能“挥毫超拔”。字就像人,有精神有个性,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丽。纵观结交书画艺术友人,细心揣摩,书法,就是绘心;写字,如是做人!因此,书画如其人,立品为先。只有人做得正、做得真,其书画才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品味。人让书画雅,书画让人贵。欣赏书法家进行创作,是一种学习更是享受,随即就有了摸笔的冲动,于是,我开始行动起来,读书时自己也会特意搜索有关书法方面的内容并做笔记,时常拿出收藏的书画作品,欣赏品读,从中感悟借鉴。

       反复思量,蠢蠢欲动,慢慢开始着手行动。家中书房里,书桌上铺上网购的毛毡,取出友人赠送的“封存”多年的砚台,去古玩城购齐毛笔、墨汁、宣纸、镇纸等文房四宝,一一罗列在书桌上……

       儿时,在家父逼迫下,练过毛笔字,小学也写过大仿,后因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业未成回村务农而弃之。学书方恨晚,犹嫌笔功浅。搁笔数年,花甲余五再启航,难度可想而知。当第一次拿起笔,不是“成功”了一半,而是“自信心”丢了一半。几十年没摸笔,还真打怵、胆怯。起初,悬肘挥毫,只敢在网购来的能重复使用的练字专用的水写纸上用“水笔”反复练习。作为初学者,手中毛笔像个桀骜不驯的孩子,怎么调教都不“听话”,时常写出“病笔”和“败笔”,写的笔画经常粗细不均甚至东倒西歪,写出的字也是鬼画符,不禁让人产生怀疑,难道自己不是学毛笔字的料吗?再三反思,或为虚荣心作祟,沽名钓誉,故弄玄虚,走入“玩弄笔墨”的误区?!

       张连冨仁兄(中书协会员,中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研究馆员,省书协会员,市美协会员;市书协顾问,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顾问,黄河美术馆顾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市工笔画学会艺术顾问,东营书法院学术委员;东营黄河口古玩城国粹堂专职教授;东营画院院聘画家,东营画院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因未正式拜师,不敢妄自称师,几十年的兄弟情义,称兄道弟习以为常、甚为亲切)得知后,反复告诫:毛泽东主席说“第一要多看帖,第二要多练习,写多了就熟了。”不要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建议先学楷书,练基本功,以后再学行书、草书、颜体,碑帖结合,千万别把普通写字或非常匠气地写字,当作是书法。意在笔先,想在学书法的路上走得顺畅长久,从提笔的时候就认真练习,此为书法学习的“起跑线”。想写好毛笔字,控笔是关键!调笔锋,“偏锋”,运腕的功力,控制好行笔的轻重和节奏。悬腕、提腕,把墨蘸足一点,然后保持慢速、匀速行笔……

       虽未得到张兄真传,但经先生指点,自己感悟颇深!临摹有长足进步。

       因此,凝心、聚神,浸润心灵、净化灵魂。开始正儿八经、专心致志地临池学书。先水写布、再报纸,后宣纸;先方格“描”,后临帖、临摹、仿影,不断反复练习,在师从前人、名人的基础上,心摹手追,结合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而进行创新的,水平大有长进。怕糟蹋纸墨,后来,练习得运笔自如,如鱼得水,才敢研墨铺纸,用宣纸出“作品”。记得第一次宣纸写字时,拿起笔,将毛笔蘸满墨汁,在砚台上反复轻轻泼拭,迟迟不敢落笔,经过长时“酝酿”,随即在准备的练字报纸上,写出了久违了的毛笔字。第一幅作品是“福”,后有“不忘初心、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通用的名言警句,横幅竖幅斗方不断尝试。慢慢学会了提款、落款、签印等书法基本功。

       小试牛刀,初次使命完成,如释重负。自我评价,字虽没有写得那么行云流水,更谈不上妙笔生花,但有对文字的敬畏和用心融在里面,一撇一捺看上去也格外有神有韵,有滋有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当满屋子墨香萦绕之时,是我最惬意的时候,浓浓的墨香增加了——,但也招惹老婆大人和家人抱怨。后来,在办公室里书桌上又备了一套行头,工作不忙时偷闲练几笔。

       楷、隶、行、草、篆五种书体,我偏爱楷书。将习作,微信发给朋友老师书友批阅鉴赏,审阅落笔、起笔、运笔、收笔有基本功,但有些字的露锋、藏锋、侧锋都没有把握好,需要临帖修炼。老师的点评,更加坚定了练好书法的决心。

       写字与写作一样也成了我的精神食粮,毛笔字由起初的稚嫩到成熟,由拘谨到舒展,由刚不胜任到游刃有余,也如自己的拙文,经得起细细品味。

       为鼓励我习书,篆刻家孙西贞贤弟为我治印,专门刻制印鉴一套(闲章、名章、号章、笔名章4方)作为我习书“行头”相馈。但苦于自知练习的作业作品拿不出手,难以示人,故至今未敢落印。近期,将习作奉于中国书画名家张连富仁兄,张兄给予充分肯定,称其作品有款有型,有模有样;笔力、气势、神态尚可;有天赋,有基础,有功力,可塑造。且张兄还欲收为徒,我无上荣幸!

       写作和书法同属“文”科,都是文化艺术,历代优秀作家同时也是书法家比比皆是。码文练字均为文人所为所举,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与写作一脉相承,是相通的,有共性,也有差异。真正走入其中,方知奥妙无穷!首先要有天赋、有兴趣、有功底,都需要素材心境灵感构思创作历练。意念在前,书写在后,孜孜不倦。不同的是,书法,要有工具:文房四宝,笔墨纸张砚台油印玉章,台案,毡布……写作不然,现代写作都不用手稿,电脑打印,手机亦可写作编辑!习文和习字同样要投入脑力和精力,习字还需要投入和耗费大量的财力,文和字要成为作品,均需磨炼打造,积累提升。两者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书法可一撮而就,一气呵成,允许补笔但不可反复修改,修改即有瑕疵,不慎即可为次品或废品。而写作不然,写作需要沉淀和提炼,要反复修改才出成品。

       无论写作还是书法,非一日之功。书法是练出来的(多写、多临),“字”是“纸”堆出来的;写作是看出来的(多读书、多看人事物景)。临帖不足,书写不够量,是不会有成绩的不会随便成功的。卖油翁的一句“唯手熟尔”揭示了熟能生巧的规律。天资用功并举,资学兼重,斯为至理!

       在学书行书的临摹和创作中,笔者感到需要书家反复斟酌研习,不断钻研,刻苦砺练,丰富学养,淡泊人生,以自己丰盈的内心世界、学识修养及完美的用笔结字章法来打动人。书之妙道,在于神采;笔走墨流,皆发于心。虽为书画家操翰,实乃书家心迹的披露。

       本人自知基础差,功底浅,水平有限,临池学书,画蚓涂鸦,不愿苛求自己,学书法不是赶时髦,装腔作势,哗众取宠,不为成功成名获利,只为老来乐趣,丰富晚年精神文化生活,弥补半个文人舞文不弄墨之遗憾,提升自身文化艺术修养。个人早有养生颐性的四大喜好:文字写作,书画收藏,中国象棋,花卉养殖,这些足以支撑满足晚年养生度日之需求。码文行篇,品鉴书画,侍奉养花,下棋对弈,老来又添一嗜,临池染翰,使业余生活甚为充盈丰富多彩。读书染翰,乃古今文人之日课,寻一处清幽,觅一处静谧,一茶(品茶),一书(看书),一笔(写字),一机(电脑或手机写作)。写作长知识,增才干;染翰为陶情,为养性。得空就磨砚弄翰习书,寒暑不辍,我已将其广泛的爱好视为工作、家庭之外的业务生活的全部!是消遣也是修行,将此视为健康养生,文化健身养老。生活素简,内心丰盈,不亦乐乎。

       满头鹤发添银霜,晚年弄墨增享受。年龄渐渐变老,生命渐渐归于宁静,一个人静下来,才恍然明白:人生在世,需要有一些真正的爱好来滋养岁月情深。那么,内心也是纯粹而欢喜的。有真正热爱的事情,生活会变得更加充实,生命会更富有充实感和幸福感,人生也会活得淡定而从容。我在舞文弄墨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精神财富,享受生活,自娱自乐,体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价值。我已66岁,或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提升生命的高度;或不可能延长生命之路,但可以拓宽人生之旅。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惟愿以文修身,以字养性,修生养身,涵心养性,陶冶情操,强心健体,孤芳自赏,以文(字)会友,以友辅仁,享受写作和书法之乐,书写翰墨情怀,安度余生,聊慰此生。

       草就成文,是为学书感怀。


       成之 

       壬寅季春于黄河入海口鸣丁书屋 


       作者简介:刘培华,笔名:乡隐居士,1957年生,利津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会员,《东营日报》特约记者,《利津商业史话》编委,《中国乡村》杂志编辑。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

纯贵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