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花(散文)
作者:何水长
那天十点多,石板坡的原上草赵老师打电话:“你和张寒喜上来一趟,看看石板坡(坪儿上村),写点古体诗,我们村的书法家想在村上办个书画展,以古体诗反映乡村变化,再写成书法好写点。积极助力乡村党建示范村坪儿上文化建设。我和我大哥赵元鹏说起此事,他非常赞成。与村委会商议非常支持,村委给乡党委汇报后得到大力支持。你抓紧时间,多叫几个诗家,我到两水前村路口接你们。…”我挂断电话,心里没底,联系了寒喜,郭军、晓辉,王敬平,他们有的在上班,只有把寒喜、敬平硬拉上赶往坪儿上村。
赵老师早已等在两水沟坝河口武都去兰州的旧路旁。从两水顺沟坝河进去不到十里路,一边听赵老师描述蒲池乡的地理位置:蒲池乡沟坝河,河床最宽不到一千米,窄的地方就是几十米。我看着车窗外,我第一次来这里,两边高山陡峭耸立,有些车路路段硬是从崖壁上挤出来的。经过杜家沟和杨磨底两个村,赵老师说:到了。坪儿上村的牌子就竖在他家门前。我们都惊奇地说:“这就到你家了。”赵老师说,咱们就不歇了,先看看整村搬迁的新农村焦家山。我们坐车继续往乡政府方向行驶。靠河边的路旁几倆大车拉着树苗,洒水车也紧随其后,为刚栽好的树苗浇水。这是蒲池乡绿化工程,要从河坝向半山腰栽树,以改变干山树少的现状。赵老师介绍,对面是养鱼池、农家乐,来吃鲜鱼的人还很多。沟坝河水不大,但遇到暴雨天,便万马奔腾,浊浪滔天啊,河坝的石头都是山沟里冲出来的。这河堤是蒲池乡新筑起来的,有几段过水孔桥还没有埋好。两边几米高,一眼望不到头的水泥灌浆的石砌河堤,如两条隐隐的白龙伸向烟岚中。两边田园白杨柳树围坎护堎守护着一块块水地里各家笑呵呵的金黄菜籽,还有间距一两米茂密而茁壮的椒树,正在涂脂抹粉,装饰打扮,迎接朝霞艳阳的沐浴。赵老师说,上面王坪村的坝地比石板坡好得多,现在蒲池乡已经将王坪村规划为特色产业综合区,石板坡刚好成为蒲池乡规划的“一河两片”发展的门户。
河对面就是焦家山新农村建设新搬迁地,二十来户人家。村子坐落在从河坝筑起的十多米石墙的平掌上,整齐的楼房靠山根而建,中间是汽车道人行道,三排朱门喜字两三层现浇楼房,整齐排列。我们走进一家,台阶鲜花含苞待放,水锈石假山盆景奇绝。我问主人这是什么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姐妹说:这是儿媳妇从城里弄来的菩提花。我问,这里能长成菩提树吗?她说:能!但要有菩提心务劳啊!我惊奇于这女人的幽默。赵老师在一边说:“从焦家山上搬到坝里,那是谁的菩提心啊?”村副主任说:“听说女子建的花棚里的花买着好价钱了啊!
我们登上三楼,三排楼顶一目了然,屋顶上都装有大水罐,大小盆景花草盛开在楼顶。几家院门前伸出翠绿的葡萄藤蔓,厢房的窗玻璃,窗帘在阳光下五彩斑斓!
中午,原上草又领我们来到蒲池乡坪儿上乡村党建示范村村委会所在地(原坪儿小学校),村委干部正在忙碌登记移地安置搬迁的住户表格。我们刚从赵家河那走过来五六分钟,那里的村子依东北向西南而建,高耸陡峭的背山,如簸箕似的将天空收集在簸箕口,如果下暴雨,会把山坡的雨水全揽聚在沟口十几户人家的屋旁沟中。沿沟靠山的房子修建在筑起的两三丈的石墙上,有好些是三四层的楼房,一旦山洪爆发滑坡泥石流,那条小沟就很危险,赵家河那人的生命安全时时处在隐患之中。
我问赵老师,哪儿能一览村子全貌啊!赵老师说,走!顺路拜访村医、书法家韩英才老先生,观瞻了明代征西大将军青山傅王大帝傅友德的庙宇。赵老师说,傅将军是明代朱元章十八大将之一。他是征讨西南的大将军,《奢香夫人》电视剧中就有征西大将军傅友德的故事。这是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有待挖掘、研究。
靠在庙宇处的村子叫汪家坝。顺着庙后山梁叫小石阶,再往上走到鞍张坪就能看到坪儿上村全貌了。赵老师说,上去到坪上就能看见西南面山巅的松树林、二爷庙以及成片的构桃树,风景特好!很有开发价值。
我们几个已经走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寒喜说,何老师今晚睡个好觉。我说要的就是那效果。可我渐渐赶不上他们了。驻足仰望,顺山梁阶梯式的水泥楼房,全部依山而建,在三四米高的石墙上,砌砖墙,贴瓷砖,银光闪亮的两层现浇楼房,真是一幢幢别墅啊!寒喜说,不通车,一片砖,一粒沙子,都要人背马驮上山,不容易啊!碰到一个女人,和赵老师寒暄后,那女人说,从那条儿地里过去,可能有路,不用爬到梁上去。赵老师本来身体不适,青海高原就很难适应,今天又爬这么陡峭的山坡。我问,你能行吗?他说,没事儿。又在前面寻路去了。在荒草丛生的坡上,再从一巴掌宽的小猫路中穿过,到一块如酥面盆一样的软地里,脚面全陷进酥土里去了,我紧跟后面,眼看着,细土灌入鞋中。这是勤劳的留守老人妇女挖过的椒树地。走出头,没路了。我在一片蒿草荆棘中旋了两转,返了回来。赵老师硬是抓住草根,用脚铲出窝台,左手抓住荆棘,右手抛出窝台,再换步,再手抓荆棘,再用脚铲窝台,赵老师硬是这样一步一步爬上去了。我不敢看下面雨水冲出的滑坡湾沟,没有寸草,看下去似乎在吊塔上俯瞰沟壑,眩晕得我闭住眼睛,静静地待了几秒,心想赵老师能上去,我为何不能上去呢!一口气,抓住草根,攀住荆藤树梢,踩着赵老师走过的窝台,爬上了那二十多米的斜坎荒坡。后面的两个还在表扬赵老师。赵老师说,歇一歇吧。
这里是一片果园,有青春活泼的核桃树、苗条淑女式的木龙头树、还有翠叶扑面的樱桃树,树底下,笑吟吟的韭菜、藏头露尾的老葱和毽子似的小油菜,清俊可爱,碧翠清凉。向前走了二十几步,一户院落在坎下,院中的苹果花正开着。好似无处下去,转到坎边,居然是玲珑式小台阶,心里正发愁从哪儿下去呢,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赵老师说这家主人从部队转业至白银工作,退休了,也没见过。寒喜说,这家人多不方便。转过这家大门,前面是篮球场大的一个平台,伞状的苹果树铺展伸藤,葱韭海蒜应有尽有。碧箭似花朵鲜艳翠红,我说,你们看又是菩提花吧!是菩提花!正在长成粗壮的菩提树,开始生长,就枝藤繁茂,蕾朵娇颜,她一点点地绽开,火一样的灿烂,而且五彩斑斓,如痴如醉,馨香浓郁啊。
寒喜问,这个坪上叫什么名字?赵老师说,这儿叫鞍张坪。听村上老人讲,百余年以前,这里森林蔽日,野物遍地,是骡马卸下鞍张歇息的地方。这里高处沙湾梁七、八百米,确实是个打望的好地方。我们站立的山腰西面旋出一个大湾。南北走向的蒲池夹在两山之中。放眼整个坪儿上村,背山向西负势而上,新修的上山众筹路直通对面的二爷庙宇。眼前是千余米的垂直悬崖,赵老师说,那叫前崖上。顺山崖向下是沙湾梁,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从山脊上斩下去,将小河坝沟里的水引到沙湾处的大河坝,再流入沟坝河水。小河坝可新增二百亩水浇地。两三年时光匆匆而失,当沙湾梁斩开一条河道,一场特大洪水将黄土筑起的堤坝,冲开了一道豁口,河堤塌陷,新增耕地瞬间化为乌有。那是靠镢头挖,铁锨铲,架子车运送土石的时代,坪儿上村人,流出了多少汗水啊!
那斩开的山口,而今早已修起了房屋。站在鞍张坪上,沙湾,赵家河那尽收眼底:山高坡野,陡峭沙土,光秃秃的,没有树梢,几户人家像戍守在关隘口的军营,扇形高山发起向下的攻击,沟口的驻守是难逃厄运的。沟坝河水浑浊蜿蜒,河堤护田,田埂树木掩映着金黄油花,焦家山搬迁新村包围在翠绿烟岚中,真乃魅力山乡,五彩蒲池!将来建好王坪特色产业综合示范区,坪儿上村,就是桥头堡。
寒喜说,这里有菩提花!就叫石板坡的菩提花。只有菩提心愿,才能开出菩提花嘛!
我觉得寒喜的话,很有寓意。这时赵老师说,从这里下去看看我家的老房子,就在鞍张坪的山脚底下。沿土梁羊肠小道而下,顺着斜坡往下走,两股战战,谨防细沙变成小滚珠,不小心就得坐一段火车。沟底最里边几户人家建在土谷堆上,最背面的一个土院有六间平房映入眼帘。院中树木繁多:有樱桃,桃树,杏树,枇杷,石榴,核桃,葡萄,橄榄,杨槐,春树,柏树,花椒等等。屋顶绿苔丛生。赵老师说,有近二十年没有住过人了。靠山跟的一间,墙根的泥土剥落,一间北墙已倒在屋内,人不敢进去了。
回到赵老师位于礼武公路边,坪儿村口新建的楼房里,他的爱人已经做好了饭,扣肉,香椿,椒芽,蒲公英,蒜苔炒肉,黄瓜,摆满了一桌,我们从武都出发时都是吃了饭的。赵老师说,跑一天了,爬山出汗,早饿了。盛情难却,只好大快朵颐。
赵老师新修的两层楼房中,一楼收拾了一间书斋,也是客厅,一张写书法的案子,满墙的隶篆行草,还有一幅写于辛未年即91年的中堂,是赵老师堂哥赵元鹏书写的,说是从老屋收拾来的。中堂书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对联是“胸中锦绣三都赋,笔底烟霞五岳云”。气势古朴,遒劲有力。
我认识赵老师是从微信上联系的,见面不过一两次。一次寒喜说,原上草的散文《沉默的母亲》在武都文联编辑的散文卷中,那一次落泪的阅读后,通过联系,他给我寄来了三本书,看了文艺随笔集《鲁院笔记》和小说散文集《低处的雪光》、文学评论集《镜像》,再百度搜寻读他的散文《青海湖散记》和早先微博的诗歌,逐步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后来,我写了一篇七千多字的怀念岳父的《一炷香一世情》发给他,让指导一下,结果给我修改发在他主编的《金银滩文学》杂志上。去年发了一篇怀念我恩师王耀宗老师的《迟到的怀念》。因这几年写古体诗,说为他们村的书法家提供一下村中的风貌,写成书法作品以展示,助力他们村的乡村文化建设,深感难以胜任,好在我一说是原上草、原武都文联主席赵元鹏要求的,郭军、王有库、王晓辉、张寒喜、陇南一中的袁沁哲、王敬平,均写了几首格律诗。还有早先看望原上草老师后写出现代诗歌的王晓辉、王瑞玉、陈彩霞、王海云都以诗抒写石板坡的春天。很辛苦赵元鹏、赵元文、赵元海、韩立明、韩英才老师,他们泼墨书写,字字摇曳生姿妩媚妖娆。微信群里一张张展示的作品,俊秀飘逸,优美流畅,遒劲有力,神龙见首不见尾,草蛇脱兔,金回银钩,二王风韵,颜柳丰骨,公孙舞剑,张旭圣草,怀素疾飞,孟頫灵光,字字珠玉,莲瓣盛开。我很欣慰,一个坪儿上村从事文学书画音乐的人就近10余人,省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4人、中国作协会员1人,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1人。村民们吹拉弹唱者不乏其人。
赵老师除了带头组织此次展览,还要操心布展,那将让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奇特魅力。这不仅仅是书法家笔下挥毫写成的一副副字画,这是兼济家国情怀渡己达人的菩提心愿;这是栽种在石板坡庭院中的一盆盆菩提花;这是开放在鞍张坪梁上的我心中菩提花;这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善举,既净化村人心灵又教化子孙贤德。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菩提心愿。这是开在魅力山乡,五彩蒲池,注入振兴乡村文化建设里的馨香的菩提花心愿。
作者简介:
何水长,男,汉族,系甘肃省陇南市武都人。武都区、陇南市作家协会、陇南诗词学会会员,中诗报会员、甘肃诗词协会会员、现代作家协会会员。诗文散见于《甘肃诗词》《陇南文艺》《陇南诗词》《武都文艺》《乡土作家》《岭南作家》《诗天子》《秦州微刊》《广西诗词网》《中国诗歌报》《金银滩文学》等纸刊及网络平台。
注: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