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英卓读书会·端午同题作文(散文)

李俊 等2022-06-18 13:33:25

Enjoy英卓读书会·端午同题作文(散文)

 

约文

 

作者:白涛

 

初夏已逝,端午徐来。

龙舟竞度,粽叶飘香。

龙舟何幸,年年与彩绘。

粽叶何辜,岁岁被刀割。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国家不幸诗家幸,汨罗一跃,离骚天问耀千古。

许仙无情妖有情,雄黄两杯,昆仑仙草许一生。

谨具约文,有同道在诸位。

煽情作赋,是所赖于群公。

 

  当此“烟柳画桥,凡男妖女。国仇家恨,香草美人”,英卓之高士自当心潮汹涌,浮想联翩,鄙人不才,特邀诸公期能共以端午为题,各展才华各类文体以记之。

 

端阳节记

 

作者:李俊

 

  端阳节是中国四大节日之一,仲夏之始,记忆里的端阳节是我这个吃货幸福的日子,南北风俗不同,在北方的小城里,没有龙舟比赛,人们所有的心事全放在吃上了,我们这里不吃粽子,吃凉糕,端午节前几天,将糯米洗干净,用“浆”(发酵的酸米汤)浸泡一整天,待到端午前一天晚上,用大锅熬四五个小时,到早上时盛在“今品”上(用高粱的杆制作成圆形的盛器),上面散上红枣、葡萄干,均均的散上一层白糖,吃的时候用刀切成三角状,在碗里醮着白糖吃。那时的城里极少有楼房,大都是平房,家家户户都做凉糕,各家做法不同,味道也不尽相同,有的没浆到,味道淡些,有的浆过头了,味道酸到牙。在端午的早上,大人让孩子端着盘放着自家的凉糕送与要好的邻居,回来时,也带回了邻居家的凉糕,做为往来。每家的凉糕基本是母亲作,有姑娘的,年龄大些的帮着母亲作。离开家乡十数年,很少有机会吃到妈妈做的凉糕,现在的媳妇们大都不会作,岁月悄悄的流逝在每年的香甜粘软凉糕中,妈妈头发乌黑现已花白相间,我们已长大,妈妈也老了,记忆中的味道是思乡情结、是妈妈的味道。

 

粽子节

 

作者:徐枫

 

  受了老白的逼迫,要写一点关于端午的文字。于是电脑前立定打坐,又在度娘上搜了一下和这个节日有关的传说。比较熟悉的素贞娘子为许仙饮下雄黄酒;大夫屈原抱石没入了汨罗江;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后面还有沈先生的小说里,翠翠遇上了傩送。除过最后一个,感觉即便是爱情也带着某种决绝的大义,总是有点沉重。其实端午在民间有很多有趣的庆祝方式,还有记忆里关于端午的那些小儿女情怀,就像是脑子里的一道闸门,一旦打开,过去那些可爱而美好的记忆便一股脑的扑面而来,而那些棱棱角角的食色不仅可以入口还可以入眼入心。

 

  (1)马姨的粽子

 

  小的时候,邻居中有位姓马的阿姨,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她来自旧时天津的一个大户人家,解放前是富贵人家的小姐,解放后自己开始动手足食,即便是在那些物资困乏的年代里,她也能把日子过得精细有趣。而我是她家的常客,从马姨那讨过吃的、玩的,甚至还有有趣的书。

  还是在厂区老平房的时候,每到端午她就会帮我家包粽子,因为妈妈是不会的。后来大一点的时候马姨也带着我做粽子。马蹄叶、糯米、红枣、豆沙。头一天先把糯米用水泡软,第二天再把这些白胖子满满的塞起来,里面夹杂着放入红枣、豆沙,依稀记得好像还有肉的。不过因我我独爱红枣,所以对别的印象都不是很深刻。然后拿大锅蒸了,鼓鼓囊囊的放进装着凉水的大桶里浸着。每次端午的粽子都不会是一天就吃掉的,那个时候东西少,过节的吃食总是要多做一点,留着日后解馋。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马姨包的粽子个头不大,但是棱角分明,是那种画上标准的样子,而且从来不会漏米。就连我这个半成品的徒弟,偶尔也能做出两个细活,那个时候心里真是特别骄傲。

  为了区分每个粽子的馅料,马姨会把这些小东西三三两两的栓起来。比如我最爱吃红枣,那红枣的就是每个单独放。然后豆沙的就是两个系在一起;再有别的品种可能就要三个系在一起,提溜起来一大串。我还记得从桶里捞粽子的情景,总是蹲在那个桶的边边上,从水里一次一次的捞起来各种不同的串串,嘴里还得叨念一遍这个是红枣的,那个是豆沙的。都数完了才把自己要吃的拿出来。小孩子的馋还饱含着对食物认知的乐趣和它就要变少了的担心。

  那个时候现成的东西少,所以逢年过节自己做东西是件很有趣的事。而我们对食物的馋也是在一个早早的时间里就开始了。最初知道要做的时候心里会盼着,到日子以后开始激动,好不容易等到做的时候,为了能提前吃上一口,还会主动帮忙,那是一种巨大的期盼,不像现在好像对什么都失了乐趣。

  除了入口的马姨还会给我们这些孩子弄些玩意。金丝银线加上五彩绳,在马姨的手里就变成了粽子坠。这是端午节里特有的祝福,小点的带在身上,大的挂在屋子里。拴上铃铛就能叫做风铃。再简单一些的是纸做的,层层叠叠的,也能包成一个大粽子。马姨手巧,那时候没有彩色的包装纸,她就把挂历折了又折,对了又对,总是能把花鸟人物都用的恰倒好处。

  后来渐渐长大,不再能每次都吃到邻居们包的粽子了。但是每到端午节还是有个印象留在脑子里,那就是老师的讲台上总是堆满了各色家长们送的粽子,横七竖八的摆在童年的记忆里。

 

  (2)老奶奶的香包

 

  妈妈单位有个奶奶,好像是小区的门房。那个时候我是常住姥爷家的,一进一出总能遇的到。有一年端午节的时候,老奶奶把自己采的艾草风干碾碎,缝进了红色碎花的布头里,给孩子们做了好多香包。奶奶不仅是为了过节有个好彩头,更多的是为着艾草的功效。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这个小东西的,但是对于我这个香包来的真是太及时了。那个时候经常头疼,而艾草的香气会让我变得舒服不少,所以这个小香囊我总是整天带着。直到后来在一次灯会上被挤掉了。

 

  (3)姥爷的凉糕

 

  妈妈是远近闻名的巧人,打的一手好毛衣,唯独不会包粽子。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姥爷家过端午,一进门就看见门厅的桌子上放了一个大圆托盘,透过纱布可以看到下面方方正正的罩着一块凉糕,那是姥爷特意给我准备的。记忆中姥爷做的东西里最好吃的就是凉糕和锅盔,无论谁做都比不上。凉糕放在那里可以看见里面的料,糯米之中夹着豆沙,夹着玫瑰糖,做好之后还要撒上青红丝,颜色、味道都是加分项,光是看着就让人流口水。等到吃的时候再淋上一勺浓浓的糖浆,简直赞到不能说。(小时候卖粘糕的都会卖糖浆,不管能吃多少,人们都喜欢配一点)

  其实现在想想很奇怪,那时候青红丝和玫瑰糖都是我不喜欢的吃的,尤其是青红丝,总是觉得除了味道之外还给食物平添出许多土气,是最最小气的。可是那姥爷的凉糕就带着这种复杂的情绪横在了记忆里,没有谁可以超越。

 

  (4)同事的七彩绳

 

  每到端午的时候,都能看见很多热闹的路上有人支着摊子卖彩绳。这也是端午独有的一道风景。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年单位的女孩买来送给大家,一早上来,热热闹闹的给我们送祝福。我自己喜欢但是总不大会选,当别人送我的时候就很欢喜。尤其是大家一起带着,真有种好运要来的感觉。我还记得那次的绳子买的有点长了,我突发奇想的系在了脚上,后来办公室的女同事也都纷纷效仿。那个夏天大家的脚都长得出奇的一致。

 

  (52015年的端午,我和老妈一起包粽子

 

  2015年的时候,书店还在丰州路。我以自己记忆中的能力忽悠老妈和我一起包了一大锅的粽子。说实话,刚开始包了没几个的时候我就已经想放弃了。首先当然是技术的问题,再有一点,就是准备的有点晚,糯米和红枣都是好的,可是粽叶质量就差了点,一入手就分家,没有几个是整个的。我在自己完美主义的外衣下,一面缺少耐心一面努力的做出一个有棱角的粽子,慢的像是只小龟。最后还是仰仗着老妈的坚韧执着,才完成了任务。

  尽管我坚持最丑的粽子都是她包的,因为她本来就不会,所以后来干脆把粽叶一层层叠起来,要是还觉得漏,就用绳死死的勒住,所以她的努力救了那些糯米和红枣,但是也制造出了各种怪异的品种。

  美好的是结局。当我拿着这组张牙舞爪的端午节特惠到书店的时候,无论是邻居还是书客都吃到还想再来两个的状态,自信心瞬间爆棚,而老妈好像比我爆的还厉害。这段有关端午的记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被翻找出来,还有点小唏嘘,因为最近她生病卧床,书店也日渐萧条,没了和我一起再作怪的力气。

 

记忆中的端午节

 

作者:白焰

 

  又到了粽叶飘香的季节,从小到大过了四十多个端午节,印象最深的是大一那年在学校过的端午节。

  那是1991年的端午节,刚好赶上周六,我们听说当时最火的综艺节目《综艺大观》本期有郭富城的节目,(当时是六天工作日,周六晚上有好节目),就鼓动老师从系里借来电视机,全班一起收看节目,记得当时向班主任申请时,当时三十岁的老师瞪大眼睛问“谁是郭富城?”我们当时简直张口结舌!就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会拿这个事例来调侃老师。

  记得当天我们从外面买来粽子,边吃边看电视(当时没有电脑、手机,更别提上网了!业余生活极其不丰富),能有这样的享受自是难忘。看完节目,大家又回到宿舍组织打牌,当时真是年轻啊,打牌到半夜都饿了,把宿舍里能找到的东西都找来吃了!记得有人提议熬个通宵,早晨起来去采艾蒿。结果坚持到天亮,大约五点,下楼准备去采艾蒿,结果宿舍楼门不开!我们也没有理直气壮地去找管理员,其实可能心里暗喜,可以补觉了!于是回宿舍睡觉。

  特别逗的是,我一觉醒来,问大家“谁去吃早点?”(看看,又饿了!)一位同学说“白焰,你不看看几点了?快回家吃午饭吧!”我一看,十二点了!这一觉又睡了七个小时!二十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机会去采艾蒿,也再没有在端午节熬夜,只是在包粽子、吃粽子时偶尔想起十八岁的端午节,以及总是觉得饿、又异常苗条的青春岁月!青春万岁!

 

我家的端午节

 

作者:白焰

 

  老爸是个官员,又是个诗人。这些年,每到端午,老爸总会拿出酒来斟上一杯,如果女婿没来,他就会叫我“来,陪老爸喝一杯。端午节是诗人节啊!”有时候,他还会熬夜写一首诗,纪念节日。

  老妈很务实,从我记事,端午节前大约两周她就开始挑选江米、红枣和粽叶,甚至捆粽子的玛莲草。在粮食供应紧张的年代,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要操的心太多了!每个节日都有特色食品要准备,还要作为节庆礼品赠送亲友。我多次陪老妈去买粮,真是跟打仗一样!现在好了,随吃随买,无论什么季节,呼市旧城的“一把手”都供应各种馅料的粽子。上周日,我回去看父母,他们特意留了粽子给我,老爸给热好,剥去粽叶,老妈给我传授她的购物经验,白白嫩嫩的粽子散发着江米和红枣的香气,静静躺在盘子里,旁边是白糖,我吃得很香,老爸还让我再吃点菜。想到自己四十多岁还能吃到父母给做的饭,真的好幸福!希望这种幸福久一点儿,再久一点吧!

  结婚十八年了,公公婆婆也是一样热爱生活的人,带动儿子也喜欢动手做饭。七十多岁的公公还坚持每年包粽子馈赠亲友,他包的肉粽快递到北京给在准六星级酒店工作的外孙,竟然被他领导惦记,第二年还问“今年你姥爷还给你寄粽子吗?”岁月如流水,老人渐渐老去,孩子们很快长大,沉淀下来的是温暖的亲情和自力更生、勤俭持家的家庭传统。这,就是我们这个普通人家的幸福吧。

 

“难吃”的粽子

 

作者:高岩松

 

  因为公司的总部在上海,所以每到端午节前,公司就会不远千里的寄来一大盒“五芳斋”的粽子,做为节日的福利慰问员工。虽然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品牌,但想必是当地的一家老字号,就如同全聚德的烤鸭一样出名吧。

  南方的粽子,以鲜肉粽子更受欢迎,我第一次品尝时,第一口差一点咽不下去,哇塞,怎么是咸的?!从小到大,吃过蜜枣的,豆沙的粽子,就是只加红豆的粽子,也必定是要蘸着白糖,包括所有吃过的元宵啦,炸糕啦,凉糕啦,总之,这些软软的,粘粘的,糯糯的食品在我的记忆里都应该是甜甜的!

  于是,这么难吃的粽子被我扔进了冰箱里无人问津,直到过了保质期,又被扔了出去。所以,再收到这样的福利,就被我直接转赠了他人。

  一次送给了姐姐,事后她对粽子赞不绝口,说实在是“太好吃了!”听说前一年的粽子被我当废品处理掉了,遗憾不已,一再说“太可惜了!”约定今后一定要送给她。又一次,一位朋友来家中做客,她夫妇二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七八年,终因无法抵抗上海的高房价,于是逃回呼市,买车买房,过上了小富即安的日子。一看是“五芳斋”的粽子,大喜过望,欢天喜地的带回了家。

  看了他们的表现,我不禁很是好奇,忍不住再做一次尝试,发现这咸味的肉粽子好像没有第一回那么难吃了,似乎还吃出了点香味。

  今年,又收到公司的粽子,我认真的端详了一下,南方的粽子比较小巧,只有我们这里的一半大小,裹得密密实实,有点硬硬的。放到水里煮了20分钟,一股浓浓的粽叶的清香和着米香和肉香飘了出来,水已经变成了浅浅的绿色,飘着轻薄的一层油花。剥开后,莹白的糯米变成了浅浅的肉色,四角的粽子一丝不乱,送入口中,米粘而不散,咸甜适中,肉精而不烂,肥而不腻,细细品味,还真是好吃啊!(忍不住偷笑啊,果断地保存下)

  由此不禁回想起当年,最早用上iphone手机的同事,向我推荐时,我委婉的拒绝了,手机嘛,不就是接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嘛,游戏我又不玩,你不就是爱得瑟嘛!时过境迁,智能手机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数不胜数,但凡不善用的,不知要为此多跑多少冤枉路,多花多少冤枉钱,浪费多少冤枉时间。所以,再有类似自己不熟悉,但被众人盛誉的事情时,就会想,也许是我还不了解它的好吧,姑且待我尝试一下,不可妄下评论!

 

来源:Enjoy英卓读书会

https://mp.weixin.qq.com/s/63CAKGV88CuJeGVMRCIOCA

 

注:本文已获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