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湘水文化处,心向侗寨行

曾晓琼2022-05-27 08:51:23

       湘水流经处,隐隐青山尽环绕,水田漠漠白鹭飞,无数文化从根植的大地中氤氲而生,深厚而又灵动。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的通道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隐于青山深处,仿若世外桃源般,几千年来烟火不绝,在那古朴而又澄澈的土地上孕育了风情浓厚的侗族文化,有一百里侗文化长廊,整整一百里丰富的侗族文化,三五里就是一个大寨,每年都有一些喜爱侗族文化的游客慕名前去。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被认为是古代百越人,主要分布在桂湘黔三省交界处,有着自己独有的语言、建筑、音乐、文字、装饰、风俗习惯,侗族人民孕育的侗文化,民族特色浓郁,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值得仔细研究,是我国的文化宝藏之一。侗寨是侗族人居住的地方,相比于广西、贵州一些开发较早、盛名已久的侗寨,通道这里分布的大大小小的侗寨商业化并不浓厚,一路过去,自然、质朴的气息处处可闻。

       百里侗寨文化长廊的第一道风景:芋头侗寨。芋头侗寨的名字很有趣,它的来源也同样有趣:“相传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一侗族姓杨的青年带着猎狗赶山,当赶山至芋头界一带时,猎狗在一块草坪上趴下,就是不肯走。主人万般无奈,只好说,我向空中抛食三次,你能接住,我们就留下来住家。结果猎狗无一落空,青年人信守诺言,在芋头砍树搭棚,住了下来。”后来,青年人与逃难躲进山里的女子结了婚,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这就是芋头侗寨的来源,浪漫有趣。

       芋头侗寨抱山环水,梯田层层,绿意浓浓,云雾掩映间可窥其秀丽风姿。然而,最令人称道的是它丰富的侗族建筑,芋头侗寨是通道最古老的寨子,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鼓楼、门楼、芦笙场、凉亭、古井、萨岁坛、吊脚楼等一应俱全,且保存完好,有侗乡“小布达拉宫”的美称。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三宝中的两宝,有它们在的地方,就意味着有侗族人在那里生活。同理,有侗族人的地方,就缺不了鼓楼和风雨桥,“无寨不鼓楼”。芋头侗寨里的鼓楼有四处,田中鼓楼、龙氏鼓楼、芦笙鼓楼、牙上鼓楼,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芦笙鼓楼,居于寨子中央,高高矗立,檐角飞翘,每层檐脚上都塑有不同的飞禽走兽,姿态昂然,栩栩如生,共九层,每层都绘有“花鸟鱼虫”和表现侗族人民生活场景的图案,这些彩色的绘画给整座鼓楼注入了灵魂和艺术。精美、高超的雕刻和绘画技艺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民间技艺的强大,同时对侗族人民骨子里的艺术审美充满敬佩。鼓楼内部中空,设有火塘,平日里无事,寨子里的居民便会不约而同来此地,坐下来聊聊家常,顺便在火塘里烤点糯米糍粑等侗族人爱吃的小食。每当遇到重大事件,侗族人民会在鼓楼击鼓聚众,共同商议;遇到重大节日,整个寨子五十多户居民也会聚在此处,一起高歌欢舞。鼓楼见证了侗族人民漫漫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见证了他们琐碎的生活时光,是侗文化的载体和精华。风雨桥,因行人过路,能避风雨,故名。在芋头侗寨有两座风雨桥,建于清朝中期,横跨溪水两岸,整座桥很长,中有栏杆支撑的凉亭供行人避雨、休息,站在桥上,看着这历经风吹雨打的百年桥梁,不禁心生感叹,光影恍惚,岁月易逝,而只有这些建筑,历经沧桑却因为内藏的文化而愈加璀璨。

       芋头侗寨是整个通道侗寨中建筑群最完整的寨子。除了鼓楼和风雨桥,去到那里,还可以看到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一条古驿道,青石板铺就,道路平整,两旁花草如织,在陡峭处设有石柱杉木栏杆,可以从中看出侗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用心和热爱。在寨子西北部山脚处,有一古井,井水清甜可口,经常可看到村子里的人来此担水,此井建于乾隆50年,自建井以来,从未干涸。此外,建于明代的萨岁坛、清乾隆年间的戏台、嘉庆年间的会馆,都依然迸发着新的生命力,承载着芋头寨民们日常的生活习俗。

       站在寨子里东面的山头,俯瞰整座芋头古寨,云烟袅袅,寨民们悠闲地干活、聊天,就像是古时候的桃花源,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宁静,能让被岁月侵蚀的心灵瞬间宁静下来。而只有走进去的人才知道,这座美丽的小寨子,里面又蕴藏着多么丰富的文化,它们遗落在大山深处,与此地的烟火一起生生不息,融为一体,只有走进它,感受它,你才能发现它的美。

       走过了百里侗文化长廊的第一道,循着那时而深沉洪亮,时而轻盈高亢的芦笙曲调,来到了“中国芦笙艺术之乡”的坪坦侗寨。坪坦侗寨始建于宋代,村内有吊脚楼、鼓楼、萨坛、孔庙、李王庙遗址、城隍庙、风雨桥等文物古迹近300处,相比起这些古迹来,它和其他侗寨相比最突出的是这里的音乐。坪坦侗寨的寨民们最擅长吹芦笙,芦笙是侗族、苗族等民族的簧管乐器,音调可高亢可深沉,芦笙是寨民们最原始的传递感情的载体,每逢过年过节,必吹芦笙助兴。在坪坦侗寨,男女老少皆会吹芦笙,跳芦笙舞,芦笙舞分“踩”、“跳”两种,大型聚会时,伴随着芦笙的调子,尽情舒展着肢体起舞。最令人感动的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芦笙传说是在远古时代就有的一种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虽然寨子里有一支一千多人组成从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文艺队,但是随着青年人外出工作,渐渐的,芦笙文化的传承隐隐可见断层趋势。为了防止这种断层,当地政府和人民把目光聚焦在年轻的孩子身上,在坪坦乡中心小学每天的广播操时间,全体学生需要跳芦笙操、抖帕舞与哆耶舞,而且学校里还开设了哆耶歌、琵琶歌、侗族大歌、芦笙舞等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侗族乐器,学校还组建了侗歌合唱队与芦笙队,多次参加省内外各项活动和比赛。中国文化的悠长、浓厚,在世界上都无与伦比,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来是我国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牌,然而有很多文化却流逝在了岁月长河中,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份厚重的责任。

       在通道所有的侗寨中,阳烂侗寨的银饰文化是最深厚的,从清朝末年开始,就代代相传,家家户户都以银饰加工为主,有着高超的工艺水平。对于侗族,银饰文化已经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隔,只要是一些重大的节日,妇女和儿童都会佩戴银饰品,头上插着银簪,颈项戴着护胸银板,胳膊上戴着银质护手筒,手上还带一个银戒指,走起来路来叮当作响,总之,他们对于银有着浓厚的喜爱。在阳烂,多数人家都传承了从祖辈那里来的银饰加工艺术,如果遇到银饰节,去到阳烂侗寨街上随便一处小摊子前,还可以亲眼看到当地人是怎么通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工序打造银饰的,阳烂侗寨的银饰文化使百里侗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位于西南边陲的通道侗族自治县,除了芋头、坪坦、阳烂等侗寨,还有高步、横岭和中步等等寨子,它们都是侗族人民几千年来居住的地方,衍生了风情浓厚的侗文化,与青山绿水、万物生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展示着中国最古老、最推崇的生活状态——“天人合一”。然而,我们在心向往之的同时,更要努力地去保护它。

       侗寨的保护需要侗族人民和政府的联手,近年来,随着继承人缺乏、侗族文化特色逐渐消逝等一些问题的出现,侗族人民和湖南省政府都愈加重视起来,不仅在侗族居住地宣传侗文化的重要性,开展多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还进行加大投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政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开展各种侗族文化节等一连串的保护和宣传措施。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性、观赏性、研究性和生命力,值得我们尽全力去保护和传承。

       如果逢一闲暇时间,就去通道的侗寨里走走,也许你会看到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健硕的老人,从烟火袅袅的鼓楼里走出,踏过风雨桥,消失在青石板路尽头,唯留青山隐隐,江水迢迢。


       作者简介:曾晓琼,男,1989年生,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青年作家、知名诗人,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作协会员,人民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圈官网执行主编,《民间优秀诗选》副主编。代表作:《故之秋》。

曾晓琼照片


纯贵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