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那年前辈血洒密云

赵贵军2022-05-26 16:01:50

   一

       今年,我计划写作纪实散文集《记住那些红色故事》。

        2022年1月7日,我联系邱益德先生的儿子邱礼军(邱三),说:“今年是邱老诞辰100周年,我想撰写文章纪念他。”

       因为在贵州省德江县这个偏远的山区,人们还记得邱老,他曾是闹水岩水电工程总指挥长,为德江电力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他又是我敬重的长者,是前辈,是那年血洒密云的战斗英雄,所以,我想留下他及战友们的故事,让历史记住他们,传播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将红色故事传下去。

       邱三告诉我,父亲生前常说:“我这一辈子是共产党领导翻身的,以前在家做长活,没文化。”父亲还说:“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是枪林弹雨一道杀敌的战友;特别难忘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年轻战友,都是出生入死、热血杀敌的亲兄弟啊!”

       是啊!邱老忘不了那段历史,因为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是牺牲了的那些战友们的青春……

    二

       邱益德,又名邱玉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原热河省赤峰县),1945年11月参加革命,次年6月在内蒙古古山战役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邱三从有些年头的手提箱子里,拿出一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立功证明书,上面简录邱老在北京密云战斗,三次爬城墙,三次炸毁敌人城墙,挂了花仍坚持战斗立三大功的英雄事迹。

       密云战斗,是邱老一生都忘不了的生死战斗。

       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城墙高大坚厚,扼守平承、平古两条大道,地势重要。

        1948年冬,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挥师南下,直奔密云城下。美式装备的敌十三军三个团和一个保安旅共八千多人扼守密云城,在三丈多高的城墙上配置三层火力,城墙周围还筑了许多钢筋水泥碉堡,负偶顽抗。

        1948年12月3日,邱老所在的大渡河连与兄弟连队聚集密云城郊的刘庄。刘庄已是一片火海,烈焰冲天。国民党匪军退守密云县城前,抓走刘庄全部青壮年修筑工事,还放火烧毁了整个村庄。

       大渡河连连长杨继祥、指导员刘佐民命令:“马上抢救。”战士们不顾长途奔袭的疲劳,立即冲进火海,灭火救人,抢救物资。

       夜幕降临,大火扑灭了。面对缕缕青烟的残垣破壁、瓦砾灰烬;面对寒风刺骨、饥饿难耐、无家可归的乡亲,战士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怒吼着:坚决攻下密云城,消灭蒋匪军,为乡亲们报仇!

       大渡河连是南昌起义连队,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二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长的连队,也是我党最早将支部建在连上的连队。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东北民主联军。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四团一营二连。

       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二连的十七名勇士不畏困难,不畏牺牲,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冲向江岸,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十七名勇士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战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十七名勇士“红星奖章”,二连被命名“大渡河连”荣誉称号,享誉全军。

       1948年12月4日,经所在营党委会决定,大渡河连成为密云攻城尖刀连。这天在二连的“挂帅点将”大会上,副营长葛利手执帅旗,站在台前大声宣布:同志们,我祝贺二连当上密云攻城尖刀连;现在决定三排长邱玉德(邱益德)为攻城突击“元帅”,把“帅旗”授给三排;希望三排同志们英勇杀敌,团结立功,把这面红旗插上密云城头,为全师开路,为大渡河连争取更大更新的荣誉!

     “坚决把红旗插上密云城,为密云人民报仇,为大渡河连增光!”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激昂的口号声。

       三排长邱玉德走上台去,双手接过“帅”旗。台下又是一遍欢呼声和掌声,尤其三排战士们更为热烈。

       邱玉德开始点将了。

      全连一百多名战士屏住呼吸,都希望从邱玉德的嘴里听到自己的名字;一百多双眼睛都盯着邱玉德手中的红旗,希望自己是举起旗帜、冲在最前面的人。

       邱玉德举起手中的“帅”旗,大声宣布:八班为爆破组,八班长卜万祥为“爆破大将”。暴风雨般的掌声响彻整个会场。八班长卜万祥飞奔上台接下“爆破大将”的红旗。

       接着,邱玉德又宣布了“突击大将”“火力大将”……战士们摩拳擦掌,怀着坚决夺取胜利的喜悦,迎接第二天的战斗。

       邱玉德是邱老在部队的名字。

   四

       1948年12月5日拂晓,大渡河连到达密云城东北角指定地点,准备出击。“突击元帅”三排长邱玉德和副排长韩玉清,借着敌人发射的照明弹光,再一次仔细观察进攻路线。

       爆破组的战士抱着炸药包,猫着腰,前腿弓后腿直,等待冲击命令。

       突击组的战士握紧枪杆,跃跃欲试,待命出击。

       火力组的几挺机枪架在阵地最前沿,射手们的手指搭住板机,随时准备掩护射击。

       五时整,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的炮弹落在敌人的阵地上,霎时尘土飞扬,硝烟弥漫,一片火海。

       我军炮火刚刚延伸,连长杨继祥挥动指挥旗,大声命令道:“突击排,上。”邱玉德带领全排战士一跃而起,像离弦的箭破空而出,飞速前进。

       突然,城东北角两个躲过我军炮火的敌人地堡伸出机枪,吐出几条火舌,子弹如雨倾盆,密集扫射,封住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

       副排长韩玉清率领八班九班的战士从一个炮弹坑跳到另一个炮弹坑,利用地形隐蔽前进。然而,敌人的火力太猛,冲锋的战士倒下了好几个,火力组的一名机枪射手也牺牲了。“突击大将”七班长周志国端起牺牲战士的机枪,冲到一个小土堆后面,向敌人的地堡猛烈射击,压制敌人的火力。

       副排长韩玉清大喊一声:“爆破组跟我来,突击组冲。”

       一个身躯高大的战士,高举着“帅旗”,领着战士们飞奔直前。突然,帅旗一晃,举旗战士倒下了,他背后的另一个战士接过帅旗继续前进,没冲出几步也牺牲了。战士们前仆后继,帅旗也被子弹打穿了好几个洞。

       看见突击的战士接连倒下,“突击大将”七班长周志国眼里冒着火花,越打越狠。忽然,敌人的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他倒在了血泊里。——他咬紧牙,一手撑住地面,一手贴着机枪,向敌人扫出了最后一棱子弹……

       此时,天已经微明,带领爆破组、突击组冲在前面的副排长韩玉清感到任务艰巨,压力巨大,而排长邱玉德带领的火力组被敌人火力压制在土坎下上不来。

       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即组织爆破。而爆破组只剩下“爆破大将”八班长卜万祥还有一个炸药包。

       副排长韩玉清向排长邱玉德打一个讯号,邱玉德心领神会,立即组织火力掩护。

       八班长卜万祥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飞快地朝城东北角的敌人地堡冲去。突然,敌人一颗手榴弹扔在他附近,来不及思考,卜万祥向前一扑,用胸膛紧紧地压住炸药包。

       手榴弹爆炸了,卜万祥浑身是血,他推着炸药包艰难地向前爬行。离敌人地堡只有十多公尺时,炸药包被敌人机枪打中,传来一声巨响,“爆破大将”八班长卜万祥壮烈牺牲。

       连长杨继祥派人往前沿送炸药包,敌人疯狂地封锁着开阔地,送炸药包的战士大部分伤亡在路上。但是,前面的战士倒下去,后面的战士抱起炸药包又往前送。送上来的五个炸药包染成了紫黑色。邱玉德噙着热泪接过炸药包,发誓道:“这些炸药包是同志们的鲜血滚过来的,我们一定要炸掉敌人的地堡,为战友们报仇!”

       邱玉德领着七班与韩玉清带领的八班九班会合,重新组织爆破,而爆破组的同志大部分都牺牲了,剩下的战士们纷纷请求爆破任务。七班副班长小刘只有十七岁,是个很机灵的小青年。他拍着胸脯请战:“排长,让我上。”

       这时,阵地上响起了冲锋号,部队开始进攻了。全营的轻、重机枪同时向敌人猛烈射击,邱玉德果断命令:“爆破!”

       小刘抱着炸药包,像离弦的箭冲向敌人地堡。邱玉德带领战士们端起机枪、步枪,边跑边向地堡射击。

       小刘抱着炸药包终于接近了地堡,他将炸药包贴着地堡墙根放好,后面的同志又送上来四个炸药包,他连忙接过来贴在前一个炸药包上,大声喊道:“大伙快跑,我点火了!”——这是小刘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点火的时候,小刘才发现引信太长,他连忙掐掉一截引信再点燃。看着引信嗤嗤地冒着火星,他才就地一滚,可没有滚多远,轰隆一声巨响,大地震颤,浓烟翻腾,地堡炸毁了,城墙被炸开一个几尺宽的口子。邱玉德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带领突击排迅速爬上城墙,占领突破口。副排长韩玉清将布满弹洞的帅旗牢牢地插在密云城头。

       邱玉德看见小刘倒在砖石中,跑过去抱起小刘,泪下如雨,落在小刘脸上……

       突击排刚冲上城头,约两个连的敌人就反扑过来,突击排迎头痛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不久,敌人重新组织反扑,还疯狂喊叫:“捉活的!捉活的!”敌众我寡,情况危急。忽然,邱玉德听见连长杨继祥喊:“同志们,拼刺刀,杀掉敌人的威风!”原来是一、二排的同志们赶上来了。突击排的战士们精神倍增,对着立足未稳的敌人猛刺。

       城头上,战士们与敌人殊死肉搏,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打,用手榴弹砸;有的战士和敌人扭成一团,用牙咬敌人的脸和耳朵;有的战士抱着敌人从三丈多高的城头滚下去……

       邱玉德拧开手榴弹盖正要拉弦,准备将手榴弹投向冲上来的敌人,眼前突现一道白光,一个敌人端着刺刀朝他刺来。邱玉德急忙闪过一边,刺刀从身旁擦过。趁敌人抽刀的工夫,邱玉德用手榴弹狠狠地砸在敌人的脑袋瓜上,敌人哇地一声倒了下去。

        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迫使敌人败退下去,大渡河连守住了突破口。

       不一会儿,敌人再次像饿狼一样扑上来,企图夺回突破口。敌人的这次反扑,使连长杨继祥和三排长邱玉德都负了重伤。留在阵地上的战士越来越少。指导员刘佐民挥动手臂高声喊道:“大渡河连的战士们,人在阵地在,坚决顶住敌人,守住突破口。”阵地上,战士们找来石头砖块,拧开手榴弹盖,等敌人冲到突破口,石头砖块手榴弹一起砸下去,步枪机枪同时开火,敌人嚎叫着退了下去。

       手榴弹打完了,子弹也不多了。

       三排副排长韩玉清发现两个爆破筒,是敌人溃退时扔下的,他让指导员刘佐民带领战士们到城墙后面隐蔽,孤身一人将爆破筒安放在敌人登城必经之路——两座被炸毁了的地堡下面。等敌人乱糟糟地第四次冲上来时,他猛一拉火,敌人倒下一片。这时,城外杀声震天,主力部队冲上来了。大渡河连包括炊事员和文书在内共十六人,一跃而起,锐不可当,随着主力部队冲进城去,一下子抓了两百多个俘虏。

       这场战斗,从拂晓直打到夕阳西下,大渡河连协同兄弟连队全歼守敌八千多人,取得了胜利。

       邱三拿出来邱老遗留下的已如秋叶般枯黄的纸页,我反复阅读、认真整理密云战斗的故事,非常震撼!尘封七十四年的那场战斗,令我心潮澎湃,让人肃然起敬。唐朝诗人王昌龄《从军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是古代塞外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然而,攻不下西部的楼兰,誓不回来的军人豪迈。用来形容大渡河连的勇士们不突破密云城,誓不罢休的英雄气概,当真恰如其分。

       我感慨!英勇的大渡河连一百多号人,一天的战斗下来,包括炊事员和文书在内只剩十六人。正如《歌唱祖国》所唱:“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杨继祥、刘佐民、邱玉德、韩玉清、周志国、卜万祥、小刘等等英雄战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来之不易,令人永志难忘。

       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永远记住这些前辈吧!

       邱三告诉我,父亲邱益德在四平保卫战、塔山阻击战和密云战斗……多次负伤,左右小腿中弹,小腿肚子有很大的弹洞;右大腿上部有一个贯通弹洞;右臀部留下一条三公分长的弹伤沟。幸而这些伤未及筋骨。邱老生病住院和去世时,邱三给父亲擦洗身子,看着这些伤疤,心里非常难受。邱三说到伤心处,声音哽咽,再也说不下去。我看见他眼圈红了,饱含泪水。我也跟着他泪流不止,不能自已。

       密云战斗胜利,邱老被授予“特等功巨”称号,三排副排长韩玉清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邱老和韩老均获颁“毛泽东奖章”。

       邱三向我展示时任国防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签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记载:邱益德荣记特等功一次,授予“毛泽东奖章”一枚,解放奖章一枚,战斗奖金1200元。

       邱三双手捧着“毛泽东奖章”递给我,我十分虔诚恭敬地接过这枚沉甸甸的银质奖章,奖章正中为毛泽东侧面头像,外圈是蓝底,隶书字体:“东北民主联军 毛泽东奖章”字样,外沿大小相间各八个角,背面有奖章编号864,奖章上方红布上绣有一条金黄色的杠。除奖章表面颜色稍有脱落外,保存完好。

      “毛泽东奖章”是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最高荣誉奖章。

       邱三说:“父亲参加革命后,当过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职学员。从军十三年,1955年获授大尉军衔。”

       邱三还说:“父亲1958年6 月从部队转业,与母亲宁玉兰携子举家迁至贵州省德江县,历任中共德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湘黔铁路第五工程处二大队党委书记,德江县畜牧局局长、林业局局长;1967年4月任德江县革委常委、县领导核心小组成员;1968年兼任闹水岩电站工程总指挥长;1973年任中共德江县委常委兼任工交办主任、经委主任;1983年调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工作,1984年离休,享受副地级待遇。”

       1989年底,邱老在家突发脑溢血,立即送县人民医院抢救,1992年9月25日去世,享年70岁。邱老的遗体埋在他深深热爱的德江,墓地碑柱上镌刻着:一生革命,九泉瞑目终无憾;高风亮节,英名永同天地存。

       几十年来,在我记忆中一直存着邱老威武不屈、高大勇猛、作战英勇、作风强悍……他是我心里的英雄,是我敬重的人。

       我与邱三商量,待疫情结束后,我们结伴去四川省泸定县参观“大渡河连”连史纪念馆,去北京市密云县看看邱老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去看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进驻香港的开路先锋“大渡河连”。

       谨将我的朋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德江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谢怀富先生词作献给邱老:

西江月•缅怀邱老益德先生

 (词林正韵)

      强破密云地堡,巧穿弹雨枪林。杀声杀气似鸿音,赤胆赤峰铺锦。  闹水岩中奋战,乌江河畔追寻。宛如父爱倍关心,念想年深更甚。

      谨以此文,纪念邱老益德先生诞辰100周年!


       作者简介:赵贵军,笔名:正勤,1956年12月生。祖籍河南洛宁,生于湖北武汉,长于贵州德江。上山下乡于德江,工作于德江,退休于中国人民银行铜仁市中心支行。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现赋闲于贵州贵阳、海南琼海两地笔耕。

纯贵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