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当中只有进没有退。湘水孕育了两岸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质朴、任劳任怨的性格,注定了让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朴实无华。但是在众多的劳动人民当中,有很多人仍然食不果腹、冬不覆棉,他们内心深处也向往致富之路,但是因为环境、生产能力、交通状况等等,他们即便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上努力去奔跑、努力去追赶,但是依然没有获得自己所期望的那种幸福的生活。贫困,这两个字就如同一根钢针扎在我的骨髓里一样,对于他们来说,这两个字就是戴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时刻警示、提醒他们为自己、为孩子、为家庭、为父母的幸福生活,走在无比艰辛崎岖的道路上。我曾经无数次的去思索,无数次的去探寻,因为我想知道是什么让他们陷入贫穷的境地。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知道我最大的努力是让外界的人们看到他们,看到艰苦的生活对他们精神、肉体上的折磨。但是,我并不想只作为一名纯粹的文化工作者,我也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热爱这片土地,也希望能够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富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道县是湖南省最贫困的几个县之一,这一点在我长期的文化工作当中可以说是深有体会,扎根这片土地已经8年,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爱这里民族的多样性,爱这里劳动人民的淳朴。大山赐给他们丰富的物质,也给他们遮风挡雨,但是成为他们致富路上的弯路。曾经,我远离了这里的山水到外地求学,因为经济上的拮据,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几次。但是,在新闻当中我非常关注自己的家乡,一度以为这里的人已经富裕了,已经变得衣食无忧了。当我毕业那年回到这里生活了一个多月以后,我发现我的想法彻彻底底的错了。因为,我发现山寨里有很多四面漏风、不能遮雨的旧房子,经常看到八九岁的孩童依然会露着大脚丫子,在冬天穿着单衣,瑟瑟发抖地走在乡间小路的迷雾之中。我知道强烈的求知欲让这些孩子忘记了寒冷,但我觉得“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他们应该穿戴整齐,穿着暖暖和和的衣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认真地、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他们应该成为走出大山的那群人。一切的一切离我想象的甚远,他们只能在寒风当中,以幼小的身躯诉说这天地的不公,只能穿行几十里的山路到教室里与自己的命运抗争。我也能看到,爷爷奶奶送自己的孙子、孙女上学的时候,站在木屋旁边那满脸期待的深情,我眼睛里看到的是希望,和他们早已劳累不堪的身躯,转身就能看到他们偷偷地抹一把眼泪,又开始一天的劳作。我也看到了八尺的汉子,站在稻田里、山腰下一个劲地谈起,家里还有一个卧床不起的老父亲和嗷嗷待哺的孩子,茫然的眼神里有不甘,有无可奈何。
那一年的冬天,我站在一个山坡上,远远地望着这片土地,看着远处云烟缭绕、炊烟袅袅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走在我身边怯懦地问:“叔叔,你手里拿的面包能不能给我吃一口?我饿!”只这一句,让我的情绪一下子崩溃了,我默不作声微笑着把面包塞到她的手里,看着她冻得红扑扑的脸庞,大口大口的吃着面包,我心里如同刀扎了一样难受,那只一元一个的面包,对于她来说都是一个奢侈品。我问她:“上学了吗?”她笑笑说:“叔叔我都已经上2年级了,我长大了一定会考上大学!”说罢,我听到一声深深的失落声:“不知道我奶奶有没有给准备上大学的钱!”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又感觉到她和我都是那么的无助。临走的时候,我把自己仅有的20块钱悄悄地装进了她的口袋。
尽管我内心的失落无法用言语形容,但是我知道这种贫困是暂时的,贫困不会伴随他们走过一生。因为有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因为有一群伟大的扶贫工作者,他们默默地奋战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党和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忘记他们。正是因为有这种信念,我坚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定会战胜贫困。我也知道这条路注定不是平坦大道,而是充满了崎岖、挫折和陷阱,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因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没有经验,因为事关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才慎之又慎。我们有好的扶贫政策,有好的扶贫项目,有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的扶贫干部,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没有理由不会赢得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我们不应该放弃,也不应该舍弃每一个贫困的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老乡、同胞,也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若问我在这个时代最敬佩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是扶贫工作者,因为我们没法想象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也不能想象在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心情和感受。曾经,我与一名扶贫干部共同乘车下乡,我和他也是多年的老友,有一次在坐车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发根白了,我还笑着问他:“你是少来白吗?怎么发根都白了?”他笑笑尴尬地说:“工作以后慢慢才白的,我是经常染发所以你才没有发现。”说着就谈起了自己的工作,这是我第一次与他探讨扶贫工作,以前各自忙于工作,也很少就工作的内容交流,那一次我对通道县的扶贫干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一直以来的扶贫工作就是发放扶贫物资和扶贫款,并没有什么工作压力。实际上我错了,据他描述,每年都有明确的扶贫工作目标,脱贫人口要具体到人,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有自己具体的扶贫工作对象,每一位扶贫对象都要制定详细的扶贫方案。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有了解和认识到的。据他所述,一个月至少有十几天是在驻村贫困户当中,另外的十几天是在去探访贫困户的路上。他的妻子曾经笑言:“你天天不在家,弄得我和单身一样,要不是有孩子媒婆都踏破门槛了!”这虽然是一句笑言,但是却道出了扶贫工作者的辛酸。
每一个扶贫干部在工作当中都带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每一个扶贫干部因为工作不得不与自己的孩子爱人两地分居,对于他们来说,扶贫的地点就是战场,他们的身后已然没有退路,他们只能让自己的家人多理解自己,多包容自己。我想说,每一个扶贫干部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爱他的家庭,在他忙于扶贫工作时默默地承担起家里的重任。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他的一位同事母亲癌症晚期,父亲得了偏瘫长期卧病在床,家里里里外外全靠自己的妻子在支撑,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小的只有五岁。尽管他还有一个弟弟,但是他弟弟在杭州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而自己忙于扶贫工作很少在家,家里的重担只能落在妻子身上,即便是这样妻子也是无怨无悔。我想起了那句话:“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这些扶贫干部才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一手托起了自己的家,另一手托起的是贫困户,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而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工作,他们的眼里只有大爱,没有自私。我想,在好的政策支持下,在好的项目引导下,在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之下,通道县的扶贫工作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是的,多年以来的交通堵塞、经济落后、教育欠发达,让通道县大山里的很多人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没有项目的情况下,单纯的通过打工怎么能满足自己的家庭生活需要。况且,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教育和医疗已经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甚至有一些人已经习惯了贫困,陷入了贫困的思维境地、生活境地而无法自拔。说起扶贫,朋友说最大的困难不是不会技能、不懂知识、交通不便,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关键在于“愚”,长期的贫困生活让很多人思想麻木、不思进取,甚至面对政府的扶贫工作、扶贫项目无动于衷,甚至产生了扶贫工作者是在骗他们花钱的思想,对扶贫工作不尊重、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这种态度让很多扶贫工作者无可奈何,只能一遍一遍的上门做思想工作,因为只有让他们懂得扶贫工作的真正目的是让他们发家致富,他们才会主动的、真心的参与到扶贫项目。朋友笑称“牛筋底鞋是我们最好的装备”。行走在山地丘陵之间,也只有这样的鞋才适应这样的路,在很多还没有通柏油路、水泥路的村寨当中,也只有这样的鞋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穿皮鞋可能穿一天,鞋帮就会坏。就是这样的干部,奋斗在这样的一个工作岗位上,有时候甚至连自己的工资都要贴进去,在县里组织的栽种中草药的项目当中,很多贫困户连种子都买不起,政府虽然免费发了种子、苗子,一些贫困户也购买不起肥料,这种情况下责任干部都会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的工资替他们购买,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如何能不敬佩他们,因为只有他们持之以恒地将扶贫看成自己的事业。
我觉得扶贫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我在工作当中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送去了我们的文化大餐、文化知识。2018年9月,我参加了怀化市作家协会“文化扶贫在路上”大型文学采风活动走进通道坪坦乡,围绕“推进文化扶贫,体验侗乡古韵”主题在双层村等地采风,在这里我了解了大量的扶贫故事和素材,我想我会用自己的笔将这些扶贫的先进事迹宣传出去,我会用笔为扶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在这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切切实实的工作。我在采风当中了解到,隔壁有一户人家,男的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常年靠药物维持,妻子五年前因生活困难离婚,出去打工再也没有回来,大儿子在读高中,小女儿正在上初中一年级。没有收入来源,全家和年迈的父母一块生活,在一个不足40平米的木房里生活,他只是靠和父母一块种地获得微薄收入,加上政府的救济才让孩子不至于辍学;责任扶贫干部一年来他家数十次,帮助他们办了兜底保障措施,个人出资上了大病救助,还申请了临时救济,让他们的救济水平得以明显的提高。同时积极联系社会组织、红十字会,为其争取了三千余元的救济金,为其更换了屋顶瓦片、门窗,铺了水泥地面等,帮助其两孩子申请了贫困助学补助,减免了他们的学杂费。并且为其父亲就近联系了一家企业看大门、打扫卫生的工作,每月可获得1000元的收入,多举措之下让他们从贫困的泥潭中走了出来。这样的例子在通道县数不胜数,每一个脱贫家庭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扶贫干部。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道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每年都会有数千名贫困人口脱贫,他们赶上了好的政策,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技能扶贫,让很多贫困户具备了发家致富的能力,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还做到了授人以渔,这就是通道县扶贫工作创新的结果。只有创新才能走出扶贫工作的心理路子,只有心贴心才能赢得贫困户的支持和信赖,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只有好的扶贫项目才能真正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现在我依然会来山里采风,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这里才是我创作的源泉。采风之余,我常常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对我的馈赠。我看到远处一排排的茶田、药田,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路面的野花开得正旺,它们如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绽放出最美丽的笑脸:粉的娇嫩可爱;黄的鲜艳异常,仿佛是一个小太阳在迎风招展;蓝的仿佛是少数民族的同胞,正扬起自己的脸庞,在微风之下跳起欢快的舞蹈;白的像这里的人民一样,质朴无华,却充满了勇敢和智慧。饮一杯清茶,留下了无尽的芬芳。我相信扶贫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之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会绽放出更加美丽、更加灿烂的花朵,扶贫之花会开满通道县的每一个贫困户的家里、他们的心里。
精准扶贫的号角激励着扶贫工作者,也激励着每一个贫困人员的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我坚信,每一个人,每一位扶贫工作者都会打起精神,迈开脚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简介:曾晓琼,男, 1989年生,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青年作家、知名诗人,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作协会员,人民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圈官网执行主编,《民间优秀诗选》副主编。代表作:《故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