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鲁藜的珍藏
作者:王忠琪
80年前,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刊发)。最近,我在整理鲁藜同志的有关文献资料时,发现了一部鲁藜同志珍藏的1948年由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书中全文载录这篇讲话。
认真重温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我清晰地感受着当年鲁藜阅读和学习过的痕迹。鲁藜同志从那个时代起,就把《讲话》当作了自己创作奋进的一面旗帜,他一生坚持着走中国革命的文艺道路;他又把《讲话》当作一块真理的燧石,始终敲击着自己。 经过求证鲁藜的家属,确定此书是鲁藜同志当年在延安时期所拥有的书籍。在书的扉页上,还明显留有当年鲁藜使用时的签名和时间。在文革中,是鲁藜自己把扉页上的签名勾掉的。
鲁藜(1914年-1999年),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1936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建国后,历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鲁藜是“七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是“我国当代卓有成效的著名作家”(林默涵语)。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建国前出版《母亲》《醒来的时候》《星星的歌》《锻炼》《鹅毛集》等诗集;解放初出版了《毛泽东颂》《红旗手》《英雄的母亲》等。1955年因受“胡风集团”事件株连蒙冤入狱26年。后来又出版了《天青集》《山》《鲁藜诗选》等诗集。
鲁藜的《延安组诗》被誉为“传遍世界的福音”;他的代表作《泥土》影响了几代人,革命烈士张志新和人民公仆楷模孔繁森都将它奉为座右铭。
今天我们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年周年的时刻,又看到鲁藜同志珍藏的《毛泽东选集》和当年学习《讲话》时的笔记,让我再一次体验到老一辈作家的那种认真刻苦的精神。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讲话》的核心思想,作家就是要深入生活,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同时,需要作家有意识地去努力,去树立这种思想和培养这种精神。文学的价值就是精神的,是超功利和反市场的,是烈酒中的冰块,它可以悄无声息地化解一些毒素。回顾过往,文艺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昨天与今天,留下了鲜明而又特殊的印记。历史以其壮阔浩瀚的进程印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一个民族,唯其拥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环顾当下,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涌,我们必须焕发文艺的力量,激活熔铸于我们血脉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展望未来,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用文化的力量传承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80年来,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始终像灯塔指引着文艺工作者,追寻文艺先驱的脚印,高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之灯,在时代的嘹亮号角中奋勇攀登。 鲁藜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还永远鞭策着我们。就如他作品《泥土》中所述: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鲁藜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诗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守为中华民族纵情放歌,他一生如泥土般劳作,留下的诗篇似珍珠闪闪发光。正如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人民诗人艾青同志所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漫长岁月冶炼,你属于纯金。”(本文图片摄影者为王忠琪)
作者简介:
王忠琪,锡伯族,天津人。中共党员。历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创联部干部、《通俗小说报》编辑部编辑、副主编,天津市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主任、副秘书长,现为一级调研员。天津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第十二届常委,天津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策划、编辑、出版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集、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60余册;2006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其本人航拍摄影集《魅力天津》,由此成为建国后乘专机在天津市市区上空进行航空摄影第一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