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三)

尚贵荣2022-05-13 11:03:19

寻访记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三)

 

作者:尚贵荣

 

终南山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是当年的青年诗才祖咏写终南山的半首诗。读后知终南山在长安城南,站在城里任何一处稍高一些的地方,举头即可望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写终南山中的景色。关于终南山,唐代诗人中王维写得最多,因为王维曾在终南山住了三十多年。有名的如《终南山》《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积雨辋川庄作》《辋川集二十首》等等。

 

  终南山是秦岭经过西安时的称谓,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是古长安城的一个重要自然依凭,也是唐代诗人们吟咏抒发的一个重要自然依凭,是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自然意象之一。它和它所在的秦岭还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尚书·禹贡》: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诗中所云南山,就是终南山。

 

  《诗·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杞)有堂(棠)。

 

  李白《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朱放《题竹林寺》: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竹林寺建于东晋,在终南山脚下。

 

  唐太宗、孟郊、白居易、孟浩然、杜甫、贾岛、李颀等皆有写终南山的诗歌作品。

 

  据云《昭明文选》就是萧统在终南山招隐寺读书期间召集当时的梁朝文学家编选成书的。《昭明文选》对于保存梁以前历代诗文的功绩不可磨灭,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如果没有《昭明文选》的保护保存,许多灿若星月的优秀诗歌和散文作品我们今天是读不到的。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是中国民间自明代以来就流传于世的祈福祝寿用语。南山者,终南山也。源自《诗经》。

 

  翠华山原名太乙山。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有了这么充分的铺垫,诸位看官,如果还对终南山无动于衷,那可就不怪我也。

 

  67日一早730分从酒店出来,驱车直奔终南山,二十来公里,出了曲江收费站,终南山就基本上时不时出现在视线里了。自助游手册上没有终南山景区,只好上网查找,网上有。遂导航前往。不收费。步行进山,走了两公里,就我和咏花两个人,感觉不像旅游景区,遂半途退出,原路返回。向大门处的管理人员仔细询问,才知道真正开发并接待游客的地方叫翠华山景区。二者都是终南山,但这里是太乙镇一个行政村里名叫小谷的未开发的景区,按照“终南山景区”导航,就端端儿来到这里。可见,这是终南山景区的一个山寨版。听了管理人员的指点,向西行七八公里,到了翠华山景区。其实此处导航来的时候就曾路过。门票每人65元,另加25元山上的停车费。自驾车盘山而上,满山碧绿。盘山路九曲回肠一样,折来绕去,越升越高。驾车的快意在这个时候得到充分体现。咏花高血压,不能开得太快,拐弯也不敢太急。二十分钟,到达山顶停车处。


1 终南山

 

  停好车,管理人员引导我们到了一个景点入口,开始游览。按照介绍栏上的说明文字,我们所要游览的,是一处山体崩塌区域。山体何时崩塌的,谁也说不清,总之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巨大的翠华山体突然崩塌,近三亿立方的石块在五平方公里的区域堆积。石块大者如整栋楼房,石块与石块之间相互倾轧、支撑、垒叠,中间形成无数缝隙和通道。亿万年过去,奇花异草长满了石块堆积区域,成为各种小动物以及昆虫的生存乐园。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从石块的缝隙间穿过。时间不长,不足一个小时。走出缝隙,豁然开朗。这个时候,假如恰巧上帝看见了,他会莞尔而笑,自言自语,这么热的天气,看见从一堆碎石子儿中间,跑出来“两只蚂蚁”。

 

  走出石头缝隙,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高山湖泊,这是第二个景点。湖泊是由于当时山崩后塌落的土石方堵住了下流的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在周围群峰的环护和映衬下,湖水深碧,波光粼粼,宛如仙境。这样的美景,显然比当年陶渊明假想的桃花源景色壮美许多。绕湖行走一圈,因为咏花脚有毛病,用了近两个小时,累了就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歇息,欣赏湖光山色。每座山峰都被茂盛的植物(主要是树木)覆盖,郁郁葱葱,直与蓝天白云相接。山顶上时有野鹘掠过,清唳的鸣叫声在山谷间回荡。


2 终南山中的堰塞湖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欲望和鄙俗之气好像正在一点点褪去,而且正在尝试开通与自然的融通机制。心绪变得平静,目光变得清澈,人变得有点像人了。

 

  久久地沉湎于碧水蓝天、绿树野花之间,不忍离去。但眼见得时光荏苒,不能再拖了,于是离开湖泊,到出口附近的高山小镇上一个小馆子用餐。小馆子的女主人早在我们停车的时候就热情地盯上了,指导我们停车、游览。看见我们从景点出来,立刻从一群同样等待游客的妇女中间起身迎接我们,就像原先有了约定似的,你不得不跟着她走,若不跟着她走就觉得残忍。餐馆很干净,点了腊肉炒新笋、青菜烧山菇、凉拌山野菜,一人一碗手擀面。笋、菇、野菜全是山里采回来的。

 

  告别餐馆女主人,开车沿着上山时的九曲回肠下山,回西安。

 

  这就是终南山之游。我本来是循着盛唐诗人们的指点来寻访当年的诗意的。但终南山太深幽、太辽阔,我们所造访的高山湖泊恐怕当年的孟浩然、王维也不曾见过。王维当年在终南山有自己的别墅,别墅原属于初唐诗人宋之问,宋犯事后,王维将别墅买下来,三十来岁就入住,一直到去世。王维的一生,半隐居半仕宦,丰衣足食,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清闲自在,随心所欲,真是没有白活。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说“青春无悔”“岁月如歌”。但还是因为时间的作用,你所想象的那些事物,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了。说这是一次游访,不过是为了尽心。也可以说,这是一次已负韶华但未忘初心的旅行。内心里没有愧悔遗憾,就可以了。

 

碑林博物馆

 

  碑林博物馆是中国书法圣地,始建于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历经元、明、清,至今已经有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了。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34件,一级文物535件。陈列作品一千多块,起自汉代,终于清朝。

 

  碑林是书法家们的必去之处。我不是书法家,甚至连喜好都算不上,但竟然也来了。为什么?为了附庸风雅,为了满足一个文人的虚荣心。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来一趟西安。回了呼和浩特,朋友们问起,都去哪哪了?兵马俑、秦始皇陵、茂陵、昭陵、大慈恩寺、终南山、陕西历史博物馆,如数家珍,唯独没去碑林博物馆,面子上下不来呀,所以必须去。

 

  咏花病足,不宜久行,在大门外,在廊檐下的条凳坐着喝水看手机。檐头安装喷水雾降温设备,定时有清凉的水雾喷出,颇惬意。而我顶了高温,进了博物馆。


3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天并不是节假日,也不是双休日,但博物馆内人满成患。每一处重要碑石前,挤满了人。根本看不到完整的碑文。十来个馆室,每一个馆室内石碑林立,重要者皆有玻璃罩框保护。过道并不宽敞,有时拍照都受限制。于是我避重就轻,离开人群,先找人少的进去观览,俟后再回头补缺。

 

  为了能够让文字书写和诗文永久地流传于后世,古人用刻石之法,把文字镌刻在石头上。虽然古人明白,即使坚固如石头,历经时间的磨砺,也会销蚀磨损,漫漶不清,但相对而言,它是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的一种最好的选择。古人的聪明在今天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西安碑林就是佐证这一聪明之举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站立在碑林之中,我的眼睛完全不够用。我目光游移,脚步迟缓,神情难以专一。所有的文字,我都想看一看,所有的文字,一个个都像是赋予了生命的美丽的个体,在期待着我的关注。文字,这是我们的祖先最伟大的创造,它是一种比创造神更为了不起的创造。它不仅能传情达意,它尤其美。它的美,你简直不能用语言文字来形容。


4 馆内碑文

 

  我在馆里待了两个多小时。看到了《新译三藏圣教碑》《永兴军新修文宣王庙大门记》、清代石刻孔子像、《东坡真跡》《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多宝塔感应碑》《颜氏家庙碑》《开成石经》、禇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等等。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完热闹,告别碑林,找见咏花,驱车回酒店。

 

慈恩寺

 

  在去往西安的路上,尚书给咏花发信息问去了西安想住在哪里,她好提前订酒店。咏花茫然,转头问我。我正开车,不假思索,告诉她,在慈恩寺附近找一家酒店。尚书立刻操作妥当,并发来信息和位置。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大门东侧的一个叫作“星程”的三星级酒店。门面虽小,但十分干净。

 

  64日入住。头几天走的是兵马俑、秦始皇陵、茂陵博物馆、茂陵、昭陵博物馆、昭陵、终南山、碑林博物馆,8日下午,才前往慈恩寺瞻仰。

 

  慈恩寺古称大慈恩寺,在原来的长安城南,也在今天的西安城南。是当年唐太宗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所建,据今1350年历史,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祖庭。玄奘从印度回来,在此译经。著名的《波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玄奘在这里翻译出来的。准确流畅,语言清晰,容易记诵。他也是唯识宗祖师。

 

  大慈恩寺是当时长安城内最有名最为宏伟壮丽的佛寺。砖砌,四方,七层,层层中心供置舍利,塔高一百八十尺。现存于碑林博物馆的唐太宗撰文、禇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撰文、禇遂良书写的《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原来都立于大雁塔下。

 

  大雁塔是长安人尤其是文人士子愿意登览之处。一是因为它在慈恩寺内,又是长安城中的制高点;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有一个习惯,士人中了进士,都要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塔下,以示荣耀。《唐摭言》: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刘宾客嘉话录》: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同年,人因为故事。神龙为唐高宗年号。

 

  公元752年秋,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诗人杜甫、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相约同登慈恩寺塔(大雁塔),俟后每人作诗一首,抒写登临感受。

 

  这是唐诗写作中一次很著名的事件。

 

  五位诗人于清秋时节,联袂登塔,居高临下,豪情满怀。回去后每人作诗一首,写眼前景物,写内心感受。争强逞胜,才华尽出。都写得好。岑参有句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笔势雄劲,意境深远。储光羲云:“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起句豪迈,并点出登览时间。高适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此写远景。笔力意境与岑参相埒。由此可知,站在大雁塔上,是可以隐约望见八十里外五陵原上的汉代陵墓的。杜甫云:“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这是开首几句,清隽峭拔,自是大家手笔。薛据诗没有找到,《全唐诗》未收,高岑储杜诗后也未见附录,想必已经散佚。因为是登高,所以要远眺,还要俯视,还有身临其境的奇异体验和独特感受。诗人们的想象力、表现力以及夸张吹牛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杜甫:“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说,进入塔中攀登,抬头上望,阳光通过并不敞亮的窗口照射进来,明暗对比强烈,从下到上,蹬道逶迤,似入龙蛇之窟。塔内结构复杂,交叉错落,支撑垒叠,光线幽暗。南眺秦岭,峰峦散落。原先只是从远处眺望或从山下仰视,秦岭是完整的,且气势非凡;现在从高处下望,但见支离破碎;北望咸阳大地,五陵还约略可见,而泾水渭水是干脆看不见了。此四句极言雁塔之高。高适:“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神形王。由于登临之所太高了,有乘风凌虚之感,飘然欲仙,于是乎神形俱旺。储光羲:“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躨跜:动貌。翠微:山气青翠貌。杳冥:极高远之处;幽深。阊阖:天门;皇宫的正门。岑参:“突兀压神州,峥嵘为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岑参诗歌,在盛唐诗人中风格独具。想象奇诡,文辞朴拙,笔力雄健。就这几句,势不可挡、一气而成,足可看出其不同凡响来。

 

  试想诗人们诗成之后,相约于长安市中一干净的酒馆之内,拿出诗来,互相欣赏指点,琢磨切磋,痛饮狂歌,忘却官场污乱,尘世纷杂。认为人世间一切都可以放下,只有诗歌才能引导他们走向光明。不知不觉,涂抹在终南峰峦上的余晖隐然消失,街对面的歌馆舞榭灯烛点燃,笙歌响起……


5 修缮中的大雁塔

 

  慈恩寺前后分为三个部分,大雁塔居中,塔前为寺院,塔后是玄奘三藏院。三藏院主要陈列并介绍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寺内的大雁塔(慈恩寺塔)是玄奘亲自主持督造。我们在西安期间,大雁塔维修,所以未能登塔观览,留下了遗憾。寺前,修建巨型广场,广场中线立玄奘巨型青铜塑像。玄奘身披袈裟,飘逸中显示着凝重。左手持佛珠侧置于胸前,右手执禅杖,面容端正慈悲,目光睿智,俯视众生,若有所思。

 

  刊于《草原》2022年第3

  (文中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6 

  作者简介

  尚贵荣,19603月出生于鄂托克旗。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创作。内蒙古文联副主席,《草原》杂志原主编。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出版有《流浪的云霓》(散文)、《当代散文诗人十五家》(多人集)、《爸爸手记》(随笔)、《野马西风》(散文随笔)、《塞外随笔》、《冰庐文钞》(文学评论)、《冰庐杂记》(散文随笔)、《羯族枭雄石勒》(历史小说)等。

7 

来源:草原文学月刊

https://mp.weixin.qq.com/s/u0pf4I9qiwhcD8Y4_WFE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