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出彩人生
——楚成东文学作品集《乙甲庄骑手》序言
作者:许晨
公历7月,正值火热盛夏之时,一轮骄阳高挂蓝天普照四方,华夏大地上一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尤其2021年7月1日,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百年华诞,北京举行隆重盛大的庆祝大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彻云霄。此时此刻,回眸百年来炎黄子孙奋发崛起的历程,国人----无论在“庙堂之上”的政府要员,还是“江湖之远”的各界人士,无不感慨万千、无比振奋。
就在这个非同寻常的7月里,我看到了一部名为《乙甲庄骑手----楚成东文学作品集》的书稿,作者是一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年愈七旬的退休干部,曾经任职“青岛市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主办的青岛首部中英文期刊《青岛之旅》、《青岛指南》总策划和执行主编,还当过市政府翻译所所长和青岛市翻译协会副会长、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被评选为青岛市劳动模范。即便退出现职之后,仍然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嗬,仅仅这样一份履历介绍,就令人刮目相看了……
事实上,原本我与这位经历丰富、值得尊敬的老兄并不熟稔,而是在不少好友的推荐下逐渐相识相知起来。前不久的一天,忽接一位老朋友的电话,邀请参加一次聚会,时逢我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采访写作,便婉言谢绝,说明可以改日再约。谁料,不一会儿,一辆小车竟风驰电掣,跨过胶州湾隧道前来接我了,这位真情相邀的开车人就是楚成东。这令我十分感动。由此,我们也是一见如故。如今,他把积累数年的文学作品汇集出版,诚请我来为之作序。尽管我手头十分繁忙,但面对这样的信任和情谊,自然是责无旁贷,而对于爱好文学的人士更是感到亲切,遂欣然应允择机审稿命笔。
于是,在火热而繁忙的季节里,我专门抽出时间关门谢客,认真品读赏析这部作品集了。总体而言,全书共分三辑,从“岁月钩沉”“时代传奇”到“人生百态”,林林总总大约有二、三百篇,作品体裁以散文随笔、杂感时评为主,其中也有一些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事传奇,时间跨度从作者的少年儿童时期,一直写到中青年时代的改革开放,以及退休之后的暮年生活。文笔朴实风趣、立意向上向善,抒发着一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正能量。尤其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位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青岛人”,对于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毫无疑问,楚成东是一位“老青岛”了。一个“老”字,并非专指人的年龄,而是形容某人在某地时间长、地方熟、感情深,就像人们常说某某是“老北京”“老上海”一样。从文集中我们得知,楚成东1949年1月生于青岛,此后一直在青岛上学、参加工作、结婚成家,进而习武练气功、积极学外语,当知青带队干部,培养外语人才,做了许多可喜的创新型工作,得到了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褒奖,为这座美丽而可爱的海滨城市贡献了聪明才智。从而,也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十分充实、丰富多彩。
下面,我结合《乙甲庄骑手——楚成东文学作品集》的三辑文稿,分门别类,一一点评分析一下,管中窥豹,滴水见日,以此就教于文坛方家和各位读者:
首先,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真情,就像面临的黄海碧波一样,情深意长。这其中有《憧憬》中的儿时梦想,有《母校的回忆》中的对学生生活的怀念,还有《青岛前海往事》中的那些生动有趣的流年碎影、诸般细节。一篇篇如同电影闪回镜头似的,将那些已经过去但并未走远的岁月,又展现在大家面前。
其中,最让我怦然心动地还是那篇《雪地上的妈妈》,文中写到作者少年时的一件永难忘怀的往事:那年小成东才13岁,慈爱的妈妈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一个下雪的冬天突然发病,他用自行车推着妈妈去医院看病,不料天冷路滑,一下子摔倒在雪地里。而他又是个小力薄,被自行车压在那里一时间爬不起来。此时作者写道:
妈妈急了,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问我“孩子,慢慢动,看伤着骨头没有?”听得出,妈妈的声音里饱含的担忧和惊慌,我吃力地转过脸朝向妈妈,只见妈妈在雪地上吃力地朝我爬过来,她脸上的焦虑和喘不上气来的痛苦表情,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爬着、爬着,终于爬到了我的身边,她使劲把自行车从我身上推开,妈妈这要费多大的气力才能推开自行车呀!
我看见妈妈趴在雪地上尽力向上仰着头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粗气,闭一会儿眼睛休息一下又睁开眼睛看着我,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妈妈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我眼睛噙着泪花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静了片刻,睁开眼看见我趴在她的身边,给我抹了抹脸上的雪,眼睛在我的胳膊和腿上扫了一眼,我知道妈妈是担心我是不是摔骨折了。
“伤了没有?孩子这里离医院近,你先去看看伤着骨头没有。”我感觉右肋条的位置让自行车砸得生痛,可我顾着妈妈什么话也没说。在几个好心过路人的帮扶下,我和妈妈慢慢站了起来。妈妈不知是在表扬我还是在埋怨自己:“你这么个小骨棒能推着妈妈看病,难为你了,妈以后宁愿不看病,也不能让你摔出个好歹来。”
我含着泪坚持说:“妈,以后我就能推着你看病了。”
读到这里,我也不仅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件作者刻骨铭心地陈年往事,一幅永难忘怀的生活场景,传递着最深厚最真诚的母子之情,人间大爱,应该会在读者心胸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同刚刚弹奏过的琴弦,久久不能平静。
其次,文集里不管是散文随笔,还是小说传奇,均通过发生过的或真实或编撰的故事,讲述了许多青岛往事,具有浓郁的海淀城市地方特色,让人读来饶有兴趣。过来人可以重温曾经的日子,年轻一代也可以了解前辈父兄的生活,格外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幸福。此类作品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比如《曾与文艺结过缘》《带队工作二三事》《鲍秀英外传》,以及《人生之幸》《大叶女贞》《乙甲庄骑手》等篇,或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综合周边各色人等身上的性格特点,集中构思,讲述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故事,给人在报以会心微笑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尤其是描绘了不少海边游泳、赶海遇潮,习武气功等等场景,岛城地域风情十分鲜明。
请看名为《Timm 在青岛》的作品,它融入了作者爱好武术、外语并且学有所成,助人为乐,同时也展示了夫妇俩热情好客的品格性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起到了“民间外交家”的作用。Timm是一位德国人,因为爱好气功等中国文化,与楚成东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前后在青岛生活了很长时间,从一个大男孩走到了青年。其间,作者付出了很多心血,体现了普通中国人的仁爱之心,传播了东方文化又加深了中外友情。最后,作者欣慰地写道:
一年以后,Timm返回德国进入汉堡大学继续攻读“汉学”,也继续练着气功,据可靠消息,他还娶了一位漂亮的青岛姑娘呢。
Timm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注入了许多“中国因素”,我毫不怀疑,他心里也已刻印上了青岛,刻印上了中国。
呵呵,这是一篇体现中外文化交流与互补的作品,当然更多是楚成东一家所代表的华夏智慧与情义。文中写出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生动曲折,我感到可以改编成一部妙趣横生的影视剧,展现青岛和青岛人时代风貌。
第三,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以小见大,彰显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作者不是专门研究文史的学者教授,也不是专业作家评论家,挥笔写作不会以历史人文和经国大业为题材,而是选择身边熟悉的小事小人物小情景,经过细致观察与思考,跟着感觉走,弘扬正能量。其中我高兴地看到:楚成东不愧是入党多年、经历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老同志,热爱党和祖国的忠心不变,哪怕是退休之后,仍然关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
不是吗?请看看文集中的《声音》《爱谁谁》《猪脚小馆》《“放下”与“放不下”》《跟随暖水瓶一路走来》等篇章,初看大都是生活琐事、家长里短,其中有在公众场所不讲礼貌的粗声大嗓,有战胜病痛勇敢走上歌唱舞台的生活强者,也有奉劝待人接物需要宽洪大量,方可不断前行。然而细细一品,却感到是在凡人小事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青年一代好好体会一下,会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此外,楚成东是一位辛勤笔耕的多面手,这些年来不仅写了大量散文随笔、小说故事、时评杂文,还写了一些大篇幅的报告文学,早年就收入省里编选的文集。本书中也有一篇力作《惟有兰花香正好——记特殊妈妈崔永兰》,以朴实的文笔、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位热心公益事业、关爱智障残疾人的“特殊妈妈”。我是擅长写作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的,对此文特别青睐,因为从中看到了作者采访的扎实和投入的情感,所以笔下的人物才愈加显得平凡而伟大:
“走过崎岖坎坷小路的人,更能感受到平坦大道的便捷和通畅,陪伴智障残疾人一起成长的人,更能理解关爱他们的责任重大。
崔永兰说:“我们不能背着荣誉的包袱,使步伐放缓,我们还是要大步向前走,帮助和关爱残疾人永远都在路上。”
写到这里,我记起了朱德元帅喜爱兰花、以诗言志的《咏兰》诗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只有心灵美丽和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具有像兰花一般的品格和风范,兰花出于平凡而伟大,根在幽谷却遍地留香……”
上文正是作者在讲述许多主人公感人的事迹之后,情不自禁地以诗一样的语言抒发了万千感慨。我们知道:好的报告文学不是材料的堆积,而是有情有意的描绘和提练。不用说,楚成东的作品达到了这样的水准。
就像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一样,《乙甲庄骑手》一书中还有需要打磨的地方,比如构思再巧妙一些,文笔再精练一些云云,或许会更好更有影响力。然而瑕不掩瑜,这部作品集值得向读者推荐,从中会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
酷暑的七月里,通过一部文集,使我结识且了解了这样一位正直义气的朋友。他年轻时好学上进,多才多艺,在不同的领域均有不同的成就。现虽说年过七旬了,但心上没有长皱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对友人的热情。应该说,他的人生是出彩的,是快乐而有价值的,所以我想应该叫他楚成“功”了!这当然是句朋友间的玩笑话,可也从某种意义上看出来是为他点赞。祝福楚成东先生和他的夫人身体安康、开心快乐,尽情享受过成诗的日子。
是为序。
(本文作者许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第六届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山东文学》社原社长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职称。作品曾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中国梦”征文一等奖、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特等奖、新中国“七十年七十部优秀有声读物奖”等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