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探寻邓艾墓

江南清客2013-09-30 09:39:14
    没想到在距离家乡不远的地方竟有这么多人文景观。东为享有中国爱情诗之乡——《关雎》篇之地的合阳黄河湿地,南为高峻险拔直插云天五岳之一的雄伟华山,东北则有巍巍千古高坟——汉太史司马祠,西北则为造字之祖仓颉的祠堂——仓颉庙。今天我探寻的是位于西南方向的三国名将邓艾墓。
    邓艾是三国赫赫有名的战将,与钟会齐名。然而论其才干,我以为邓艾还在钟会之上。且不说邓艾以兴修水利之策强盛国库之储,单就论伐蜀一役,他以奇兵袭击蜀国后方,直取蜀汉刘禅老巢,令其瓦解投降,早早结束战斗。而且在蜀汉投降之后,邓艾不仅没有大开杀戒,而是进一步安抚百姓,约法三章,很快就稳定了当地局面,并且深受蜀地百姓称赞。邓艾此举,真可谓是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之将。邓艾担任安西将军以来,多次与诸葛得意传人——姜维交战,令姜维颇为棘手,而且姜维在邓艾面前又是多吃败仗。邓艾的出现,成为了横在欲出祁山进取长安,夺取中原计划的姜维眼前的一座大山。当邓艾钟会伐蜀大军攻打蜀国处于胶着状态时,邓艾主动出奇计,身先士卒,不畏艰险,从山险小路穿插直接进入成都。此举之初还被钟会耻笑,认为是愚蠢之举,殊不知,邓艾却以“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之策最先实现了“斩首”行动,可谓古今战史上的首例。成功地以最小的伤亡结束了战斗,也迫使姜维率领数十万大军投降于魏国。因此可以说,没有邓艾的“擒贼先擒王”的战略行动和成功袭击,就不会有钟会大军的顺利缴械。灭蜀一战邓艾之功居于首位当之无愧。在三国并立连年征战中,战争已经使老百姓苦不堪言,频仍的战争一步一步加深老百姓的痛苦,使百姓灾难连连。因此,只有结束三国并立的局面,只有使天下迅速统一才能早早结束战乱,百姓才能过上舒坦日子。而邓艾的战绩,就无疑是写在加快国家统一大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邓艾之功,却受到同列钟会的嫉妒。钟会多次诬陷邓艾有谋反之意,采取借刀杀人之计除掉邓艾,可惜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敌人之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邓艾之死可谓冤矣!带着对邓艾的崇敬我沿洛河西岸出发,滔滔的洛河水从高大的山川中间穿过。两边是层层的梯田,起伏不定的山脉,当然还有那一片无边无际的金黄的庄稼。山峡间烈烈长风从我头顶刮过,远望一派壮阔的山原画面令我赞叹不已。如此雄美的山川,难怪能成为古今藏龙卧虎之地。因为在这里,有曾经驰名天下的龙首坝——被后人称为民国第一坝。而其设计师则是民国驰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沿着这条线沿途还有著名的征邑漕仓遗址,人宗庙等古迹。这里真是山河胜地,人文渊薮汇聚之地。壮美的山川本身就有一番独特的魅力,再加之这些人文因素就更让这里变得瑰丽多姿了。形程虽不算远,但经过两次三番的询问,终于邓艾墓还是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片笼罩在青翠的草木之下的高高的土堆。这块土堆由于和周围平旷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这就是老人们口里描述的邓艾墓。眼前的邓艾墓的确不同寻常,墓土堆高大雄伟,南北东西长度都在五六米之上。像这样大的坟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过,听老人们讲,这个墓原来更大,由于人们的长期取土,才使这座墓落到现在这个模样。很可惜的是,这样的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人们除了目前不再破坏以外,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坟墓进行保护和维修。而据有关文字记载: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新政后,知晓忠臣邓艾父子被害的事实真相,成为了当朝最大冤案。天下痛心孰不可忍,终于下诏为邓艾昭雪,封其孙邓郎为郎中。邓氏家族在先祖昭雪之后,才言名正身,为缅怀先祖的威名功绩。在朝廷和地方政界大力扶持下,开始重修起宏伟祠堂和坟墓,并在墓旁筑一窑洞派人守墓。墓地四野皆土岗岭,洛河从侧流过。邓艾墓墓冢封土呈覆斗型,坐北朝南,原墓基封土高6米,底边长15米,宽13米,墓前曾有祠堂一座(现无),墓冢上留有碑石两通:一为前秦苻坚建元三年(公元367年)三月所建,碑文魏书,有一定艺术价值,于1970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墓冢上现仅留碑石底座);一为大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十月所建(由于字迹剥蚀,年号不确),现仍耸立墓上。两块碑文均为重修《魏邓太尉祠记》。我在四周无人的正午环绕青冢站在不同的方位拍了几幅照片,一代名将的墓冢冷冷清清,不能不让人感伤。
    后来,为了进一步探寻,满足我的好奇心,我登上了墓顶。墓顶是一片杂草丛生,草木凄凄,虽然时值中秋之际,大多数的植物已见枯黄,然而奇怪的是这座墓顶上的植物却仍然郁郁葱葱,丝毫不见枯萎之状。而其中一种植物繁殖的特别多,叶子繁茂,干茎高大。我始终很奇怪这种植物的生命力,可是自己却又叫不上来,真是遗憾!就在自己努力登上墓顶后,我拨开植物阻挡,看到了其顶上果然如文字记载有碑石一座,另有石底座两个。有碑石,就一定有文字记载,带着这个喜悦我仔细搜寻碑石上面的文字。也许由于时代久远,上面碑文模糊不清,只是在我用纸擦试之后,有些文字还是能够看得出来。文字是文言形式,残存残隐,如草蛇灰线,依其中之意我已经能看出端倪。另外就是和文字记载里一样的的残存的瓦片。这些眼见的确不能让我满意,因为在一些老人的口述中,邓艾墓顶先前还有建筑,墓前也有碑石,碑石上还有邓艾像,听老人说这些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殆尽了,文革的遗痛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当今正是重视文化建设之际,我想像邓艾这样在历史上大忠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之先贤也实在不应该让他的坟冢这样荒凄下去。民众或者文物部门应该适当的修复一下,传承史实,这样也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激发青少年学习先贤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这不失为一块当地文化教育的丰厚资源。
    当然,像很多名人的墓地之真伪存在争议一样,邓艾的墓也有两说,另一说是在四川的剑阁县北庙乡孤玉山南麓,推论者的证据是邓艾是在被押送剑阁的途中被杀。既然剑阁离关中洛河有千里之遥,运尸是不能的。惟一的办法只能是当地掩埋,这样的说法毫无问题。于是就有人说这里是邓艾的衣冠冢,邓艾的部下大都是中原人,他们为了不让邓艾的灵魂客寓异地,故人人携了一?黄土,将邓艾衣冠葬于此地,以示纪念。也有说是邓艾被杀后,其族人逃难,看到此地枕山依河,风水极好,故将邓艾葬于此地。依此说者是因为这里大都是邓姓人氏,他们自称是邓艾后裔,这里最初村名为“邓公堡”。依据史书记载来看,此说也不无道理,不然何以这里曾有过巍巍祠堂和显赫的坟冢?存在即是合理的,无论是剑阁还是洛滨,都有相当的文字史实记载。可见,邓艾之一生,是受到千百年来人们的普遍肯定的。而对于这样被人们所认同的历史人物来说,墓的真伪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墓主的精神,以及墓主一生所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但愿我们能珍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要让它湮灭在荒草凄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