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湖南花鼓戏

丁纯蓝2013-09-25 09:00:33

湖南花鼓戏是湖湘文化的土特产,来源于民间小调,是千锤百炼的艺术经典。我喜欢花鼓戏唱腔动听,动作优美,后台热闹,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湖南花鼓戏大约起源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大筒拉出来的声音浑厚洪亮,是唱花鼓戏的主要乐器之一。民间很多人会拉二胡去配花鼓戏。
    浏阳是个戏窝子,早在民国就有名,与益阳、邵阳并称为花鼓戏界的“三阳开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
浏阳丰富而独特的地方方言更为浏阳花鼓戏的唱词增添了不凡的韵味。热热闹闹、洋洋洒洒是浏阳人性格的写照,喜就喜得欢天喜地,悲就悲得天昏地暗,爱就爱得死去活来,恨就恨得咬牙切齿。浏阳花鼓戏深受农民的喜爱,也为市民所喜闻乐见。很多浏阳花鼓戏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真正花鼓戏发蒙是在官渡老街上的花鼓戏剧院,一个人傻傻地坐在台前那些个长长的木板凳上看演员排练〈沙家滨〉,一看就是大上午。
    小时在楼古粮站看搭台《追鱼》鲤鱼精在台上疼得痛不堪生的样子,在舞台上不停地翻跟斗、打滚子至今还记得。还有那《送货路上》的唱段“尼龙袜子买四双”。《打铜锣》中的林十娘那架式好有味的。那时候没有电视看,在晒谷坪里搭台唱戏。老百姓喜欢,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请唱上几天几夜的花鼓戏,菜地里劳动时女人们也唱上几段,田地间男子汉边做事也吼上几句:“小刘海在矛棚别了娘亲?嗬”。我没事也哼哼“她叫妹子洗菜心哪”。著名的歌曲《浏阳河》也是湖南花鼓戏《双送粮》中的一个小选段。还有《小姑贤》、《讨学钱》都有着深厚的生活情结。
    那次市妇联组织女能人协会会员到长沙去参观,在车上幽默搞笑的胡蓉唱了一段北乡的张三调:“小张三,打赤脚,我同你快些走,一走走到焦溪岭,喔啧啧,石头打了我的脚,哦呀我的娘呀。”让车上的人捧腹大笑。
   我爱听那〈刘海砍礁〉,一声娇滴滴的“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走哪嗬”迷死个人,夫妻对唱,妇孺皆知,女的温柔甜蜜,男的粗犷豪放,听上去热烈、诙谐、清新,纯洁。浏阳花鼓戏唱起来津甜的,韵味十足,器乐也都是简单喜庆,就是配上那大红大绿的衣服,带着美好的愿望,还有那赤裸裸的爱情通过大俗的唱词放肆出来使观众感到赏心悦目而过瘾。喜欢看不同版本的〈智斗〉里阿庆嫂的唱段,绝妙的唱词、婉转而又不失高难度的唱腔,成为现代花鼓戏的经典。新近学唱《放风筝》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韵味,很好听。
    花鼓戏就全靠那吐词清楚,唱腔圆润,扮演滑稽,火候全靠演员来把握,锣鼓锵锵响,音响强烈,响得人紧张,为的是要把那剧情来探望,唯愿那剧情引人入胜,大都是圆满的结剧好人有好报,坏人遭恶果的报应,唱的人眉飞色舞,看的人目瞪口呆,真的是“唱戏的颠子,看戏的憨子”。跟着台上的笑,又跟着台上的哭。
    听母亲说过五十年代浏阳花鼓戏很红火,那时浏阳花鼓戏剧团的女演员喻育芳很出名。浏阳花鼓戏曾经璀璨,今又流芳。如今在各休闲广场有花鼓戏迷自发聚集敲锣打鼓唱起来,引来爱好者围观,乐曲声、演唱声、喝彩声、欢笑声连成一片,成为浏阳的一道风景线。
   那天在欧阳予倩剧院看《秦香莲》全场满爆,散场的时候只见浏阳河大桥上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到如今花鼓戏还是老百姓的精神大餐啊。
   著名的《浏阳河》,就是湖南花鼓戏调,我参加长沙市歌唱大赛时,因口音带有浓重的浏阳口音一直拿不准哪首歌参赛,选了一首地道的《浏阳河》参加,半决赛训练我选唱了李谷一唱的版本《浏阳河》,彭老师说:“你真聪明,这首歌可以用地方方言唱,又能发挥你甜美的音质”。后来一路过关直到参加总决赛。
   每天早上去上班,我就吊一吊嗓子,一次单位派我去帮忙泡茶,同事和东家都要我去唱,乐队的领队说:你到我们剧团来唱吧,凭你的本事,工资绝对不会少于你现在的单位,你就是调到省花鼓戏剧团也是一位优秀的演员。
   在我,最多也是打打义工,随剧团的演员下乡当当跑龙套的,想得最多的还是文化传承,听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考察湖南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湖南人唱花鼓戏就更有奔头、更有乐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