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与“湖南第一创作家庭”的师生情缘

徐隆广2022-01-04 12:00:14

徐隆广:我与“湖南第一创作家庭”的师生情缘

 

作者:徐隆广

 

  自2021年与2022年握手交接之际,作家网、正扬网、《走向》等多家媒体刊发了我写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长篇小说<春柳湖>出版反响扫描》之后,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我听到赞扬的同时,也听到了质疑,有读者朋友直接向我提问:“杨远新毕业于武汉大学作家班,他怎么是你的学生?”我回答:“他初中在汉寿二中就读,196591日入校,19681118日毕业离校。”提问的读者朋友又向我提出反问:“你肯定搞错了,我们查阅了汉寿二中校史,像杨远新这样著名的作家,为什么介绍的杰出校友中没有他的名字?”我回答:“为什么汉寿二中杰出校友中没有他的名字,那我不知道。但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汉寿二中初48班的学生。”

  对方自问自答地说:“也许只介绍当官的校友,对作家不作介绍。”我强调说:“那我就搞不清。我能够搞清的是,杨远新对汉寿二中充满了深情。他对教育、帮助过他的很多老师,始终念念不忘,例如卢甲武、石国柱、唐熙文、王孟顺、刘弟久、龚湘如、刘旭初、汤世培,等等。”他还告诉我:他的写作是在汉寿二中起步,第一篇文章《刀口不能对准自己的阶级兄弟》刊登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他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当时,他每写一篇文章,唐熙文、王孟顺都会认真的指导他修改提高,定稿了就送到学校广播站的秦老师那里播出。他至今还记得,唐熙文是慈利县人,王孟顺有个哥哥在新华社。他多次要求我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上唐熙文和王孟顺两位老师。可我至今还没有完成他交给我的这个任务。这世界上的事也真是奇怪,越是有人怀疑我与杨远新的师生关系,反而越加勾起我与他几十年师生情谊的回忆。

 

  同样出生在沧浪河畔,骨子里传承爱国诗人屈原的血脉基因

 

  我首先要说,出生沧浪河畔的杨远新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远的不讲,单讲长篇小说《春柳湖》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之后,立即在国内外网络文坛引起强烈震动,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信息,使我一连几天日坐不安,夜卧难眠,特别是拜读了20211115日红网刊发的《为八百里洞庭立传,替数千万渔民代言》一文之后,我更是浮想联翩。殊知红网是全国十大网络之一,新型媒体重镇,能以5000多字的篇幅,并在显著位置配发新书照片,向全社会隆重推荐这部长篇小说,可见《春柳湖》的份量之重。

1

111

红网20211115日载李佳“荐书”一文截图

 

  我继而发现从红网开始,引发全国报刊媒体和网络阵地,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春柳湖》予以报道和推荐。这越加令我心潮难平。凡是当过老师的人,都会有我一般的体会,看到学生的成功,比起自己的成功还要高兴。

  此时此刻,我对杨远新和他的“湖南第一创作家庭”,既有许多难忘的回忆,也有无穷的思念,更有贴心的牵挂,我不得不拿起华为手机点击“备忘录”,想记下我心中燃烧起来的激情和意愿。但是一旦点击字键,却又心乱如麻,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写起。我把这个想法,发微信给了正在旅途中的杨远新。

  1115日晚上2305分,我收到了杨远新从万里重洋的彼岸给我发来的微信:

  “徐老师,您对学生如此厚爱,万分感谢!您与我沒有别的可写,就是师生情、传承红色基因情、对帅妈妈怀有共同的景仰之情。”

  这条微信以“三情”为主题的指导思想,使我茅塞顿开,思路豁然开朗,因为这正符合我内心的写作愿景。

  思来想去,决定先从我与“湖南第一创作家庭”的师生情缘写起。但真正布局谋篇时,却又不知怎么落笔。

  杨远新似乎洞察到了这一点。1117日晚上2033分,他又从万里之遥给我发来微信:

  “您记叙我们师生之间的交往,我觉得有一点是不用回避的,那就是当需要相互支持时,彼此都能挺身而出。同时,师生之间都能直言不讳,相互切磋。”

  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竟然如此真诚,如此坦荡。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我与“湖南第一创作家庭”的师生情缘》,就在这样的情感中动笔了。

  杨远新的确是我上世纪60年代在汉寿二中任教时的68届学生。他从汉寿二中初中毕业后,升入聂家桥高中高一班,两年之后高中毕业,一边务农,一边担任民办教师。从这一时期开始,他陆续在《湖南日报》《湖南群众文艺》《湘江文艺》《儿童时代》等发表作品。在湖南人眼里,对杨远新这个名字渐渐熟悉起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创作之旅从汉寿水乡走进长沙城里,历经50多个春秋,发表出版的18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的880多万字的《杨远新文集》,早已流传三湘四水,及至神州大地。尤其是他倾尽50年心血,联袂妻子陈双娥、儿子杨一萌共同创作的240万字长篇小说《春柳湖》,跨越时空一百年,为八百里洞庭立传,替数千万渔民代言。这史诗般的长篇小说由中国四大最高档次之一的作家出版社,全四部一次性出版发行,实属中外文坛罕见,令我惊讶,敬佩,喝彩。

  杨远新的老家与我老家是隔水相连的邻居。他家居住青泥湖旁,我家居住刘家湖边,是汉寿县境沧浪水系一对连体的“姊妹湖”,水落时形成两个湖泊,水涨时浑然一体。这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多次行吟过的地方,积淀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底蕴。记得小时候亲眼所见,“端午节”为了悼念屈原,两湖聚集80多条龙舟,竞渡呐喊,鼓声震天,热闹非凡。我与杨远新都是喝沧浪河的水、食沧浪河的鱼长大的,体内都传承屈原爱国忧民的基因。这里,三千年前是屈原吟诵“渔歌互答”之地,如今是杨远新创作渔民史诗《春柳湖》的“产床”或“摇篮”。

2 

沧港镇屈原塑雕像

 

  我和杨远新不仅水同源,而且树同根。记得上世纪70年代前后,我从汉寿二中下放沧港公社高樊大队(现为北美大队),被公社党委书记聂再甫看重,抽调到公社,协助党委秘书童国政抓新闻报道和文艺宣传。不到一个月时间,我第一次“出道”写出了新闻报道《赤脚医生徐隆裕》的长篇报道,在《湖南日报》第三版中心位置发表。不久又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沧港公社捕捞大队渔民搏击洞庭风浪从事大湖捕鱼的长篇通讯。从此,我走上了长达50多年的文字笔耕之路。

  恰逢其时,杨远新也在老作家、汉寿县创作组组长曹逸兴的带领下,在沧港公社捕捞大队扎根蹲点、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反映洞庭湖渔民奋斗历史的长篇小说《春柳湖》第一部第一稿20万字的初稿。当时已接近出版发行,但最终搁浅,未能如愿,但从此这个初出茅庐、才华横溢的小伙子,却不弃不馁,砥砺前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之旅,不仅自己日趋成熟,并组成了一家三口的“湖南第一创作家庭”。丈夫杨远新国家一级作家,妻子陈双娥国家二级作家,儿子杨一萌也“蟾宫折桂”,早已成为湖南省作协会员。

 3

湖南第一创作家庭

 

  回顾那段难忘的人生旅途,我和杨远新在沧港公社虽然交往不多,但却“心有灵犀一点通”。人生的起点,都相处在同一个地方,即屈原行吟过的沧浪河畔;人生的目光,都聚焦在同一件客体,即农渔产业实体经济;人生的宗旨,都服务于同一批群体,即洞庭湖区的农牧渔民。

  我热衷于新闻报道,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我们虽然人各有志,但却殊途同归。我们的祖辈同根,血脉同源,就如同我们的老家两湖相通。

 

  他随同县委书记蹲点,我主动让房供其专心写作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时任中共汉寿县委书记周立民,选定革命前辈帅孟奇的故里坡头公社红星大队(现改名陈家湾村)办点建设新农村。遵命不如从命。我从汉寿八中调入坡头公社任党委秘书,并参与县委工作队蹲点。恰好此时任汉寿县创作组创作员的杨远新又被县委书记相中,参与县委工作队蹲点搞文学创作。这个年轻人踌躇满志、青春焕发而又谦虚谨慎、热情沉稳。为了给他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我把濒临西湖内江的一间公社住房腾出来供他居住。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打开窗户就可欣赏洞庭湖滨的美丽风光,又方便与公社干部面对面采访。

  坡头公社有许多独特之处。那时公社设有全县最早的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和招待所等。年轻活泼、求知好学的陈双娥,身兼两职,既是公社文化站站长,也是公社广播站站长,既是文化辅导员,也是播音员,有时还要参与接待省里、地区和县里下到公社检查工作的领导、采访的记者,她热情从容,不卑不亢,就像她母亲一样,非常精明能干。她是公社党委委员、公安特派员陈运华的女儿。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相处,关系亲宻而和谐。

  那时,我观察到陈双娥特别爱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公社无论要油印什么材料,全部由她一人承担,从刻钢版,到油印,再到装订,直至最后的分发、上报,一环套一环,干得十分出色,我和公社办公室的萧秘书从来就不用操心。

  也正是那段时间的磨砺,陈双娥的写作水平快速提高。当杨远新随同县委书记到坡头公社蹲点,陈双娥与他很快从相识,到相熟,再到相知。他俩相爱,我和公社的其他同志,都是完全赞同,积极支持的。看到他俩志同道合,成长为作家伴侣,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和荣耀。

  20211219日,我从人民网官方账号“人民资讯”专栏,看到转载红网刊发的陈双娥的散文《沧浪之水门前流——兼谈<春柳湖>人物之一柴火佬的由来》,我逐字逐句地阅读,被文中高深的立意,清新的文字,迷人的情节,丰满的形象所折服。

 4

5

20211219日人民网“人民资讯”转载红网刊发的陈双娥散文《沧浪之水门前流——兼谈<春柳湖>人物之一柴火佬的由来》截图

 

  这让我想起了与她的师生之交。我曾经在坡头八中任教,陈双娥随父母亲工作调动,从鸭子港中学转学到该中学高中部,一年后毕业。仅管时间不长,但由于她学习成绩优异,很快成为校内名人。我在所教学的班级,大力向同学们介绍过她的事迹,提倡大家向她学习。所以,我与陈双娥也算得上师生关系。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期待她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6 

座落在坡头镇陈家湾村的帅孟奇故居

7 

坡头镇群英村渔民新居

 

  同心传承红色基因,戮力完成《铁骨丹心帅孟奇》一书编撰出版

 

  上世纪8090年代,我在县政府从事“三农”工作,退休后又在常德市发改委从事工程项目咨询,兼做重点企业文化策划,一晃就40年过去,我们都忙于各自的事业追求,虽然不曾见面交谈,也没有工作联系,但心中的思念与牵挂也时常在脑海里萦绕。

  2020年“七一”党建日主题活动期间,我随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参观了“帅孟奇纪念馆”,感触很深。为了纪念帅老124周年诞辰,献给建党100周年华诞,在帅老亲友们的恳求下,我决心编撰一本有关帅老的大型红色人物典籍,全面系统完整地描述帅大姐的传奇一生及其崇高风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老区红色基因。

  于是,我花费了半年多时光和心血,调查采访了省、市、县100多个与帅老有关的机关单位和退休老干,搜集有关结集专著和报刊文稿数百万字。通过归类整理,择优辑录,尊重原创,分编组排,于2021年春节前,编撰出《铁骨丹心帅孟奇》第一个版本,辑录文稿130多篇,分成15个篇章,共60余万字。送交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审查。得到的回复是,篇幅太长,有点杂乱,且存在版权授予,出版难度大。这样我只好将电子版本转发县委党史办作为党史资料收藏,并另辟蹊径,洗版重来,但又觉无从动手。

  在这一筹莫展的为难之际,我想到了作家杨远新。他得知上述情况后,从丰富的文学创作历练中,提出了两条思路,一是在第一个版本基础上,抓住一个重点,选择几个侧面,突出汉寿特色,用“汉寿人缅怀帅大姐”作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采取多种表现形式,重新编撰《铁骨丹心帅孟奇》第二个版本。二是将原有资料及素材“化整为零”,写成单篇文章,分别在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我想,这两条路都可以走,也行得通。但考虑到文稿的整体效应和社会价值,我选择了走第一条路。

  于是,我又广泛征集汉寿各界人士缅怀帅老的文稿,采用描述、回忆、瞻仰、戏剧、诗词书画和特约专稿等表现形式,缅怀帅老的传奇一生及其崇高风范,重新编撰《铁骨丹心帅孟奇》第二个版本。

9 

《铁骨丹心帅孟奇》(上下册)第一个版本封面照

 

  这个方案得到了作家杨远新的认可,并陆续收到作家发给我的特约专稿:

  2020l115日,作家在旅途中定稿的长篇纪实文学《帅孟奇与舒炜的母女情缘》一文,通过微信传递,从大洋彼岸发给了我,充实了帅老传奇一生的历史内涵,歌颂了帅老的“天下慈母大爱”。

  202117日,杨远新以对帅孟奇的崇敬和虔诚之心,为《铁骨丹心帅孟奇》一书拟就的序言《中华铁骨颂,神州丹心歌》又及时发给了我,文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帅老的精神境界,提升了帅老在百年大党辉煌史册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接着,他又将帅老养女舒炜撰写的《缅怀妈妈帅孟奇〈五篇)》转发推荐给我,真切地再现了帅老与养女的母女情缘,歌颂了帅老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荷花精神”“梅花品格”。

  还有陈双娥撰写的《细微深处见真情》一文,不仅支持入编此书,还给我发来几张相关照供我挑选入编。

  在此书的编撰过程中,我与杨远新经常电话和微信联系、沟通,有时视频通话超过一个小时。在许多关键环节上,他为我把舵导航,指引方向,鼓舞信心。

  作家杨远新不亏是我主编《铁骨丹心帅孟奇》一书名符其实的顾问,真抓实干的撰稿人。

  《铁骨丹心帅孟奇》书稿已于20217月中旬交付出版单位,并与之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与“定制出版协议”,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10 

《铁骨丹心帅孟奇》第二个版本送审稿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主编《铁骨丹心帅孟奇》一书,被湖南电视台查证相中,我成为了建党百年华诞新闻纪录电视《党的女儿:帅孟奇》一片的主要采访对象,并以此书为线索,歌颂了“天下慈母大爱帅孟奇”。此片于2021820日在湖南芒果TV向全国公开播出。这是我做梦也不曾想到的。作家杨远新得知此信息后,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等同出书的价值,甚至更高!”

11 

摄制组在北京帅老养女舒炜家中合影

 

  此书的出版发行,作家杨远新功不可没。我与“第一创作家庭”的情缘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有人说,大千世界,人心浮躁,世态炎凉。这又使我想到了作家杨远新对师生交往说过的那两句话:

  “那就是当需要相互支持时,彼此都能挺身而出。同时,师生之间都能直言不讳,相互切磋。”

  在当今习近平新时代的和谐社会里,师生情谊清如水,浓于血,最纯真,最感人,就如同沧浪河水涓涓流向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202212

于汉寿县沧浪街道八角楼社区锦上花小区陋室


 作者

本文作者徐隆广近照

 

  作者简介:

  徐隆广,湖南汉寿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长期从事“三农”工作和项目工程咨询。在中央和省市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1200多万字,主要论文在国内外荣获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54次,其中两篇论文分别在美国和香港荣获世界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退休后编制国家重点项目500多个,其中6个项目荣获湖南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三等奖。已结集出版《绿野拾零》《我的日志》近60万字,正待出版《夕阳之恋》和《铁骨丹心帅孟奇》约52万字。曾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首届“湖南省党政机关先进秘书工作者”,荣获市、县各种表彰和奖励40多次,并被湖南省老科协评定为高级经济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终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