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岁月沧桑中走来的哈业胡同

牛银万2021-11-23 11:26:00

岁月沧桑中走来的哈业胡同

 

作者:牛银万(包头市九原区政协)

 

    在包头西,有一个叫哈业胡同的地方,它背倚乌拉山,南临黄河,西与大河套接壤,具有悠久的历史。

     哈业胡同是蒙语,汉意为“两眼井”。

     1840年前后的哈业胡同,只有两户人家,一户是哈尔诺氏,一户是焦其特氏,均为蒙古民族。  

     那时,哈尔诺氏居住在哈业胡同旧城遗址的东南角,焦其特氏居住在今镇卫生院与铁路之间,这两户是姻亲,在今打不素太、全巴图、万水泉、召潭、一宫南、北梁、西脑包一带游牧。

     现横穿哈业胡同的110国道原是车马道,在车马道北的今乌兰布拉格沟河槽岸边,哈尔诺氏打下了第一眼井。在元代,草原上有婚姻规范,用一个井水不能通婚,于是,焦其特氏在车马道南不得不打了第二眼。

    自从有了这两眼井,车马道更加繁忙,过路的人在此落脚休整,于是,车马店、铁匠铺、挎马掌、烙干饼等店面和行业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今天哈业胡同繁华的主街。

     哈业胡同历史上属西公旗管辖。

    1705年,其西北建起梅力更召。哈业胡同是梅力更的善召地,又叫牌地,牌地以梅力更为中心,东南西北各二十华里。

     那时的哈业胡同,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十七世纪末,当时三公旗朝圣寺院查尔浩特(在包钢境内)归梅力更管辖,寺院的喇嘛毕力贡达来就出生在焦其特氏,在清康、雍时期,其任京城嵩祝寺和净祝寺住持大喇嘛,乾隆时期任北京藏文学堂副总教官,精通蒙汉梵藏语,被学界称为翻译家、史学家、蒙藏语言学家。

  哈业胡同籍的著名僧人很多,如五当召的五世活佛、漠南六世齐图音活佛,有的还被认定为科尔沁、呼伦贝尔等地的转世灵童。

  哈业胡同现住民,大都是从晋陝走西口而来的先民后代。

  走西口是晚清咸丰年间,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次人口大迁徙,历时一百多年。

  当年,晋陝地区灾害频发,战乱不断,大批灾民逃荒来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包头、巴彦淖尔一带。

      哈业胡同是落脚地之一。

     那时,哈业胡同和整个包头西一样,是蒙古人的游牧地,十分荒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先民来到这里,搭起茅屋,租种蒙古人的土地,过着艰辛的生活。

  哈业胡同的老村名都留有那时的生产生活人文地域烙印。全镇四十三个自然村,有以姓命名的,有以名字命名的,有以蒙语命名的,有以从业种类命名的,有以商号命名的,有以地形地貌命名的。

    以姓氏命名的,如卜家圪旦、高家圪旦、乔家壕、崔家圪旦……这些村名,姓氏是最早落脚的家族。

     以名字命名的,如何满圪旦、李广恒圪旦、李二偏圪旦……这些村名,名字是最早到此的住户。

  以蒙语命名的,如柴脑包、银赤老梁、打不素太……这些村名,以蒙语而得名。

    以从业种类命名的,如李油坊、银匠圪旦、鞋匠店……这些村名,是因村里曾经有人从事过此类职业而得名。

  以商号命名的,如恒元成,是村里有人用过此商号而得名。

  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如骆驼脖子,是此地曾经有一条河,像骆驼的脖子一样,弯弯地流过……

  哈业胡同的村名,蕴含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如柴脑包,它是蒙语,汉意为放置东西的地方。

  在柴脑包原小学东约五十米的地方,曾经有一座敖包,每年梅力更的法事,有大量的供品,法事结束后,为避免浪费,僧人们把供品置放在敖包上,让游牧人食用,这就是柴脑包村的来历

  如鞋匠店。

     解放前,这个村曾经有一个叫王鞋匠的人,在此落脚后,开起了旅店,他的旅店,一度是内蒙骆驼商道上的重要驿站。

    如打不素太,它是蒙语,汉意为有盐碱的地方。

  这个村,紧靠黄河,地势低洼,沉积大量盐土。蒙古游牧王公,为了给牲畜补盐,经常差人到此扫盐土,牲口添食了这里的盐土,一个个膘肥体壮……

      如何满圪旦。

      这个村是哈业胡同最西的一个村,位于梅力更召不远的南侧。

      1930年,一个叫何满的人,走西口来到这里,帮助蒙古人打场和照看草料,他拉引过来十二户灾民,住户占了很大的地方,造成场面越来越小。为此,周围的牧民有意见,这时,寺院住持和牧民多次协商,让这些走西口而来的灾民留了下来,寺院另找了地方建场面。这个村在蒙古兄弟的帮助下,渐渐形成村落,并取名为何满圪旦。

     在漫长的岁月中,哈业胡同西口人,逐步形成自己的方言。

     哈业胡同的方言,卷舌音比较多,如“什”、“甚”;”圪“、“忽”、“日”打头的词语较多,如圪旦、忽拉盖、日粗等;四个字的成语、俗语、口语较多,如灰塌二虎、黄风雾气等。

      哈业胡同人,创造出很多美食,最著名的有炖羊肉、炖鱼、豆腐、烩酸菜,并称为包头西部地区的四大美食,外地的人,只要到了哈业胡同吃饭,必点这些菜。

     哈业胡同人才辈出。

  在历史上,先后出过七位厅官,三十多位县官,还有教授、工程师、厂长、经理六十多位。

  哈业胡同人谱写了蒙汉民族团结和谐的历史篇章。

  1895年到解放前,梅力更召先后发放善召地100多平方公里,接纳灾民600多户3000多人,在这片土地上,蒙汉两个民族相互融合,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哈业胡同人培养磨炼形成了不甘平庸、勤劳质朴、自强不息的品格和精神,他们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具有心怀感恩的人生态度和境界,这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开辟未来的征途上,它们必将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