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妙笔生花 如菊怒放

沙凡2021-04-28 15:44:02


妙笔生花 如菊怒放

 
作者:沙凡
 
  三九寒天的集市上,一位年轻人正要拉着刚买的一车赖以度日的地瓜干回家。尽管刺骨的寒风吹在他脸上象刀割一样,但他身上穿着一件新棉袄,心里温暖着呢。他是个插队知青,因家庭成份受歧视,被骂为地主羔子,境况窘迫,入冬了还穿着夹衣下地干活,常冻得耸肩缩背、直打寒颤。有三户善良的农民实在看不下去,你家凑点棉花他家凑点布,给他做了一件棉袄御寒。今天赶集他才舍得穿上。此时,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手里拿着一本书,悄悄走到年轻人身边,轻声说:“大哥,我看你像知青,我有书卖给你,你要吗?” 年轻人从姑娘手中接过书一看,两眼直放光,是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书呀!忙问:“要多少钱?”姑娘说:只要一块多钱,够买做一件棉衣的棉花就行。“”年轻人翻遍全身只剩下9分钱,带的钱都已经买了地瓜干,可他实在是太想要这本《中国文学史》了,情急之下对姑娘说:“你卖书不就是要买棉花做棉袄吗?给你件现成的。”说着就脱下身上的新棉袄塞给姑娘,没等姑娘说话,赶紧穿着单衣拿着《中国文学史》,顶着寒风拉车走了——这位年轻人叫王景陶。五十多年后,王景陶感慨地说,对他从事文学评论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一本是在农村插队时用新棉袄换来的《中国文学史》,还有一本是文革时期在垃圾堆里捡来的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王景陶,字菊人。文学评论家,江苏省作协会员。1944年出生,江苏铜山人,原是徐州马庄煤矿工人,后为徐州煤炭公司教师。
 
  他从3岁起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他的外祖父韩范山老先生是位饱学之士、著名书画家、曾任徐州市政协常委。王景陶的名景陶、字菊人都是他给起的,寓意期望外孙景仰著名诗人陶渊明,既要像陶翁那样的淡泊宁静,如菊隐逸,又要像陶翁那样文载史册、如菊绽放。王景陶谨尊祖命,他的文学评论系列著作《菊放人品》《菊笑人生》《菊香人雅》的书名均由菊和人组合而成,可见其心。
 
  菊花世界绚丽多姿,红色的热情奔放、黄色的雍容华贵、白色的淡妆素裹、绿色的生机盎然,混色的骨格清奇。但王景陶对墨菊情有独钟。墨菊色泽如墨,黑里透红,红中透紫,端庄稳重、醇厚如酒。王景陶看到墨菊的黑色之美就想起了煤炭的乌金之美,就想起自己在采煤工作面上摸爬滚打的艰苦岁月。因此,“墨菊情结”是王景陶文学生涯深深的煤矿印记。
王景陶40年坚守徐州本土、,已为200多位徐州作家撰写五百余篇计百万字的文学评论,成为徐州煤矿乃至徐州市很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他2018年出版的《探文思艺录一王景陶评徐州作家作品选》乃此类作品的精粹集成。此书不仅具有促进徐州文学事业发展的学术价值,还有纪录徐州文学事业发展历程的史料价值。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雪春亲自为《探文思艺录一王景陶评徐州作家作品选》作序,序言中说到:“王景陶先生是一位教师,工作之余,他花了近40年时间集中精力就做了这样一件事,就是评点徐州藉作家作品,我想可能在徐州当下找不出第二位来了。现在他将自己的近200万字的文学评论精选36万字结集出版,可以说是自己40年的一个总结和成果展示。景陶老师的作品,充满了对徐州作家作品的热爱,对这项事业的无怨无悔,对自甘寂寞的那份坦荡和担当。” 此书现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上海市、南京市、成都市、苏州市、徐州市的图书馆收藏,其手稿被徐州市档案馆收藏。可见王景陶这本著作的影响之大。
 
  王景陶知识渊博。他饱读诗书为文学评论打下扎实基础。他外祖父家中有很多《山海经》《世俗新语》《剪灯夜话》《三言两拍》等线装本藏书。在如此家境熏陶下,王景陶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理念的笃行者。如果一天不读书,就会六神无主、茶饭不思。现已虽年逾古稀,无论走哪身边都带一本书,如同烟民出门必带烟。他视书如命,常有“书痴之壮举”:早在上高中时,生活拮据的他“挪用”了3天的生活费,8毛线,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和一本《宋词一百首》。为了填补8毛钱的亏空,他三天不吃饭,光喝清水坚持上课,夜间饿极了,就捧起这两本书看。第3天晚上,王景陶依然喝了一肚子开水,去教室上晚自习。发现他课桌上有一位同学省给他吃的一卷烙馍,饿极了的王景陶感动得一边流眼泪一边狼吞虎咽地把烙馍吃了。凭借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刻苦的自学精神,他在1984年全省第一批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随之被集团公司从马庄矿调徐州能源工业学校当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他的文学才华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评上高级讲师。中国矿大、江苏师大、徐州财经学院、徐州高师等多家高校爭着聘他去主讲写作、大学语文、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俗话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王景陶满腹经纶,课讲得特别棒,张口就是满堂彩。每逢他讲课,教室里满座还要加凳子,来晚的只有“站票”。有一次他讲余光中的《乡愁》,没有就课讲课,而是在黑板上一气写下十多首思乡诗词,有杜甫、艾青、俞平伯、普希金、泰戈尔、流沙河、洛夫的,最后一首是他自己的《裸体的小伙伴》,古今中外、对比分析,学生都听迷了。人们夸他学富五车,他谦虚不失幽默地说:“车是婴儿车。”

  王景陶重视阅读。他深知,文学评论首个重要环节就是阅读作品,阅读是获得评论权的最主要依据。只有反复阅读才会透彻理解被评作品的整体结构、人物个性、历史背景、行业特质,评论才能一语中的。有一次他去成都看望小儿子,徐矿作家李其珠将中篇小说《嘟嘟的呼号》书稿寄到成都,请王景陶撰写评论。儿子家里人多不太安静,影响他的阅读写作。他就每天早饭后,乘一个多小时的车,到他儿子的另一处空房去捧卷阅读思考,中午吃一点带来的干粮,很晚才回家,如此连续数日将《嘟嘟的呼号》小说稿读了3遍,写出了近万字的评论。可见他对阅读的重视。
 
  王景陶洞悉作者。作品是作家的精神产物,文学评论不仅评作品,更要评作者。王景陶在动笔写评论之前,先了解作者创作动机、心理路程、个性特点、价值取向等,在准确评价作者的基础上评论作品。如中篇小说《嘟嘟的呼号》的作者李其珠和长篇小说《大爆临界》的作者杨刚良,两人年龄相仿,同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同是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的获得者,王景陶独具慧眼对这两位作家做出不同但精准的评价。他评价李其珠:“其珠颇具文学天赋,少年时便名满家乡,可谓少年自负凌云笔。随着生活的磨难,阅历的加深,思维的成熟,他少了几分狂傲,多了些智慧,但其骨子里的“自负”却是他创作的催化剂,他冷幽默性格也造就了他作品的总体特征。”他评价杨刚良:“为人正直、善良,待人宽厚,有一副侠义心肠,嫉恶如仇却又热情有礼,儒雅的风度下藏着一腔热血。同时他又善于把自己的激情放在理性的模子里浇铸,使自己的作品起于形象归于思想,从而赋予深刻的现实意义。”早在1978年,当时才二十岁左右的徐矿作家郑子在贾汪办起了“春笋文学社”,王景陶慧眼识才,发现郑子的文学潜质,欣然应邀担任春笋诗社的顾问,不辞辛苦地每月去贾汪为“春笋”们讲辅导课。几十年之后,稚嫩的“春笋”已长成翠绿的竹海。郑子已成长为成果颇丰的中国作协会员、影视导演、中国微电影艺术事业的核心人物之一。
 
  王景陶治学严谨。他在评论中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以此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含量,拓展作品的文化视野,提升作品的审美品位,加深作品的哲学思考,。他博闻强记,大脑中名人名言的储存相当丰富,但他治学严谨,每次引用都要先阅读原文理解含义,再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选择使用,力求精当准确。沙凡的长篇报告文学《五彩石》出版之后,王景陶写了近万字的《历史与人文的融合 忠诚和艺术的结晶——浅释沙凡长篇报告文学<五彩石>》的评论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他想引用郎吉弩斯《论崇高》中关于崇高的五个来源来表述《五彩石》主人公崇高的事业、崇高的精神、崇高的人格,但王景陶当时只记得其中的两个来源,他三次到徐州图书馆查阅都未果。后来他去上海大儿子家探亲,心里还惦念此事,又两次去上海图书馆在卷帙浩繁的资料里苦苦查寻,终于查到郎吉弩斯的《论崇高》原作译本,摘录下崇高的五个来源引用到评论文章中去。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却充分体现了王景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作家高度负责的人文精神。沙凡为此十分感动。
 
  王景陶文笔漂亮。文学评论不同于思想评论、新闻评论等类型的议论文,应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王景的评论文章不但思想深刻、观点准确、逻辑严密,而且文笔瑰丽,隽永优美、绚丽飘逸、清新流畅。他评论王建的散文集《走过最遥远的风景》:“王建更善于化大为小,笼宇宙万物于一心之中,那从天倾泻而下、滔滔不绝的万里黄河水被他轻松地装进一把小小的壶中,而且装得那么彻底、那么利落。那偌大的平遥古城也被他浓缩成一个长寿龟,而恣意挥洒指点。”评论李继玲的散文集《玫瑰往事》:“无论忆人还是恋物,或眷情顾事,她都在絮语漫谈中蝴蝶般展示舞姿,都在浅唱轻吟中伴奏轻妙的小夜曲,都像丹青高手般信笔挥洒变为佳作。”评论高翔的中篇小说《姥娘村纪事》:“让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表现冷暖搭配,有时似瀑布飞泻的巨响、有时似林泉叮咚的琴韵,在荒荒岫云、寥寥长风的苍莽情味后,突显风帘翠幕、烟柳画桥的优美境遇。”相比之下,有的文学评论家的文章用专业术语堆砌而成,貌似很深奥、很学术,其实晦涩难懂,读者看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读王景陶的评论文章则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是一种文学的示范。
 
  王景陶品行仁义。虽然是满腹经纶的大才子,但为人低调,甚至有些“夫子”的谨小慎微。是王景陶迂腐吗?绝对不是。文学是人学,那么多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际遇各异的人物命运,他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准确到位,说明他是思想深刻、熟稔世事、大格局、高智商的人。可他为什么如此低调平和、甘受清贫、耐得寂寞呢?客观分析,王景陶是解放前出生的人,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生活在他内心深处留下拭抹不去的阴影,小心谨慎、平安度日是他追求的理想状态。再者,他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礼义仁智信是他的行为准则,一切有悖此准则的人和事他虽然看得很清楚,但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抗争也是徒劳,只有以沉默表示不屑,只求宽厚待人、以文交友,力图在文学的世界里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升到最高点。因此,人们给他封了个与“大才子”并列的雅号——“大好人”。2006年春节刚过,王景陶下腹部和腰部疼痛不止,小便不畅。到医院检查,怀疑是前列腺癌,建议立即转院治疗,刻不容缓。就在此时,文友栾晓明打来电话,称其出版小说集《血月》,请他写篇评论,并希望半个月能完稿。现在,人们谈癌色变,更不用说自己被医生怀疑患癌,换一般人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两腿发软,哪还顾得上别人的事啊!可王景陶为了文友、为了文学,硬撑着去徐矿《热流》编辑部从栾晓明手中取回《血月》,自己被怀疑患癌的事对栾晓明只字未提。回到家中,王景陶不顾家人的万分焦急,没有转院复查,而在家躺在床上用6天时间将《血月》全书看了两遍,因下腹部异常疼痛不能坐,打草稿时就俯下身趴在床上写,趴着写累了就仰着脸写,仰着写累了,就闭目思索,想好一段就站到桌边快速记下,这样俯俯仰仰、躺躺站站,想想写写,用5天时间写好一篇8000多字的评论文章《在沉默中爆发的精品》,让老伴儿连夜抄好,第二天如约交到栾晓明手中,此时王景陶已累得几乎虚脱,家人忙把他送到徐州中心医院检查,所幸最后确诊是前列腺增生并突发炎症,腰肌重度劳损,排除了癌症,住院治疗15天。不是癌症万幸万幸,但王景陶却是顶着“疑似癌症患者”的巨大精神压力,忍忍着强烈的肉体痛完成栾晓明的评论。栾晓明直到去世也不知道这个真实情况。他现在要是能够知道,会感动得从他那狭小的木质住宅里跑出来向王景陶作揖拜谢!

  鉴于王景陶为为徐州市、徐州煤矿文学创作做出的突出贡献,2004年4月20日徐州市文联、作协在天能集团举办了 “王景陶文学创作报告会”,800多人出席了会议。王景陶在会上作了题为《张开理想的双翼 翱翔于文学天际----我的文学创作之路》的精彩报告。环顾上下左右,召开作家作品研讨会的比比皆是,专为一位作家召开文学创作报告会,这在徐州文坛尚无先例。相隔15年之后,徐州市作协于2019年6月15日再次为王景陶举办了“王景陶文学评论作品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有关报道已被新通社新闻、凤凰新闻、百度、搜狐新闻、澎湃、中国黄淮网、今日头条、华人智库、东方新闻等十大网站转载,点阅量4万+,影响遍及海内外。王景陶,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