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山山岭岭映山红

王军2021-04-27 08:12:21
山山岭岭映山红
 
作者:王军
 
  “芳草绝怜随意绿,野花真是映山红。”在我的老家河南新县,每到人间芳菲的四月时分,常是万朵红花从山岭缀满了山冈,那花粉如桃瓣,朵朵盛开,火红一片。当地人习惯叫它“闹羊花”“羊踯躅”,也有人称它为映山红。有时,肚子里有点儿墨水的人常在人前文绉绉地说:“那是杜鹃花。”
 
  杜鹃花也好,映山红也罢。山村里的人对其了无兴趣,因此花花瓣本身含有一种有毒的花素,故村里人不太喜欢它,也没人刻意前往山上折上一枝,拿回家里插在堂屋桌子上的花瓶里,或养在家中的院子里。后来,在了解此花的习性时,有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书中将“羊踯躅”列为有毒植物。可是,到了唐代,随着当时修养生息,生活丰衣足食,社会平和安静,人们开始赏山阅水,游景观色,该花成为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尤其是文人墨客、闲达贵人,不惜时光,跋山涉岭,指花为题,兴诗泼墨。如著名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等人常春藏山中,漫步江南山色,欣赏满山盛开的映山红,并写下了不少优美悦心的诗句。在宋代,也有一些富裕人家开始在自家庭院中移植栽培起来,好供文人雅士追捧观赏,闲度时光。诗人杨万里在诗中写道:“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记得小时,每年春色纷纷而至,山红树绿,鸟飞燕嬉,我们随着父辈们去山里打柴,每次回来的路上,路过老家后面的一座大山,翻越到一个叫凌云寺的山顶时,见映山红从山坡一直蔓延到山顶的石岩旁,像满山盛开的桃花,红红一片。于是,我们放下肩上的担子,不知心中的酸累,爬到山顶不远处的那个石岩上,站在那里,放松心情,望着周围无尽的春色,顿感身子里的轻松。
 
  那花,红红的,好美啊。不知是谁跑到那花的丛中,正要折上一枝时,这边的大爷急忙喊着,“快回来,那花不能折,花有毒。”
 
  只见那人三步两步地迅速跳出花丛,跑到远远的,站在一旁喘着粗气。
 
  自此,每当春染山色,山上的映山红红遍山冈,山村里的人似不知花期一样,扛着生活的希望,依旧沿着山中的羊肠小道,担起肩上的担子,翻山越岭,流淌着心中的艰辛。
 
  后来,记不住是什么时候,我瞒着父母,上山放牛时在山上折了一枝拿了回来。隔壁三奶见后严厉地对我说:“快扔掉,那花有毒,小孩子不能玩。”停了好一会儿,她又若有所思地说:“它像红军的血,那花救了好多红军的命,村子里的人都不去折断它、损坏它。”
 
  老家在大别山深处,属于红四方面军首府发源地。红军时期,那里的人牺牲了很多,为了播种革命的火种,家家可谓是前赴后继,有记载不到10万人口的山区,当时献出了5.5万多个乡亲人的生命。难怪在新县,常听人们说,家家有血泪,湾湾有烈士。有一年的春天,正值映山红开时,有一个湾的人,为掩护十几个红军不被国民党民团搜到,把他们藏在山中的映山红里,民团搜了村子,威胁时还打伤了几个湾里的人,没见到红军,便沿山村后面的小路追到凌云寺,见山顶到处都是映山红,放了几枪,没见人影,便调头回城了。
 
  往后,每次回到新县老家,见山岭一片片红红的映山红,我都要凑到近处,沿一片片映山红走去,仿佛见一颗颗红红的红星落在树林里,挂在树枝上,那是先烈的血,给人一种酸楚的记忆,那是红军的泪,滴在大山里,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于是,我目睹着,那山山岭岭盛开的映山红,那段历史的记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福满乾坤的祥和啊!
 
  于是,我走在这块土地上,在人间四月的天里,我仰望着,仰望一枝枝鲜艳而放的映山红,心里不由得翻阅那段历史,谱曲那段情怀。心想,惟历史而明志,那山山岭岭怒放的映山红是在为红色的江山开来,为老区儿女幸福的生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