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红土地的坚守

向笔群2020-11-19 20:39:34
红土地的坚守
 
作者:向笔群(土家族)
 
  红土地是一个乡村的文学社,是一个立足于土地的文学社。那是我家乡酉阳历史最长的文学社,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学社。
 
  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非常火热的年代。
 
  酉阳小河乡干田堡的青年崔荣德高考落榜回乡,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于是就与文学结缘。
 
  那个时候,高中生在乡村还比较少见。作为高中生,他被聘请到小岗小学附中代课。在那里他的几个教师一道,成立了“红土地”文学社,开始浩浩荡荡的文学活动。当年一大帮青年男女多文学充满了抗热之情。
 
  时过境迁,创始人崔荣德的命运多舛,被迫到南下打工,他把红土地又带到了南方。不久柳暗花明,他回到一个乡里当畜牧站长,红土地又回迁移故乡。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红土地薪火不灭。他去宜居中学代课,红土地也跟着在这个私立中学种植文学。后来,他到车田中学代课,红土地又到车田。在有限的收入中,印制“红土地”小报,散发全国各地红土地社员。而且还评了一个“红土地”文学奖,尽管是精神层面的,我也得了一个“年度作品奖”。
 
  我作为崔君的好朋友,我们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着,尽管我走得十分的艰难。我们相互的鼓励。我从一个代课教师成为公办教师。在丁市某中学的旧房子里,我们谈文学,谈未来,在当时有些人看来,是多么不切实际与缥缈。可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我们的梦的美好。我在文学方面搞出了名堂,加入所谓的作家协会。当了政协委员。后来去了大城市读研究生,离开了家乡,当了大学教授。
 
  而崔君,因为文学得了奖,天道酬勤。时代的阳光普照。曾经的代课教师,赶上了好政策 ,他转成了公办教师。他去了乌江河边的聚宝当乡村教师。把爱和诗歌一路抛洒。在那里找到爱情,在那里种植诗歌与小说。红土地又在乌江边生根发芽。在那里文学的光芒照到乌江边,他被评为全国最美的乡村教师。曾经的红土地社员不少已经长成了大树,回到乌江回忆当年的文学场景,大多感怀于当年文学的滋养,让每一个人都有了生活的寄托,走向了远方。
 
  文学永远都是红土地。有时候,我想,当年我们不是因为文学的支撑,我们还有没有今天?文学让我们这一代人在苦难的路上不断前行,最后走出光明大道。
 
  崔君调到后坪小学,当了人大代表。红土地又到后坪。红土地常常在搬家,但是红土地的精神却在延续。现在红土地的社员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有数千人之多。有不少人已经成为真正的作家。当年的小崔变成了老崔,也是省级作协会员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等。也有近十部作品集出版。红土地文学社被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麾下的注册团体。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的扶贫而奔走呼喊。曾经的鸟枪换成了大炮!又无名的乡村文学社团进入国家知名文学社团。一个冉姓红土地社员南下当了企业家,却又回馈自己成长的“红土地”。红土地又进入的新时代。
 
  文学是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持。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文学,我们的精神将走向何方?

  红土地变换社长,但红土地的精神常常青!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或者作家,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诗意的人生。
 
  红土地虽然在乡村,但是很多都热爱!
 
  桃李春风一夜雨,江湖岁月十年灯!红土地永远存在,因为文学不会熄灭。
 
  因为一切坚守都是美丽的!因为坚守受到人们敬重!
 
  向家乡的红土地致敬!
 
  2020.11.12草
 
  作者简介:
  向笔群,重庆酉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纪实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新世纪十大诗歌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