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播种,是对未来的许诺

郑飞雪2020-04-30 11:40:39
播种,是对未来的许诺
 
作者:郑飞雪
 
  黄土丘国税小学,是霞浦县柏洋乡贫困区的一所希望小学。学校门口铺着一条水泥路,像一条童话般的地毯,延伸过田野,吸引着远近村庄的孩子迈开欢快的脚丫,奔向村庄内的象牙塔。一群孩子如林间雏鸟,曾在暖巢里孜孜以求;如今,扑楞开翅膀,飞高飞远了。校舍依旧,如皎洁的月亮,流泻出清辉,叙说着二十多年来鲜为人知的助学故事。
 
  一九九八年,诗人刘伟雄走进柏洋乡贫困区,以国税局领导的身份深入老贫困区调研。他曾在这片土地成长,一份血浓于水的乡情,他比别人对这片乡土有更深沉的情感;比别人更了解这片山区的贫瘠。当时,有7个自然村的一百多名学生分布在3所单人校就读,其中两所校舍已破旧不堪,另一所则借用村里的祠堂上课。一群赤脚的孩童每天踉跄过蜿蜒的山路,挤在黯淡的破屋子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源泉。暴雨天,教室的土墙歪斜,雨水从缝隙间渗进来,风声雨声掩盖过读书声。诗人的眼睛潮湿了,他从这些少年身上,看见光阴深处年少的自己,多么渴望求知的心灵,多么纯真的眼睛,在仰望着知识的星空呵。社会进步日新月异,在诗人离开三十多年后,这穷乡僻壤的孩子们仍然延续着自己当年的求学路,用最艰苦的状态坚持求学。山里山外,被蜿蜒崎岖的盘山路阻隔,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帮扶脱贫在诗人刘伟雄眼里,不单单是一项挂钩点的工作任务,而是心中的担当和己任。
 
  一九九九年,霞浦县国税局与黄土丘村结为帮扶对子,身为国税局局长的刘伟雄,拨款捐资二十多万元在山村建盖了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偏僻的贫困山区有了第一所崭新的学校。他又通过个人渠道多方筹集,将筹资款在黄土丘村修筑了第一条水泥路。山里孩子从四面八方涌来,欢欣雀跃在水泥路上,走进新校园。国税局捐赠的电脑搬进新教室,黄土丘国税小学是柏洋乡第一所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孩子们初次通过彩色屏幕,开拓了知识视野。在刘伟雄热心牵引下,福建省少儿出版社也捐献大量图书,山村学校有了第一个图书室——红孩子书屋。孩子们沉浸在温馨的校园里,书声朗朗、欢声笑语,不再辛苦地爬坡绕道,不再经受风吹雨淋。理想的种子悄悄萌芽,迎向阳光。
 
  陈方,是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第一批接受助学的学生之一。当年,山风中的一场大火把她家烧成灰烬,处于学龄的小女娃上学梦眼看要化为泡影。正在这时,国税局实行助学计划,免除贫困生一切学杂费,还发放助学金。这激励着一个孩子的学习毅志,她懃奋努力,成绩优异,点燃了一个清贫家庭对未来的希望。山里的农民习惯用最本份的方式报答感恩之情,他们给县里干部捎去地里种出的地瓜、豆子等,朴素滋生成一种默契。每到假期,国税局干部把山里的孩子接到城里小住几日;城里的孩子也前往山村感受田野乐趣。
 
  叶梅转读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时,在六年级毕业季。这之前,她一直寄养在外婆家里,每天要走7公里山路去读书。外婆每天倚着柴门,眺望她从小路放学归来。当山路上的小人影逐渐变大,推开院门时,外婆一天的牵挂才石头落地。转入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后,小叶梅住读学校,老师成为最知心的守护人,同学们是开心伙伴,时时有国税局的叔叔阿姨提着礼品来看望,留守童年不再孤单。
 
  诗人悲悯的心灵具有向善性。向善,促成一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扶贫期间,刘伟雄把自己变成大山子民,用真诚和质朴回报这片热爱的土地。考虑到贫困区山高路远的状况,他托人从远方选购了一批英国黄种山羊,计划让英国山羊和本地羊配种,生产优异的品种羊,发展畜牧业带动致富。山村因为缺少壮劳力逐渐荒芜,大片的田野荒草凄凄。他又费尽心思为村里牵来数只水牛,作为公共财物由村委看养。哪家春耕时需要耕牛,借用哪家耕作。他对贫困区的老辈和少辈作出细密的安排,犹如对亲人的生活作出长远规划。村民们把他当作山区的主心骨。他,是国税人的标志;国税人,也是山里的乡亲。
 
  2006年春天,刘伟雄接到工作调任,从霞浦县调往福鼎市国税局。这似乎意味着霞浦国税局终止了贫困区的帮扶情缘。
 
  新接任挂点扶贫的单位来到村里,要求更改校名,去掉“国税希望小学”名称,换成新扶贫单位的校名,遭到了全体村民一致拒绝。八个春天八年时光,不辞辛苦的国税人与村民积淀的情感,那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情结,回望醒目的学校牌匾历历在目。十年,二十年,黄土丘希望小学的校名依然不改,像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讲述山村的情感。山村的态度,似乎在拒绝外单位的支援。
 
  正如诗歌的抒写,每一行诗句倾注着生命情感。每次情感的付出,构成生命真实的阅历,即使漂泊远方,内心依然眷恋。他总想回到黄土丘,看看山里的乡民和热爱的土地。他从福鼎返回霞浦,来到黄土丘村,听不到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教室里学生廖廖无几;山坡草木葱茏,牛羊无影无踪。孩子们哪去了?牛羊哪去了?乡亲们依旧热情,热情之后尴尬地沉默着。有一些变化是悄无声息的。木讷的村民终于向他吐露了实情,当年他离开时,品种羊还没发展成规模,一只一只被宰杀,迫不急待地招徕客人了。孩子们有的毕业,有的辍学在家。这次他沉默了,在沉默中感受山村无边的落寞与荒凉。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他初来山区调研的一个冬夜,十五岁的女孩趁着月色去邻村看电影,女孩走在千百次走过的山路上,但在那冷风呼号的夜晚失踪了。三个月后,刘伟雄手中收到一封辗转而来的信,女孩从泉州写来的求救信。她一次次被坑蒙拐骗,现被扣留在公安局。长长的纸页挤满密密麻麻的字,但不是女孩的字迹,女孩并不识字。她有怎样悲惨的经历,才把遭遇变成别人执笔的文字,句句泣血,字字记录,揉成一团皱巴巴的纸,捎回村庄。他连夜驱车从国道赶往泉州,多方打听才找到失踪女孩的下落,把她保释送回乡。贫穷与闭塞,让山村陷入尴尬境地。如果不改变落后,下一个路口会不会又有女孩失踪?改变贫穷,必先扫除愚昧。女孩的求救信时时提醒他为山区做些什么?他发现,乡村教育是乡村的希望。
 
  他开始寻找那些离校的孩子。如诗歌的坚守,执着和深情都是内心的愿望。
 
  刘伟雄联系上叶梅时,叶梅正在为升高中犯愁,家里沉重的负担无法支持她到城里就读。刘伟雄及时帮助她办理了助学贷款。当他把工作扶贫变成个人帮扶时,开始了角色转换。他不是富翁,成立不了教育基金会,也不能轰动地捐献一笔巨额奖学金。他所做的事情很寻常,这些寻常正以细微的温暖注入孩子心田。叶梅考上江西商业学院时,刘伟雄夫妇千里迢迢去看她。带叶梅出来吃饭时,他像父亲一样拿钱交代叶梅独自去付账。提醒她,付账之前应该先核对账单。这些细节告诉孩子,生活中处事谨慎,才能积累足够的能量去迎面风风雨雨。如今,叶梅在外省工作,生活已能够独挡一面。
 
  陈方因同样的窘境打算辍学。刘伟雄从工资里匀出一部分,作为每学期的奖学金资助她。陈方学习出类拔萃,考入农林大学成为一名研究生。当她坐在高校图书馆里,回忆起童年乡村的红孩子书屋,母校的一页页书本,打开了心灵最初的梦幻。山村那枚月亮,如刘伟雄诗歌中的红月亮:波光开出了水的路径|小小浪花涌动着新鲜的梦。爱在教育中传递,生活在教育中更新。陈方受刘伟雄乡土情怀的感染。打算毕业后建设山村,用成长路上收获的爱,回报给社会。
 
  一晃二十多年,他倾心灌溉的树苗如今枝繁叶茂。少年们长成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喊他"刘伯伯"。仗量着一个人的时光,是一句句深情的称呼。光阴不再,诗心依然,他又默默资助下一位学生……
 
  从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走入高校的大学生有三十多位。一个人的坚持,感染着朋友的坚持。现在社会上有更多的爱心人默默伸出援手,帮助更远山区的孩子。当星星的火种点燃火炬,一棒接一棒传递,爱汇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春天的原野上,人们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希望。
 
  刘伟雄,现任宁德市国税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宁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八五年开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苍茫时分》、《平原上的树》、《呼吸》等。诗歌多次获福建省文艺百花奖等奖项,多次入选《中国年度诗歌选》等选本。2007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以汤养宗、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为代表的闽东诗群作品,是我早年的诗歌启蒙,影响着闽东文学青年的创作热情。诗歌的力量在于精神召唤,爱的力量如诗歌一样真诚。当诗心的柔软通过爱心行动,升华成一种精神,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光亮。那是水、雾、花朵、草木的光,飘散出洁净的芬芳,引领疲惫的脚步穿越世俗。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渡,今天的坚持,会是百年后社会的风景。一个人,许多人,几代人的坚持,促成了历史进程。
 
  丰收不是目的,播种
  却是对未来的许诺
  开在芽尖上的鸟语
  长在心上的花香
 
  ——刘伟雄诗歌《红果树》
 
  注:本文为原创扶贫散文
  
  作者简介:
  郑飞雪,女,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品发表于《福建文学》《福建日报》《延安文学》《北方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雨花》《青年文学家》《厦门文学》《牡丹》《福建文艺》《华夏散文》《大艺》等刊物,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等多种选本。获岱山杯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海洋散文三等奖;首届大沙杯国际海洋散文优秀奖;福建省第32届优秀文学作品榜暨第14届陈明玉文学榜提名奖;宁德市2015、2016、2017年度散文奖;第二届罗峰奖全国非虚构散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