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怎样描述两千多年前的那些岁月?那些残阳下的古道嵌入了多少马蹄和车辙;那些凄凄芳草下的累累白骨成了多少春闺人的永远醒不了的梦;那九鼎流失于天下,三礼散于民间;那洛邑只能蜷缩在弹丸之地,看天下群雄逐鹿,毫无发言权。
一切秩序被打破,历史在黑暗中前行,面对这样的世局,有的人选择了驾青牛隐逸于夕阳之下;有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游走于诸侯之间;后世又出现了一群人,主张用刑罚治理天下;可唯有一人,选择了用礼乐坚守心中的大同世界,他站在历史的交叉点,仿佛一个敲钟人,带着俄狄浦斯似的悲剧宿命,凄凄惶惶,倔强孤独,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最后挽歌,也传递着新纪元的前奏。
这个人是孔子。
(一)生命的坚守
孔子是多么不合时宜啊,在天子王权旁落,群雄割据的年代,他还兜售着过时的礼法,世界变化的速度让诸侯王们无所适从,各派学说让他们眼花缭乱,孔子的“老古董”自然受到了冷遇,鲁哀公、卫灵公、楚昭王、齐景公....孔子路过一个又一个的国君,可无人愿意让他留下,弦断有谁听?
质疑声不断传来,楚地狂生劝他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始也”,追随他的弟子,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如长沮、芥溺,连他自己也明白,景阳山上的伯夷与叔齐也许只能成为一个传说,现实中的君主却是“吾未见其好德如好色也”,当凤凰不至,河不出图时,他也曾无奈地叹气“吾已复矣”。
即便是圣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只是面对信仰,面对挫折,圣人会把牙齿打落后往肚子里咽,脸上仍挂着微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是大道的护卫者,用责任践行着人格理想与道德理想的统一。
当他驾着车带着弟子周游七十二国,当他被围蔡国郊野饿得面有菜色,当他被人讥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仍然选择坚守,选择与黑暗通行时,我们就知道,即便无人为他“取红襟,?英雄泪”,即便“把栏杆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也不会阻碍他成为伟大的一部分。
(二)文化的晨钟
宋人评价孔子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存在的价值不能仅仅用他活着的七十几年可以衡量,暗夜的钟声无法惊醒当世之人,却在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之后传来震耳的回声。
这位思想的巨人,在理想受阻后,选择了回归文化,整理典籍,编修《尚书》,记录《诗经》,六经后来成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和孔子所做的努力分不开。《中国文化史》这样评价孔子的文化贡献:“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此话不假,若没有孔子整理那些文化典籍,辑录那些远古的民歌,先秦时代的文化之光怎会穿越混沌,照亮今世;若不是孔子广收弟子,大办私学,儒家文化又怎能延续至今,滋养千年。
孔子对于文化的贡献不仅仅限于此,孔门弟子除了传承文化,更承担了道义和责任。孔子曾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不要利用学识成为权贵的附庸,不要丧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应如君子般“坦荡荡”,要承担道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远乎?”孔子用一生的言行践行着这份责任,甚至是生命的投入,因而才让道义拥有了重于泰山的分量。
独立是知识分子挺直身体的脊柱,承担道义是知识分子最高使命,也是他们前行的动力,在此后的日子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沿着孔子未走完的道路继续艰难前行,依然要忍受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有的在出世和入世间徘徊,有的却彻底抛弃了责任。剥离了人格和道义的他们,有的像狗,给人看门,有人像狼,在羊皮的外表下鱼肉百姓。
(三)仁的高度
在孔子眼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仁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正如庄子解释“道”一样,曾子曾概括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想必是贴切的。
忠,是在“礼”的基础上衍生出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每个人都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职,世界还会大乱吗?
恕,则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对人的终极关怀,孔子曾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箭时因为用力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正中靶心的,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啊!因为了解人和人的不同,所以懂得理解;因为了解人性的弱点,所以选择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说孔子有一个学生非常小气,有一次孔子回家的时候下起了瓢泼大雨,正好这名学生带了一把伞,孔子宁愿自己淋雨也没开口向他借伞,仲由对此十分不解,孔子解释说,因为知道他的小气,所以不会为难他:向他借伞他虽然不会不借,但会不高兴;他若看见我没伞又会觉得心里不安,所以还不如跑回来。将心比心,是需要一颗多么宽容智慧的心灵啊!
站在人性高度的孔子,也许才最接近仁的本质。
孔子这位站子暗夜中的巨人,这位守护者传统礼乐制的守钟人,注定看不到光明的到来,在乱世的春秋战国,武力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否则,不会由穷兵黩武的秦始皇一统中国;在有理说不清的年代,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仁”的不懈追求,才让残酷的战争背后有一丝的暖意,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正因为孔子这类巨人们对和平的追求,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去避世,不去抹杀人性,他们除了面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承担,因为他的坚守,才开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新纪元,浩浩汤汤的文化大河从此滋养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如今在世界的舞台继续着和平的崛起之路......
孔子不是立在神坛上的冰冷雕像,不是印在课本上的生硬图片,他是一位理想和抱负失败了的老人,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光芒和人格魅力的思想家,他在黑暗中坚守的姿态必将化为中华民族的姿态,他在黑暗中敲响的钟声必将随时着间的推移传递到更深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