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家乡的河流——四季河

李鸿2013-05-06 08:32:17
    每每晨练到正在建设中的四季河公园处,我都会围着河多转几圈,那是我儿时最熟悉不过的河流。一晃四十年过去了,脑海里始终犹如过电影般一幕幕闪现,儿时的回忆真好,忆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水,那时的鱼,还有那时的生活。
    四季河公园这条河不像北面曹北河,南面护城河那么有名有姓,家乡的人都叫它大河。这条大河东西走向,宽约三十余米,原菏商路(后改为临商路、中兴路、青菏路)南北穿河而过。原老桥只有一个桥墩,东西长约十米,宽约一米,砖砌结构,年久失修,后拆除新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再后来路面加宽,又扩建了一半,即现在的北环岛这座桥。
    这条大河地理位置历来都十分重要,是整个曹县北城区泄洪的主要通道,也是基本农田引黄灌溉的主要河流,其下游直通成武县河网。三十年前河道狭小,蜿蜒曲折,景色十分优美。稍后县里从各个公社抽调来千军万马又扩挖了一次。我记得那时是隆冬季节,人群黑压压的一片,东西张望都望不到边,河两边布满了帐篷,肩挑手抬,车拉人推,红旗飘飘,有说有笑,一番欢腾的热火朝天景象。那是生活困难时期,地瓜、玉米面、窝窝头是主食,饭也是稀汤拉水的漂几个菜叶。老百姓穿的是自织的老棉布衣裳,大都清一色的黑色、深灰色,是老百姓自己染的,只有少部分人穿的是白色的老粗布衬衣,对襟的,用布自挽的扣子,不用染,自然色。衣服大多补丁摞补丁,补得是五颜六色,黑一块,绿一块,花一块,针缝大而稀。乡亲们没那么讲究,一切都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因为大家都穷,出的是挖河的苦力,习惯了,没谁笑话谁。不像现在人穿的光鲜、时尚、前卫,毕竟时代不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嘛。如今80、90后的后生们要是看到以前挖河时人吃的穿的旧照片,一准说他们是生活中的另类,与要饭的乞丐差不多,有的甚至连他们的劳动工具独轮车、扁担、箩筐都没见过,稀奇的很嘞!
    条件使然,正是由于当时人海战术的成功利用,人多力量大嘛。初冬季节,寒风凛冽,河水冰凉的刺骨,我们的先辈们硬是一锨一镐,一车一筐地把河道拓宽,挖深。那时的争红旗、夺标兵、前赴后继,大干快上的劳动场面现今很难看到,恐怕连想都不敢想。现在的工地都是机械化操作,但人却懒散了,娇贵了,金钱味浓了,毕竟时代两重天,变化的太快了。也许上一代人现在都七、八十岁年纪了,有的已作古,但那种精神、毅力、百折不挠的冲天干劲,任劳任怨、争先创优、苦干实干、感天动地的光荣传统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奋斗、干事的法宝。
    八十年代时河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环境优美。岸上杨柳依依,虫欢鸟鸣,空气清新。天上飞的有麻雀、乌鸦、喜鹊、大雁、鹌鹑、蜻蜓、鸽子、鹧鸪,地上动的有羊群、蜥蛎、野兔、刺猬、蛇、老鼠、野鸡、黄鼠狼、蜗牛、蚂蚁、自然生态的很。水中的杂草随风浮动,鱼儿冷不丁泛起的水花,串联起圈圈涟漪,在水面下自由自在的穿梭。河边是女人的天地,挑水浇菜的、洗衣服的、树荫下纳鞋乘凉的,嘻嘻哈哈,打情骂俏,好不热闹,真正的一幅全景式的、动态式的清明上河图。
    金秋季节闲暇时,总会有那么几个操心的楞小伙,不知从哪儿借来的渔网,渔网好大好沉,足有二三十米长,两米宽,百十斤重。下网时,浮漂在上,其浮力使网飘在水面上。坠子在下,坠子是铁质的,长长的,两公分,有点像菱形,下沉到河底,拖在泥上,以防鱼儿从网底逃脱。拉网时,河两边各四个青年壮劳力用手拽着。网鱼有窍门,是很有讲究的,他们一般先从河西边桥下为起点,几个人拿着竹竿或棍棒敲打水面,咋咋呼呼,有的敲着锣打着鼓从西往东,那叫“赶鱼”。待到水面宽阔时,赶来的鱼进入指定水域后,几个人迅速下网。赶鱼有三个目的:一是把鱼儿集中在一起;二是缩短拉网距离,减小劳动强度;三是节省拉网时间。
    拉网时,宽阔的河道两旁站的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那阵势真是里三层外三层,就像逢会赶集那么拥挤、喧嚣、热闹,毕竟一年一回嘛!既饱眼福,又饱口福。拉网时八个人斜拉着网绳,从两边一起拉,犹如纤夫一般,口中喊着号子:‘‘八月节呀、来河边呀、吃鲜鱼呀、饱口福啊’’。看景的妇女们也不示弱,跟着押韵合辙道:“鱼儿美呀、鱼儿鲜呀、快收网呀、鱼满仓啊”,仿佛赛歌会一般热闹、活跃、轻松、畅快。
    从西大桥到东扬水站足有三四里距离,唱着、笑着,好不惬意。观景的人也跟着渔网由西往东移,就像观西洋景一样跟着看,时不时的乡亲们也下到河边给拉网人助力。那时乡亲们不分小家大家,你帮我,我帮你,按他们的话说:“力气不值钱,谁有事言语声”。而如今部分人势利的很,不讲公德,唯钱是图,乡亲乡情味大不如从前,淡薄了许多。
    收网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每每快到一百米的尽头时,鱼儿最集中,最欢腾,相互间的碰撞所引起的鱼跃情景,让人惊叹不已,按乡亲的话说叫“鱼翻坑”。有的鱼儿腾空足有两米高,有的鱼儿斜着跃起蹿上岸边,那是小孩们的最爱,跑上去拿起鱼,扑棱扑棱的鱼儿在孩子们的双手中舞动、好滑,一不留神,重又跃入水中。这时有年纪的人就会教给小孩抓鱼的经验,抓鱼时,首先把鱼按在地上,另一只手拇指及中指抠住鱼两边的腮部,提起来,任凭鱼跳、蹦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后来,我试过一次,果真灵验的很,老人的经验之谈,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值得年轻人学习和汲取,以免少走弯路。
    那时一般网起的草鱼居多,最大的有七、八斤重,有点像刚出生的婴儿,滑溜溜的,煞是喜人。另外还有柳叶鱼、鲫鱼、鲢鱼、鲶鱼、泥鳅、河蚌、圪砑、虾米等,足有两千多斤。当时实行人民公社,村里生产队长拿着杆秤按照户口簿上的人口分鱼。大小分开,公平、公正。队长家的鱼,斤两与其他人一样,不搞特殊,没有假公济私,坑害社员的事,清廉的很。五保户、军烈属一般村里还特殊照顾,乡里乡亲,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互帮互助嘛。那时的户数不算多,百十户,三四百口人,现在已发展到三四百户,一千多口人。社会毕竟进步了,寿命延长了,吃穿不愁哩。
    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候,每年的隆冬季节,气候要比现在冷,滴水成冰,流下来的冰凌柱,长约两尺,晶莹剔透,拿在手中直冒寒气,含在嘴里,一咬嘎嘣脆,直凉到心里,小孩们的手都冻得发紫、红肿,玩起来仍乐此不疲。
    那时的大人、小孩很少有玩的去处,玩具更不用提,家里也没有电视等家用电器。猫冬时,大人无非串串门,唠扯唠扯,打发时间。小孩们亦都三五成群的跑去玩。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套麻雀、藏猫猫。记得有一年雪下得好大,足有一米多深,公路两旁的杨树枝都压折了许多。河里结的冰有一尺厚,大家叫“实冻”了,其实叫“冻实”了显得更贴切。直到上五年级时我才真正理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那时是八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根本没有托儿所、幼儿园,不像现在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还有学前班,而今的小朋友真是幸福哩!
    天寒地冻,给河水的凝结提供了条件,也给大人、小孩增添了新的乐趣。在冰上打皮牛(学名陀螺)、踢毽子、跳绳子、五步格、扔沙包、推滑车、凿洞捕鱼,游戏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大人是反对小孩在冰上玩的,太危险,不安全,小孩们一般由大哥哥领着偷偷去。溜冰要在十点前,河面封冻不开化。凿洞捕鱼要用钢钎、铁锹等锐器才行。作业时,首先要趴在冰面上,以便增大身体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安全系数,以防冰裂。凿冰时要先画直径十公分的一个圆圈,擎着劲,慢慢凿,凿开后,冰下的水一般是温乎的,鱼儿可能憋闷的时间太长,大都往洞口游,小孩们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网兜,贴着洞口一侧续到水下,睁大眼睛,屏住呼吸,待鱼儿东张西望、瞻前顾后游进伏击圈成为囊中之物时,往上猛地一舀一提,准能逮着,当然也有精明点的鱼先试探,到临界点溜掉的,好生遗憾。                 
    鱼在那时绝对是美味佳肴,一年难得吃上两回肉,何况是鱼。捕到的鱼一般是清炖,多放点水,全家人围在一起喝个鱼汤,啧的不得了。凭票的年代,不像现在物质极大地丰富,煎鱼、炸鱼、焖鱼、蒸鱼、烤鱼、熘鱼、糖醋鱼、麻辣鱼,想着点子换着法吃,开放搞活,生活好得想都不敢想哩。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气废水,农业化肥农药,居民生活用水中的洗衣粉、洗涤剂、垃圾污水的注入,河水变黄变黑,散发着刺鼻的异味,水质恶化,鱼类早已荡然无存。看着岸边泛起的污渍、白碱,乡亲们一脸无奈、伤感、茫然,徒增些许对水清鱼跃时的向往与眷恋。环境恶化了,生活水平也确实提高了,发展与保护二者的矛盾他们也懂,但浇了水的秧苗眼睁睁的枯死了,他们总觉的心里堵得慌,民以食为天,土地那是他们的命根子啊!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企业新上了排污设备,严格了排放标准,加大了监管力度,政府又在大河的东部新建了污水处理厂。目前水质发生了明显改善,乡亲们紧锁的眉头绽开了,只要科学规划,控制得好,重视的好,处理得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是可以兼得的。
    如今投资一亿多元,近三千米的四季河公园正在这条大河上加紧施工着。南北两岸景观造型奇特、典雅别致,花草树木曲径通幽、绿荫遍地,拱桥、石凳、护坡五颜六色、错落有序。我想在不久的将来,140万曹县人民将会有更好的游玩、休闲去处,那时候人们即可怀旧、留恋以前的原始生态美,又可欣赏现代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美。
    徜徉在美丽的四季河公园里,返璞归真,自然、和谐、低碳、环保的景观设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清新、靓丽、流连忘返的观感,惬意、舒心的很哩!真心邀请你也来逛逛看看、体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