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山芋飘香

野泉2013-04-04 08:43:25
    来到菜市场旁,一阵香味飘至鼻际。正当我转头寻找香源并贪婪地深呼吸时,五岁的小外孙说,爷爷,我闻到了山芋的香味了。我问他,想吃吗?他点点头。
    拐进巷子,有一位农妇烤卖山芋的小摊。烤山芋的香味是从她那火红的围炉中飘出来的。
    我很想品尝,但我不愿像女人或孩子那样,不雅地走着吃着。我只给小外孙买了一个。那个烤山芋不大,可小外孙拿着,从一头扒开皮,开始美美地吃,没吃几口就不吃了,无所谓了一直拿着,回家被我接了过来。我正准备吃,有人敲门了。来的是一家三口,两个大人带一个与小外孙相仿大的女孩。
    我忙撕下被小外孙吃过的部分,毫无顾忌地塞进嘴里,而将那大半截没靠嘴的递给那个女孩。小女孩连望都不望一眼就回答说,我不想吃。小女孩的母亲说,现在我们家虽然大田不栽植山芋,但田埂及拾边隙地长的不少,早就吃了,但吃的不多,每周吃上一两回,每回吃上三两片,其余的山芋大多进饭店宾馆,连山芋叶也早被收去了,听他们说山芋全身都是宝,常吃保健……
    听了女孩母亲的话,我想起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里的话:“海中之人多寿,而食蕃薯故也”,山芋是“长寿食品”呢。原来农家小饭桌上的山芋,因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就有了新的内涵,我的眼前也出现了夏初以来在饭店宾馆作客的情景:蒸煮山芋,山芋叶稀饭,大家吃得可香呢。
    孩子是不会作假的。我见孩子对山芋的无所谓及她的母亲真诚,顾不得有客人在场,竟吃了起来。吃着吃着,这思绪也像山芋的香味,飘啊飘,飘得很远。
    像我们奔六的人都会记得,在那个时代,时常有霹雳电闪的口号震彻长空。“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可口号喊得再响,粮食也没有像喷泉一样从土里往外冒,卫星也没吱溜一声飞上天,痛定思痛的结果,是全国人民练瘦身。三年困难时期,找野菜,捋树叶,仍填不饱肚皮,每天是半晌就耷拉着头,前肚皮紧贴后脊梁骨,有气无力地坐在门槛上等父母下工到队食堂吃上一碗稀汤。家乡虽以稻麦为主,但正常年景都会利用拾边隙地种些山芋。可那时,以粮为纲,其他全砍光,哪来的山芋啊。
    好日子总是会有的。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因伟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忙时吃干,闲时吃半干半稀,掺以青菜萝卜山芋……”的指示,国家的政策有了些微调整,种山芋又碰上了大丰收,我家六口人,一次就分了一千二百斤。望着那堆山芋啊,心里真比喝蜜还甜呢。放学回家,想吃就拿一个,去了皮,生吃,甜甜的。母亲煮饭时,又捡两个大山芋,放在余火中煨着,让我吃。直到现在想起,还口齿留香呢。
    山芋也称番薯、甘薯、红薯或地瓜,各地称呼不一,名字却较着劲的土。其实考究起来,这土里土气的山芋却是正经有着洋血统的;山芋原产美洲,哥伦布于1492年将之带回欧洲,后逐渐传入亚洲。而最早将山芋带到中国的却是明朝福建人陈振龙。万历年间,陈振龙到吕宋经商,有缘相识山芋,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这东西产量高又好种,便做了有心人,冒险将之带回福建。明末的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清人陈世元《金薯习录》说:种植山芋“工力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东西南北,无地不宜”,“瘠土则以种薯,无处不宜”。
    吃着飘香的山芋,想着过去的往事,想着山芋的故事,我突然生出一种想法——当今可是好时光!是啊,那时是全党全民大办农业,没日没夜苦干,却连吃十分易种植的山芋都很难,而今天,仅靠部分劳力且是三八六零(妇女老人)部队,却可以让物质如此丰富(当然,这也是农业的又一之忧)。
    是啊,只要我们的国家不折腾,不再搞窝里斗,把心思用在发展经济为人民谋利益的正经事上,山芋就不会再是人们充饥的主食,而会因其有抗癌降脂减肥通便,清除体内垃圾的种种好处,成为保健佳肴,端上餐桌,让人尝鲜或换口味,这才是真正的山芋飘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