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血染的丰碑

江东瘦月2016-04-05 10:51:30


      我们伫立如皋市烈士陵园,我们肃穆地瞻望巍巍的红十四军纪念碑,我们回首打量那一段硝烟弥漫的往事,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时空,薪火传承。有一种缅怀,历经时代的风雨,越发沉重。
     
      忆往昔峥嵘岁月,想当年血雨腥风。红色的记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界面上定帧。
     
      共产主义学说的光焰,率先照彻长江下游北岸东翼的如皋大地。1922年,中共党员吴亚鲁创建平民社,出版进步读物《平民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革命的火种在江海大地高高擎起。

      1926年10月,在如皋县江安镇鄂埭村,中共江浙区委如皋独立支部秘密成立。三颗紧握的右拳,三付瘦削的肩膀,将为苦难的民众掮起一方晴朗的天空。这一年的冬天,并不寒冷,中共江浙区委特派员张连生受命渡江北上,担任如皋县农民协会会长,传递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铿锵声音。

      1927年3月,共产党领导西乡农协会员,驱赶北洋军阀孙传芳五省联军的残部。7月,在如城镇福成庵,苏中地区最早的县委——如皋县委成立。党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得土地革命时期的如皋风生水起。

      1928年5月1日,西乡农民打响了暴动的第一枪。第二年,在镇涛区建立红军游击队。随后,如泰工农红军拉起了100多人的整齐队伍。

      一提到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武装,人们不禁联想到驰骋于井冈山、大别山的威武之师。殊不知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也活跃着江苏境内共产党领导的唯一红色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通海如泰地区,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

      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卧榻之侧,在相距不过百余公里外的长江岸边,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猎猎大旗迎风飘扬!打土豪,分田地,风起云涌,热火朝天。围打老户庄,激战顾高庄,强攻石庄镇,伏击六甲桥,发起“黄桥总暴动”。焚烧田契的浓焰,反压迫、反剥削的战火,使漫漫长夜肥厚的肚皮深度灼伤。

      大刀、梭镖、红缨枪,还有水桶粗的土炮,紧紧跟随着何坤军长的加拿大手提机枪。英勇的红十四军纵横通海如泰等七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场。人们将惊诧的目光聚焦这块如皋、泰兴、靖江三县交界处的弹丸之地!

      当年10月,国民党以优势兵力清剿。这支红色的军队被打散,但是,并没有被打垮,余部加入中央苏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虽然仅存续了短暂的7个月,而革命的种子在这方土地上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940年,陈毅率领新四军健儿渡江北上抗日,组建了中共如皋中心县委。接着,在西乡,叶飞司令率新四军三纵队歼击日伪军300多人,成为当时苏中地区规模抗日的典范。当地军民在反伪化斗争、反“清乡”斗争中同仇敌忾,火烧竹篱笆,如皋第一次解放。《解放日报》《苏中报》《江潮报》多次作了报道。日寇无条件投降后,苏皖一专署在如城成立,管辖如皋及其周围的12个县。

      1946年1月4日,国民党军队侵占如皋县白蒲镇,打响了破坏停战协定第一枪,震惊全国。民主人士徐浩泉仗义执言,直面揭露国民党的罪行,遭到特务凶残杀害。同年7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苏中野战军奋起反击,屡战屡胜。苏中七战七捷,有三战在如皋境内打响。我军以3万余人抗击国民党军12万之众。以少胜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这些经典战例,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红色的土地,血染的风采。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皋市烈士陵园建成后,在一个军人几乎不再流血的和平年代,在革命先烈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沃土上,如何铭记“折戟沉沙铁未销”的红十四军历史,如何继续传唱当年响彻云霄的英雄之歌?红十四军老战士以及他们的后代热切期盼,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党史工作者进言献策,烈士陵园管理处提早谋划,这恰与如皋市委、市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

      2005年春暖花开时节,红十四军纪念馆筹建工作全面启动,史料征集、展馆设计、工程建设同步启动。一次次前期筹建工作的专题会议,一份份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文件,一场场翻山越岭的红十四军实物资料的征集活动,一切工作有序实施,稳步推进。

      实物资料的征集活动历时三年,如皋市委党史办、红十四军研究会和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足迹遍布京、沪、苏、浙、湘、鄂等地,走进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100多个单位,来到大山深处的李维汉、何坤、黄火青、秦超的故乡,走访烈士后代家庭,查阅档案资料,征集实物、图片。终于在2011年3月,红十四军纪念馆建成开放。

      纪念馆基调为灰色,端庄、肃穆。立面造型犹如一面旗帜,由曾经在红十四军英勇战斗过的张爱萍将军题写馆名。分布在纪念馆上下两层的八个展厅,分别为:江海曙光、风生水起、大义兴师、军旗如画、革故鼎新、金戈铁马、碧血丹心、野火春风。布展新颖独特,雕塑栩栩如生,各个展厅里还模拟复原了重要的革命遗址20多处。纪念馆序厅是一座大型的红十四军将士群雕。两侧,分别陈列着张爱萍、李维汉、刘瑞龙、黄火青等领导人纪念红十四军的题词。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表现手法,再现了红十四军运筹帷幄于茅屋草舍之间,威名远播大江南北的革命历程。

      总有一些时间节点,会被聚焦的目光锁定。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期间,一些浴血奋战的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党史、军史研究人员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都会潮水般涌来,祭奠英烈,抚今思昔。开馆至今,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0万人次。

      总有一些汗水凝结成的荣誉,会让人啧啧称奇。红十四军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分别被民政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列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总有一些关怀,让人感动不已。无论是在火热的施工建设现场,还是在开馆之后的督查指导,顾秀莲、李金华、蒋正华等国家领导人灿烂的笑容里满是肯定;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办、交通部、民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全国老龄委等领导关切的话语中饱含期望;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台儿庄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等派员前来相互切磋交流;陈毅、邓子恢、粟裕、黄克诚、杨勇、何坤、李超时、刘瑞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后裔纷纷前来,凭吊先辈,深情回顾老一辈革命家鲜为人知的点滴往事。

      总有一些“亮点”,引起善于捕捉新闻的媒体广为瞩目。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江苏红色旅游行采访团、《中华行》栏目、《新华日报》以及人民网、新浪网、中国网等先后对红十四军纪念馆卓有成效的工作予以了推介造势。
“碧血遍染江淮间,丹心永照桑麻田。万紫千红春常在,英雄儿女笑九泉。”这是当年红十四军第二支队大队长张爱萍将军含泪写下的诗句,以追忆兄弟之情,缅怀战友之谊。破腐的绑腿遗在这里,烈士的忠骨埋在这里,他们的青春热血就洒在这方殷红的土地上!

      那些曾经鲜活、鲜亮生命的长度戛然而止,但是,他们生命的宽度,伫立起一座座丰碑。伟岸的身躯倒下了,精神依旧万古长青。他们的肩膀和脊梁,铺就了共和国巍然大厦的基石。光耀日月,气贯长虹。丰碑,时代的丰碑,鼎立的是永不褪色的精神!

      金戈铁马声犹在,浩气长存励后人。历史在这里定格,生命在这里闪光。抚今追昔,我们走近烈士陵园,走近红十四军纪念馆;缓步走近,我们祭奠英雄;祭奠英雄,我们触摸历史;触摸历史,我们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信心倍增。

      【作者简介】
       江东瘦月,本名谢爱平,新闻记者。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香港《文汇报》《台湾新闻报》以及《世界散文诗作家》《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散文诗》《散文诗》等报刊发表散文、散文诗300余篇(章)。曾获首届玉龙艺术奖、第四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等30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