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侯,我大概7、8岁,成天去新城南门外城壕沿住姥姥家。有一天,吃过晚饭坐在河边乘凉时,我姥姥眼睛看着内蒙医院的红墙,用手指指西南方向说:“原来绥远城的城墙没拆的时候,早起上城墙往那儿一瞭,昭君坟就像两个扣在一起的碗,青岚雾罩的,可好看了。”姥姥说没说过它中午和下午的变化,我没有记住。多年后,在我接触到的一些资料中,确实有类似的记载,说昭君墓“晨如峰,午如钟,酉如枞”,此为昭君墓一日美景三变之说。可我觉着,还是我姥姥的比喻更形象直观,尤其“青岚雾罩”这四个字,不知要胜过多少形容词。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呼市郊区桥靠村村小学念书,我妈在村小学当民办老师。有一年暑假,学校雇了个大轿车,把老师和家属都拉上,带着吃的喝的,去城南郊外大黑河畔的昭君墓游玩了一整天。那时的昭君墓,我们习惯上叫它昭君坟。记忆中,因为长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彼时的昭君墓很有些老照片的味道,十分耐琢磨。走进不大的墓园,迎面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先生1963年题写的七绝《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当时我学识浅薄,根本悟不出碑文的深刻含义;也就是说,董必武先生给予昭君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我是后来随着年级的升高,才慢慢读懂的。很多文人骚客凭想象把昭君出塞后的生活写的又寒又怨,可邓拓先生却从历史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做出诗意评价:“初入汉宫待命,便报单于纳聘。不负女儿身,远和亲。塞外月圆花好,千里绿洲芳草,巾帼有英才,怨何来。”事实却也如此。想当年,昭君不负众望,肩负着朝廷的使命,雍容大度,以外交家的身份,扬眉吐气出塞和亲,匈汉边境就此安宁不说,自己的情感,也有了一个极为尊贵的安放处。
穿过石碑后面的六角凉亭,顺着环绕墓身的小路拾阶而上,在33米高的墓顶,宽敞的平台中央,又有一个红柱青瓦的六角攒尖凉亭。站在亭子里放眼望去,北面是巍巍峨峨的大青山,南面是麦禾茂盛的土默川,东西各是粮田沃土、老树成行,一派葱茏,宽广如昭君的情怀与胸襟。去年秋天我再次拜谒昭君墓,墓顶凉亭中已立起新石碑,一面是衣袂飘飘的昭君王嫱全身像,一面是“大德”二字。
多少年来,虽然研究者大都认为,遍布于土默川的众多昭君坟,都极有可能是一座座衣冠冢。而呼和浩特的青冢,早在金元时期,暮前就设有用于祭祀的享堂;到了清康熙年间,朝廷官员张鹏翮和钱良铎还在昭君墓南面看到有成堆的琉璃瓦碎片,以及石虎、石马、石狮子各一个,并有一座竖有蒙文幡旗的石头小房子。在青冢的顶部,又有一个用土垒起的小方亭,内藏佛像、绸布和豆麦五谷。这也就是说,如果阿尔泰山古代遗址中巨大冰块里神情依然楚楚的“冰美人”不是王昭君,而当年昭君去世后又确实是葬在了青山以南黄河以北,那么,今天的内蒙古昭君博物院,就极有可能是众多衣冠冢之内的一个例外了。
今年四月末我去恩格贝途径达拉特,汽车经过那个叫昭君坟的村子时,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一种别样的感觉,那就是,在内蒙古的广大地区,为什么人人都希望这位从巴山楚水间走来的香溪女子,埋葬在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显然,大家都喜欢她,爱戴她,因为她是和平美好的象征。
其实,胡汉和亲最早始于高祖。
公元前200年冬天(也有资料说201年),匈奴南犯,交战中,汉高祖刚愎自用,不听谋士娄敬匈奴诈败、且用老弱残兵瘦马相迷惑的推测,结果导致白登山被围七天。幸好军中猛将陈平出了个好点子——用金银贿匈奴阏氏,才得以逃命,回到长安。可是,强悍的匈奴依然时时侵扰,令高祖忧心忡忡,寝食不安。一日,他愁眉不展地问娄敬该怎么办?娄敬说,和亲吧,以柔克刚;我们彼此成了亲戚,就不用再争来打去了。娄敬受命去和冒顿谈判,冒顿一口就答应了。于是,汉高祖把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远嫁给冒顿。冒顿很喜欢,立为阏氏。此后,又有很多宗室女儿远嫁给一些匈奴头领。和亲虽使匈汉关系逐渐缓和下来,但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依然处在对立、抗衡和互不相容中。到汉武帝时期,虽然汉朝日益强大,但和亲依旧,甚至狐鹿姑单于还嘴硬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可毕竟被汉朝穷追猛杀多年,再加上兄弟之间的窝里斗,“强胡”终于江河日下,直至土崩瓦解。公元前33年春,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汉,主动向汉朝示好,要求和亲。汉元帝刘奭随即把宫女王嫱许配给他,有了昭君出塞的史实。
肩负着朝廷的重任,昭君带着丰厚的嫁妆,出潼关,过黄河,踏上了“马后桃花马前雪”的漫漫出塞路。途中,肯定有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这是人之常情,无须评述。到第二年初夏,望着雁门之外那欢呼雀跃迎迓她的大队人马,昭君莞尔一笑,幸福便像草原上烂漫的花朵,姹紫嫣红成抑扬流淌的满地歌声。
与众多的和亲女子不同,渐渐习惯了塞外生活的“宁胡阏氏”,没有安于个人享受,而是热衷于把中原文化在广袤的胡地广泛传播,为后来大一统的中华文明之水乳交融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对于历史来说,王昭君的功绩,更在于她的参政议政。她不仅劝说老单于一定要偃息战火,发展国民经济,而且还帮着他对未来匈奴社会的发展做了愿景规划。明法度,行善政,举贤授能,以汉室之优补匈奴之劣。这样,直至王莽篡位,两国边塞鸟语花香、烽烟不在,“鸣镝无声五十年”。
从古到今,关于昭君之墓,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昭君会在呼市南郊夜半显灵扶危济贫,给不孕不育的妇女暗送珠胎等等。1984年我爷爷生了重病,村子里的老年人就过来对我们说,应该去趟昭君坟,祈拜祈拜。说来奇怪,因无法进食身体早已极度虚弱的爷爷,在我和妹妹一前一后的搀扶下,不知哪来的力气,竟然上到了正常人都累的气喘吁吁的墓顶。
日月穿梭了无数的朝代,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去发扬和传承她的伟大。和平,友爱,团结,这是世界的根本。
流年似水,从公元前33年一路走到今天,如果只是写在纸上,历史便可一掀而过;但如果是写在一个民族的记忆之上,那么,“干戈化玉帛,天赐玉娇娘。世人叹青冢,一女定边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王昭君之所以在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国度里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重视,这足以说明,虽然时间早已过去了2000多年,但昭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却依然枝繁叶茂,是“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的绵绵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