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陕北年味

杜延军2016-01-25 08:48:53
 在陕北黄土高原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代又一代匈奴人的后代,他们用勤劳双手和纯朴而善良的性格,诠释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各种节日的庆祝和热爱。
 在陕北,流传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这里所说的从腊月初八到年三十,家家户户在忙着备年货、制作年茶饭的热闹气氛是最能感受到年味的日子。
 在陕北的农村,年味是最实足的。每年的腊八一过,村里村外到处可以见到杀年猪、宰鸡羊的场景,庄稼人养了一年的家禽,到了腊月天都开始宰杀,为工序繁琐的年夜饭而早做准备。在陕北人眼里,过年这个节日是看的很重的。仅年茶饭的制作,家家户户必做的肉食类有红烧肉、酥肉、丸子、酥排骨、清炖羊肉,杂粮类的有油糕、油馍馍、摊馍馍、黄米馍馍、糕挟等,粗粮细做的吃食,都是工艺比较复杂的民间纯手工做法。
 陕北人在精心准备年茶饭时,对工艺和步骤是很有讲究的,所以做出来的每一样无论是菜品还是主食都是非常好吃的,《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很多陕北的吃食,都是年茶饭中的经典品种,也是各家各户在年三十餐桌上都能吃到的美食。
 一进腊月天,陕北高原上那存留不多、似乎闲置一整年将要成为摆设或是农村原生态象征物的碾盘上,排着队轮流碾压豆面、压黄米、压玉米面等各种杂粮,庄户人把各种杂粮碾成不同大小的粉粒,用着祖传的十八般厨艺,在腊月天这段农闲的日子里,都在忙活着制作年茶饭,酿米酒(也叫稠酒)的、做醋做豆腐的、蒸馍蒸糕的、炸鸡、炸肉、炸麻花的,真是做啥的都有。同样的原材料却可以做出各种不同味道的吃食,家家都是热气腾腾,香气氤氲,这其中的年味,似乎比做出的美食味道还要浓郁,香飘悠远。
 一边准备着年茶饭,一边还要等着逢会赶集,四里八村几乎是倾巢出动,赶集大采购办年货,集上卖的也大都是庄户人家自家种的纯粮上品,有种的多吃不了的就拿一些到集上卖了换成钱,返回时买点自家没有的杂粮小种之类,或是用你的菜换他的粮,他的豆腐换你的窗花,就这样各算各的价,平等友好地交易起来,好似热闹,年集也会给故乡陕北的年味增色不少。
 陕北人有正月天不干活的讲究,所以这年茶饭要准备够一家人吃一个正月,腊月的陕北高原气温也是非常的寒冷,一般都在零下十五六度左右,做好的年茶饭都大盆小碗的放在院里,大自然赐予这片神奇土地的气温,比大城市楼房里电冰箱的温度还要适宜保存食物,放在院落里的熟食,在吃的时候随时可以取出来,在大锅里每样取一些出来蒸热,便是一桌味道极美的丰盛大餐,上桌的每一道菜品也都是地道的家乡饭,童年记忆,这对身处异乡的儿女来说,便是永生难以忘记的家乡味,年饭味。
 到了腊月二十三,各家的年茶饭也差不多都准备就绪,陕北人讲究要在这一天开始清理卫生大扫除,把家里院落四处的角角弯弯都要大扫除的彻彻底底干干净净,既扫去全家人一年当中的不顺利、不开心和烦恼事,又预示着进入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还有干净利落迎接远方亲属家人回归和正月天拜年串门的有个好彩头、好心情的说法。
 腊月天,陕北高原的村村峁峁都是喧天,那是各家出一两个人组成的秧歌社火队在排练,一般老年人排在伞头队尾,年轻人排在中间。平时就爱热闹的便扮上船夫在秧歌队里跑旱船,还有大老爷们扮成媒婆,嘴上画个爱占便宜的大黑痣,耳朵上挂两个红红的大辣椒,手拿大烟袋,伴上丑角逗人乐,还有一些年长的老人会扮成历史人物,都穿插在秧歌队里闹红火。一队队分工明确的秧歌队伍,经过十天半月的排练,在正月天挨门串户的到每家门上去拜年,既热闹又图个喜庆吉利。正月十月还会把所有的秧歌队聚在一起斗秧歌,不论秧歌队里的年龄大小,都跟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一样,使出全身力气和绝活为自己的秧歌队争第一。
 一个正月天,故乡陕北的每一个城乡村落就这样热闹着,沸腾着。
 过了正月十五,上班的上班,出门打工的打工,忙农活的忙播种,新一年的劳作就这样开始了,年味也就渐渐地淡下来。
 
 作者简介:杜延军,笔名周默,延安人,现居西安。多年从事文字工作,作品散见各大报刊。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交通作协秘书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心路文学协会主席,《路文学》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