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海蓝蓝散文两篇

海蓝蓝2015-12-14 13:24:28
 
【海蓝蓝散文两篇】
 
古驿寻踪
 
海蓝蓝/文
 
“莫道邮亭路,居然雄塞名”,心中想着这样的古诗,走进鸡鸣驿城门,我就感到走进了中国古老的历史,接近一位沧桑的老人。
 
沿着古城墙,我登上了驿站的城楼,远眺有“飞来峰“之美称的鸡鸣山,让我想起清初邵嗣尧题咏的诗句: “绝塞参天一柱奇,东南城阙恰相宜”, 伟岸挺拔如天然屏障的鸡鸣山,与鸡鸣驿遥遥相对,恰似一对含情脉脉的情侣。这是对古驿城独特景貌的精彩描绘。
 
手扶古老的墙体,我感到了岁月的呼吸;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似乎看到了:几百年前,一度繁华的鸡鸣驿。人喊马嘶之声隐约,驿路的主干道上来来往往的百姓,快马背上的驿兵,北上库伦、俄罗斯的商贾,就连康熙北征噶尔丹也曾亲率大军路过此地。
  
环绕城墙游走四方,看到城里到处留有残破的垣壁,那茂密的杂草就是它们变迁的见证。一块块塌掉的土坯,说明它们久远的足迹。一座座带有岁月痕迹的建筑,不断地告诉人们它们遗失的历史,陈旧的摆设渲染着古老的氛围,无声的传递着它们曾有过的辉煌。古戏台上似乎还在敲响民间古戏,斑驳陆离的彩绘讲述着不知有无历史根据的传奇。
 
盘腿坐到慈禧睡过的土炕,望着她没有表情的画像,看到她透着百年来未褪去岁月痕迹威严而冷漠的目光。我不敢再看她的画像,到是那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更令人肃然起敬,慈眉善目望着进出的人群,一声不响。
 
沿着古道漫游,幸运的看到了一个现代邮政人员:一身邮政绿,骑着摩托车,车后带着报纸和邮件,“古驿站新邮差,骑着摩托送信来。”我笑着对他说,“给你照张相发到网上吧。很有意思的话题啊?”他也笑了,站在车旁由我开拍。
 
历史总有那么多的巧合。不用人去说:条条道路会回答,块块破碎的瓦砾也在争着诉说。瞧,南城墙外,一条大道车马稀少,这条冷落的大道,秦时称之为“直道”,汉时称之为“古北平西北干道”,明清称之为“官道”,这里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日夜忙碌不休的古代驿路。
古书云“通京师者有居庸,居庸之路必由鸡鸣。”可见鸡鸣驿战略地位的重要。元时初具规模的“站赤”,明代强化京西首位驿站,至清朝仍为北国第一大驿城。一个小小的行营换作了固若金汤的城池,而改朝换代的北洋政府 “裁汰驿站,开办邮政”的命令就把它臧进了历史的书库。 
 
来到这里可以看到满目创痍的古城楼,可以看到错落有秩历史悠久的古民居,更可以看到曾有繁华、荣誉与辉煌的驿站历史。时间流逝掩盖不了这里的古迹,更掩盖不了后人对古驿,甚至对伟大的成吉思汗,强盛的明清帝国的追思。
 
漫游于鸡鸣驿这样一座古城,你犹如面对一位耄耋长者,繁华虽已去,沉默却如金,任凭墙畔青草年年荣枯,任凭墙土被雨水冲成壕沟,这位老人,不会因为你的到来而停止反复咀嚼自己几百年的历史,也不会因你特别的关注而躲藏自己在暮色夕阳的身躯。不论老人家曾经是挥斥方遒的勇士,还是衰败一生的庸碌贫民。这座承载过历史沧桑的古城,完全可以让我们把目光回归于岁月身上,不论城池里有没有太多的故事,有没有名人赋予的神奇美名。岁月总是有厚厚的,沉沉的质感,它可以把一切冲洗干净,一如风中铮铮的青砖与灰瓦。
始建于元朝发展于明清的驿站,是京城通向北部草原的重要中转站,一直默默从事着中国“邮政”事业,来往商人都要依赖它休憩。如今,它是国内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它已成为中国社会邮驿、军事、交通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此文入编《大好河山张家口优秀散文集》)
 
备注:
 
由第一财经传媒发起并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50多家电台联合主办的“牵手2014年中国最美村镇”颁奖仪式在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演播大厅举办,张家口市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获得“牵手2014中国最美村镇”人文环境奖。
 
 
 
遗落在群山中的古镇     
                                
从沙城出发,到东花园十字路南,进山的路蜿蜒盘旋,如入云端。
一个平静的小镇就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坳里,让人恍如世外。“镇边城”三个苍劲大字,破败不堪的城门,仿佛传颂着六百年的历史。那是李、杨两姓戍边士兵后裔,诉说着祖先携家带眷自山西来到山高水恶,人烟稀少之地,修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鞑靼、瓦剌侵扰的军事重镇。
 
我想了解这座古朴的小镇,寻找留在山野的历史遗迹,倾听古城墙砖的哭泣,抚摸草木下混杂着血泪的泥土,祭奠漂泊于山峦之巅的英魂。
 
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古长城就坐落在城西。从城门上去,古城墙上随处散落的城砖,被遗忘在不知名的杂草丛中,和古城一样,早已迷失在时光里。
城墙两侧的杏树、核桃树,挂满鲜艳饱满的果实,曾承载重任的残垣断壁,被装点得错落有致。环视古城绵绵群峰,感慨岁月荏苒。历史足迹虽不清晰,但依旧让我置身其中,感受几百年的古城沧桑变迁,体会七十多年前激烈鏖战的震撼。眼前的每处风景都与历史有关。那封存在城砖瓦砾,以及飘零的每只叶片附着的土地上,都曾有过生命的喘息,心动的节奏,攀越过每个脚步的印记。
 
我站在碎石瓦砾上,欣赏四周奇异的山峦,峭峰林立,气势雄伟,状如笔架,美不胜收。云雾朦朦恰似海市蜃楼,若隐若现。在这里,每点泥土都有独特含义,每块碎瓦都曾有过辉煌地位。俯瞰古城风韵,飘渺如仙。我想放声呐喊,可又怕惊扰了沉睡的忠魂英烈。
走过石头砌的城墙,三棵独特古松像一家三口成三角形矗立着。高大粗壮的树干,金闪闪的写着:“京西第一镇边松,树龄500年”,矮点的“母亲”,紧挨着一棵小松柏,如同母子依偎在一起。
 
古镇有座戏台,据说已三百多年。谁也不知何人在此演唱。戍边人或许听的是山西地方戏;近现代,他们可能喜欢听评戏。不管谁听谁演,都会让山西戍边将士的后裔融为一体。
 
石头砌的城墙,石头筑的房屋,南北为街,东西为巷,内分三街六巷七十二胡同。长长的条石,细细的碎石,玲珑的卵石,一应俱全。石头俨然成了古城生命元素的主要构件。镇边城,名副其实的石头城。房屋基本是四合院,大部分为石头砌成。我走进几个四合院参观,有的家里有人,有的家里没人,但都不关门。   
 
我走进古老的院落,地上晒着杏扁,房间旧式红躺柜,老式土炕,一张旧凉席,炕右下方,低矮的炉灶上有口大铸铁锅。怀来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坐落在民居旁侧。    
古镇百姓不虚伪,不做作,不奸猾,淳朴善良就像杏扁一样,外在朴实,内在真切。整个古城显出的凛然正气,不禁让人平添敬意。   
 
离开镇边城,遥望山巅,偶尔露出一段古长城身影,幽深险峻的地势,让人由衷钦佩古人在起伏连绵的山脉上建起以山崖为天然屏障的御敌工事,欣赏气势恢宏,宛如巨龙的自然美,更深切地领会古镇拥有的战略地位。
历史翻开一页,我相信,朴实无华的古镇百姓,会用勤劳的双手谱写更动人的传奇……
 
备注:
 
农业部公布“2015年最美休闲乡村”推介名单中,全国120个乡村入选,其中,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镇边城村入选“特色民俗村”。


本文作者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