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拜读云中山(外一篇)

黄志专2015-12-01 12:04:59
拜读云中山(外一篇)
 2014年10月15日,应吴校长之邀到丰田中学开设作文或曰文学创作讲座。下午提早启程,到达之后,吴校长热情带领,登临云中山揽胜。
上网查阅资料,得悉——安溪云中山是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云中山位于福田乡,在尾厝村,离安溪县城100公里左右,因其主峰太华山海拔1600米,为安溪第一高峰,跨感德、福田、桃舟3个乡镇。山势突兀,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流瀑飞溅,云雾绕缭,谷幽水媚,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旅游资源独特,被誉为“绿色明珠”。
                                                                                                   ——题记
(一)
 云中山——说实在的,初听这个名字,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填塞胸腔。这是何故?无以知晓,可是——
 一个名字——云中山,有一股豪气,迎面飘来,吊起了一个个渴望的胃口,让“奇特,高远,深幽,迷蒙,空旷……”一连串的词汇跳将出来,在陌生的时空中来回穿梭,滋养了干涸的心田……
 一个名字——云中山,有一种神秘,撞击心坎,撩起思绪的舞动,画面在一张思绪的白纸上徐徐铺展——或许是云横“秦”岭,雾气缭绕,飘飘渺渺,或浓,或淡,或厚,或薄……云中之山在雾中舞蹈,若隐若现……
 一个名字——云中山,有一种险峻,拨动心弦,拽起行动的脚跟,却有所顾虑——那云中之山,或许是山之高,耸入云,难以攀登?或许是山之险,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杂树丛生,泉眼惜细流,寒气逼人?
 哎,一个名字就是一个名字呀!何须如此花费心思去掂量呢?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名字——云中山,在陌生的脑海中琢磨,渐渐雕琢成一道风景,叫望眼欲穿雕成一尊塑像,使之永恒。
(二)
 约定,把一座山——云中山推移到眼前,涩涩的双眼有了滋润的影像,拜读已经不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呀!
 一块高大的石碑矗立在云中山的入口处。说是石碑,却没有文字,甚是奇怪,同行者不知其因,皆愕然也。一人说,没人敢写。话语一落,更是诧异,皆面面相觑也!
 于是,同游者先后近石一步,绕石一圈,边走边停,边停边看,只见到平地之石突兀站立,约有两米多高。石面光滑,略有凹凸不平;扁而宽,脚与身几乎同宽,顶头尖小。不成形状,石块一块,极为普通,为何没人敢写?
 不久,有人释疑解惑。前看,其石状似老子,守看一方热土,为来往游客指点迷津;后看,若有一猴蹲坐石顶,凝视着一座山峰……
 话音刚落,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同行者奇趣更浓,再次绕石一圈,同样边走边停,边停边看,发现果其所言:正面,老子;背面,猴子。且,越看越像。尤其是拿起手机对准石碑要拍照时,摄入手机的影像更是一点不差的相像,如同复制一般。确系惊奇,差点大声喊叫。
 不过,一种敬畏之心立即油然而生,立即肃立石碑之前仰望凝视思忖。思忖着,恍若见到睿智的老子把善举大爱洒向人间,化解人间一切愁苦,点亮人生之路;又恍若看到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嫉恶如仇,挥舞起手中的金箍棒痛打人间所有的恶念,扫除一切不平之物,还人生“取经”之路之通达、平安,不再有坎坷……
 啊,人间虽然有“说破不值钱”之说,但是这次“说破”却却如雷贯耳,给人以敬畏,给人以遐想,给人以收获,这何尝不是一种“值钱”呢? 
(三)
 站在山下仰望云中山,方知人类之渺小。
 不是吗?那山,高耸入云,直指蓝天,一眼望不见山头。山上树木苍翠欲滴,或青或褐或黄的茅草无不印证着生命的茂盛与衰落在岁月的流逝中轮流更替的历程。此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予以点个赞,以表达内心无比的敬意!
 顺着溪流,沿路而上。冰凉的山风徐徐吹来,一路颠簸所携带的热气马上消失殆尽,荡然无存,叫人顿觉这云中之山的淳朴与善良。要不,山风何来给你这般抚摸以消暑解疲呢?
 脚踏土地,一路登攀。足之所至,均不像路,垫脚之处,极为自然与野性,丝毫没有人为雕琢的痕迹。你看,要么仅一块低凹或平坦的山石,要么一段夹杂着枯叶的赤土色的山道,要么仅容一个脚尖的一处峭壁,要么一块枯朽的木块……就是如此这般地由点串线,构成了一条若隐若现、或明或暗的窄窄的一绺痕迹,顺着山势或横穿山涧,斗折蛇行,由下而上,直至峰顶。望着脚下的路,我顿然感到,没有人为的操纵,自然的形态,才是最为真实的东西。回归本位,回归本色,在这云中之山的路上得到最好的诠释。滚滚红尘中太多的主观因素要是在这山之路上一摆放,是否会黯然失色或自惭形秽而遁形呢?
 一路逶迤而上,古木参天,隐天蔽日。渐行,山色渐暗,以为日落西山,夜幕降临,应该赶快打道回府。可是,一看手机,方知时辰甚早呢。走一段路程,霎时前头出现一线亮色,阳光透过树梢洒落下来,云蒸霞蔚,山野之中一片斑驳,树影光怪陆离,蔚为壮观。那些大小高矮不一的松树、相思树、杉树、虬直的马尾松……无不一一林立山间,古藤绕树盘石,或横亘于道,或从头顶树梢垂直而下,直插大地;那些枯枝败叶或山草也铺陈其间,各自均以独特的方式生存于深山野林之中,看起来十分的原始与古老;几只调皮的豹猫、松鼠、黄腹鼬不时在山间跳窜,张着懵懂的眼睛打量着来者;多情的山风拉响了树林这把乐器,窸窣作响,裹挟着凉气徐徐弥漫在山间……行走在这山径上,恍若回到了远去的岁月,感受着,重温着犹存的古风幽韵。料想,红尘中仅存的一切狂热与愁苦、一切势利与冷漠,便会荡涤殆尽,让这山间的淳朴与实在大行其道! 
 沿路而行,渐行渐高。峡谷两边之山,如刀削一般,壁立千仞。怪石突兀嶙峋,形状各异,均有其状而显其形,如刀似剑,像笋如锄……不一而足,难以描绘。沟中之水清澈见底,汩汩流淌,由上而下,欢快地奔流而去。水流之路,虽然有山间石块或枯木横亘阻挡,却能顺势而为,化“阻”为夷,时缓时急,直驱心仪之领域,此乃这山中之水之所以不凡也,我等凡人皆为之肃然起敬!于是,一路行走,跨越山涧水流,或驻足停留水边,望断秋水,浮想联翩;或涉足水域,与水亲近,任凭透彻冰凉的浸润,以荡涤红尘俗世中的脚气;或弯腰捧水洗脸,享受冰凉的惬意;或与水作友为影,托友抓拍瞬间的美好,以定格永恒,随后发个微博,跟博友分享,岂不是其乐融融吗?就在这般走走停停之间,在举手投足、低头仰首之刹那,时有雾气缭绕,朵朵白云飘然擦身而过,叫人顿然感到好像进入人间仙境一般,飘飘欲仙,何不痛哉快哉?
 一路登山,最为惊奇的就是那山间的瀑布,飞流直下,声若雷鸣,迸珠抛玉,寒气逼人。瀑布之下,便是一窟池水,澄澈透亮,水中一沙一石一草清晰可见。有人戏问:这水中是否有鱼?我说,否也!《汉书•东方朔传》有云:“水至清则无鱼。”话音未落之时,便有人惊奇大叫道:“你看,你看,有鱼。”一听有鱼,同游者都驻足水边,低头细看——鱼翔浅底,来去自由。鱼儿见人光临,皆无畏惧,款款游动,大大方方,好像是见过大世面的。虽然水清有鱼,这自然让我想起了下一句:“人至察则无徒。”是真的吗?我想,行走凡间,人之往来,很多时候需要如这山中之水这般澄澈透亮,但也很多时候需要糊涂一点为好哇!不然,哪有“憨人厚福”这句俗语出现呢?
可惜,时间不假,只登到鸳鸯潭便折返。折返之时,有人问:还是从原路回去吗?吴校长好友说:来到这云中山,上来一条路,下去一条路,从来不重蹈覆辙的。
是呀,人生之路何尝不是这样?也是不允许重蹈覆辙的。我恍然大悟,深受启迪。
(四)
 回到原点,还很早。有人问:我们刚才爬到鸳鸯池,有多高?
 吴校长说,大概四五十米高。天啦,走了这么久才这般高度呀?你我面面相觑,均为疑惑,不以为信。
 吴校长再说:要爬到云中山顶,至少要半天时间呀!
 是呀,莅临一座山,拜读一番,没有一定时间是不行的,何况这是一座赫赫有名的云中山呀!
 举起双手,掌心一合,虔诚地再望一眼云中山吧!
 回味,期待! 
 
 
 
弯曲的力度
        ——再会云中山抒怀
 
 
 
 2014年10月15日,余应吴校长之邀莅丰田中学为学生作《汲取生活营养,滋润文字家园》的讲座,受到吴校长及其学校相关领导的热情款待,一直心存感念留于心。真没想到,今年初夏,文友电话一再相邀,要我于6月17日下午跟王朝晖、黄志雄、洪少霖、杨金忠他们一同驱车前往离安溪县城100多公里的丰田中学拜访吴校长。在吴校长的带领下,我再次拜会云中山,再次与云中山来次亲密接触,弯曲的力度给我以无限感慨,颇想一吐以抒怀。
                                                                                                         ——题记
(一)山径
 进入云中山,给我垫脚登高的便是那弯曲的山径。
 脚踩在云中山的山径上,一次抬脚一次仰望,山径盘曲而上,蜿蜒伸向山顶,我的心也随着山径的延伸而延伸。
 山野的气息扑鼻而来。双脚的移动,是窄小的山道,或直或弯,或陡或平,或碎石或泥土,或木头或石壁……处处皆因山势不同而迥异,心跳也随之跌宕起伏。
 我担心,如我一般心直的人在此山径上行走是否会不适应呢?或者来个人为地裁弯取直呢?但我们走了一程又一程,谁都没有停下迈动的双脚,谁都没有不适的感觉。看来我的顾虑是多余的。
 我想,再耿直的人,一旦踏进这云中之山径,便会让这云山中的灵气所同化,氤氲着山径的芬芳。脚下的步履能够自然而然地应景而生,顺势而为。小径虽然蜿蜒曲折,却是现成的,何必自寻麻烦去另辟蹊径呢?看来没有这个必要,轻松走路,应该是人生的所应该追求的法则。
 走了一段路程,选一块石头停下来小憩,抬起脚,摸一摸,瞧一瞧自己的脚跟,哇塞,俗世的脚气顿然消失殆尽,不复存在,存留于心底的便是这山径的蜿蜒曲直。
 蜿蜒曲直的山径,虽然蜿蜒曲直,不成规则,却有一个一致的走向。那走向,便是向上进取,直至山峰之顶。望着眼前的山径,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便撞入胸怀,激发起前行的动力。
 不想多说,径之所以是径,是因为其成为垫脚的通途。这径是前人走过留下的径,后来者便有了眼前之径可以顺径而行了。应该感谢前人的踩踏,不然,脚下哪有这般顺畅呢?
 不想夸奖,径之所以是径,是因为其不曾雕琢。这径顺应山势而蛇行,宽窄曲直,不为我意,却给我以思想的收获。山径之自然,乃人生之路,无需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结局是悲壮的。应时而生,顺势而为,自然之道矣。
 不想重复,径之所以是径,是因只有一条。在这云中山,上山只有一条径,下山也只有一条径,上下分明,并不参杂。不走重复路,不走冤枉道,这便是云中山之道留给来客的一个思维上的礼物。抬脚,跨去,双脚一前一后地在山经上迈着,脚后满是彩蝶伴随而来。
 哦,踏径归去人脚香!我的双脚沾满这云中山的山径的芬芳,招蜂引蝶,我的心在激越荡漾,山径的芬芳沁入心脾,直抵山顶风光。
(二)树藤
 走在云中山的山经上,触目可敬的便是那山上的树藤。有树就有藤。树与藤相互偎依,我依靠你,你依靠我,融为一体。
 你看呀,一枝枝一条条的树藤,或如蛇蜷曲,或如竹笔直,或如一条青龙扶摇直上,直插云霄;或如长臂从树顶直垂而下,插入山涧饮水……细长的藤条,在这云中上尽情舞动着身姿的婀娜,凸显出树藤的张力。
 我不敢再看,树藤的赤身裸体,舒展着古树青藤的酮体,迷人的诱惑。我知道,这树藤的表白,这树藤的身姿,是我前世今生的情缘。不然,我们怎能在此零距离地触摸呢?但人总摆脱不了人性的贪婪。我的目光一直注视树藤的姿容,弄得树藤都有点不好意思地摇摆起来。我赶快收回自己痴情的目光,把含蓄表现出来。
 我抚摸着树藤,一条树藤在我眼前。柔软的藤条,细滑的藤条,修长的藤条,拽动一下,呼噜作响,树木发出一阵阵嘻嘻的笑声。
 弯曲,是树藤的本性吗?
 我不清楚,但我想,树藤也许是为了那棵树的茂盛,也许是为了生命的成长,也许是为了日子的滋润,弯曲,以退为进,有时就是最好的状态。
 虽然我一直在看着树藤,但我早已心猿意马。
 藤,给我以韧劲的概念,仿佛,我就是这云中山之中的一根藤。
 一根藤,就一根藤吧!我原作一根藤。
(三)树根
 我一直感动不已,欲罢不能,佩服云中山的树根。
 举目望去,都能看到裸露于大地的树根,卷曲交错,盘根错节,颇为复杂。为什么呢?我在思寻。
 是为了追寻泥土的芬芳吗?
 是为了吮吸大地的甘乳吗?
 是为了滋养树身的体魄吗?
 虽然静寂无语,但我沿着树根、树干、树冠一直往上看去,看见了树根撑起的树枝,看到了树枝上那茂密的树叶,看到了阳光透射下来斑驳的树影……似乎明白了什么。
 弯曲,成了树根生存状态。
 树,旺盛的生命力,都是树根的功劳。
 根,扎得越深,生命力越强,越旺盛。一旦没有了根,生命之树就会枯萎的。
 这树与树根是这样的,人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