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走进大青山
——河北省市作家尚义之行
刘慧敏/文
时入盛夏,绿色蔓延,花色妩媚,却也无法阻挡疯长的炎热,就如一只只蚂蚁,蛰伏在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里,慢慢吞噬着强压下来的宁静,妖惑着思维,像大雨前的乌云,一层浓似一层,愈来愈厚实,颦惹许多忧愁与烦恼……
都说山水是降热的良药,酷暑找山水相依的地方,可以让身心远离炎热的侵袭。山,就如同一册厚重百翻不厌的书,而水则像一首充盈着灵动的诗,行走于山水之间,读山的厚重水的灵动,会让心底生出洁白的莲,淡雅的兰。读山行水,心头便是一片蔚蓝……
就在这样的时光内,我与一伙身着墨香心怀诗意的人相约坝上,大客车载着满车的期待与喜悦,一路向北,开始了尚义之旅。
尚义,确确实实是坝上了,虽然和坝下的蔚县是近邻,我却是第一次去。在如此炎热的盛夏,却也感觉到丝丝凉爽。生在在蔚县,抬眼远眺,大南山小五台就会出现在视线之内。所以,我对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尚义之行,漫步与鸳鸯湖畔,观赏一份怡情的精致,置身于浩瀚广阔的察罕淖尔,感受一份远去的辽远;随着如织的人流感受了四台蒙古赛羊会会场的火热氛围;但是,打动我的还是那座巍峨的山——大青山。
大青山,天然的森林公园,大自然的氧吧。位于河北尚义和内蒙古兴和交界处,极目远眺,满眼黛色。大青山属阴山余脉,面积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海拔1919米。大青山,战国时称梁渠山,《山海经》有“梁渠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的记载。东汉称弹汗山(弹汗系鲜卑语)。匈奴西迁后,匈奴西边的鲜卑族逐渐西进,占据了匈奴的故地,今大青山一带为鲜卑西迁初期重要活动地域。东晋称东木根山(东木,即“无根”的意思),又称七宝山。元代,称大南山。北魏后,随着鲜卑族的由盛转衰,大青山的辉煌历史逐渐为历史的尘埃所淹没,以致在此后的岁月里,整整沉静了几个世纪之久。清代,大青山之名见于史籍(如《口北三厅志》),直到现在。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鲜卑等少数民族史上,大青山是一座值得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历史文化名山。
还未走进大青山,隔着车窗放眼望去,满眼黛色如洗,青峰列阵,层峦叠翠。一条路蜿蜒着通向峰顶,青峰傲然耸立,高低峰峦如同朵朵莲花簇拥,我脑海所能收罗到的所有苍翠向它聚拢、靠近。这分明是哪位绘画大师泼墨而成的山,那山色层次迭叠,由浅绿、嫩绿、翠绿、转止为墨绿,那一缕墨色,让山峰更显巍峨。整座山如笔走龙蛇一般,纵横开阖,坐亦或卧,奔亦或走,都不乏是冲锋陷阵的姿态,亦有那飞逸纵横的洒脱。大青山韵意之中蕴藏无穷无尽之美,不求皴擦点染之繁芜,只留青峰翠峦映人眼眸,宛若蓬岛深藏于云烟。置身与苍茫青翠间,我已然酣醉,且不留下任何声色,神挥毫脑研墨,悄然将这黛色之美复制于内心深处。
都说一处山水一处诗,山与水随诗再如画卷。今天,我将大青山这卷画徐徐打开,步入一条深幽婉转的路,被那些点缀在黛色如毯各色山花香薰的脚步飘然。行在其间,我多像一个词语在流动着,遵守着大自然的规矩,在这张绿色的浅纸上,轻轻落墨,临摹出一行行素色的小楷或行草……身边那些探出头的枝桠或花朵,用简笔款款勾勒出这个夏天凉爽清新的日子,那些雀儿欢唱着清脆的歌,迎接每一个踏进山腹的客人。
漫步轻行,身上白色长衫在山风的吹拂下,衣袂飘飘,恍如仙子下凡,飘落与这青山之巅,感受丝丝清凉早已忘却了盛夏的炎热。我放低身姿,那纷飞的花香,落于脸颊、肩头、耳畔、眉间、心头……满眼的景色,随着我的视觉不停转换,景色如同行云流水在眼前流转。轻踏山石,不让拙笨的双脚踩踏嫩绿与那些花之精灵,我在花草的簇拥下,到达了与我愿望的一个高度。我将掌心的山水慢慢摊开,默然与它交流,就如久别的恋人,诉说别离的思恋之苦。天空由一朵朵洁白的云勾勒,然后撑开大块大块的蔚蓝,大青山被笼罩在其中,囤积了满山的静谧与闲适。
伫立在峰顶,任白云抚摸头顶,微风亲吻脸颊。在诗兄的指点和提醒下,我举起手中的相机,拓展视野,将大青山的美收拢到镜头里,又把那一份丰满厚重的诗情收藏于心底。
大青山在宁静与淡泊中蕴含着深深的期冀,它用挺拔与坚韧的力度,默然静立在浩瀚的苍穹之下,把草木葱郁聚拢,将青黛与苍翠饱蘸,得一份烟云与媚秀,滚滚松涛碧浪集结。以岩石的坚实为精神,积攒着历史的那份苍茫与厚重,雕琢着一个永恒的信念,用一颗坚毅的心,面对历史轮回,世态变迁、以顽石之坚韧,力抗雷电袭击与暴雨风霜的洗礼。
在大青山的峰顶,赫然凸显一块巨长起伏的岩石,当地人称之为“卧龙石”,仔细观看,确实如一条巨龙俯首在山的顶峰,头北尾南,正在闭目酣睡之中,引得诸多的游人,从龙尾处慢慢攀到龙的背脊乃至头顶,他们欢呼雀跃,伸手指点脚下的万里绿色江山。我也同几位文友登上龙脊,稍作停留,便自下来。
人们往往都喜欢登到山的最高处,体味那种征服的快感与喜悦,体味古人诗中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中那份唯我独尊的心里快慰。我却喜欢顺着山脚而行,抚摸着那些坚实的躯体与之对语,倾听它们述说一段段或悲或喜的历史,感受一份内心的厚重。站在卧龙石下,抬首仰望它的巍峨与苍茫,紧贴着它的肌肤,翻阅着历史的积淀,解密着它的皱褶。我在每一株生长在它身体上的生命而驻足,品味,为止感叹,在这些独自摇曳生香的花草前,欣赏它们的寂寞与顽强,在这些瘦弱的却依然傲立生长的生命面前,我被它们感动着,感动着它们的柔弱与坚强,以及那种向上的品格。在大青山上,卧龙石下,我谛听着山厚实的心跳,感受着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大青山在熙攘的游人中依然安静,在树木或山的深处,传来雀鸟的鸣叫,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时而清晰悦耳,时而朦胧缠绵。山风顺着山谷掠过,发出的声音,像极了洞箫发出美妙醉人的旋律,时而空旷悠长,时而浑厚短促,时而清越婉转,时而苍凉悲伤……在盛夏骄阳的辉映下,余韵悠远而绵长,置身其中,不禁有些豪迈与悲怆的感觉。
我抚摸着卧龙石裸露的肌肤,一步一顿行走。两侧的岩石愈来愈陡峭,形成一条悠长的龙身,由于经年雨水山风的冲刷,突兀裸露的山体通体洁净,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顽强地坚守着大青山。我披着一袭艳阳,伴着山风的阵阵啸声,走进它更深的腹地,感受它内心的别样意蕴,放佛走进了另一种难以用语言与文字表述的境界之中。
走的累了,靠着山体,用心聆听它的倾述,仔细观察它的外貌,清晰的轮廓,坚硬,巍峨、俊朗,那些大大小小的岩石排列堆积成这硕大山体,经过岁月的雕琢,形成了一条伏地休息的卧龙岩,也由此而产生了诸多唯美的故事与传说,更是因为这座凸出岩石的形态逼真贴切而富有诗意,所以才会有如此的名字吧!
上苍总是不会厚此薄彼的,它将不同的美赐予不同的人,景物也是一样,在不同的地域就会生长出不同的风景。一样的山,一样的水,却有着不同的视觉与内涵,就像我们看到相同的树不会生长出相同的叶子一样,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尚义,就有着它独有的精致与意蕴,它就像一位生长在乡间清纯、安静、含羞的少女,静如处子,守候着一方净土。而大青山就像一位慈祥的智者,昂首屹立在尚义这片土地上,它伸展坚实的臂膀将其环抱怀中,用满腔深情凝视着它这片纯净的土地。
大青山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别有韵味的美,那些樟子松、松树、柏树、桦树……点缀铺展着六千多公顷的原始森林,让大青山显得更加深邃,各色的野花即各种的野草覆盖着它每一寸肌肤,让它显得更加迷人。羊群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几只小牛犊围绕着它们的父母,那些黄黑花色的老牛站在那里慢慢地咀嚼着闲适幽静的时光,一群马或站着或卧着,在聆听草儿拔节的声音。天空,纯净、湛蓝,水洗一般,无边无际,白云纯得没有一点瑕疵,悠悠地飘着。绿色,渲染整座山体,那些高低错落的小丘,点缀其间,线条特别的柔,很自然的韵律,翠色欲流,漫入天际。我也站在这其间,感受着微风的凉爽,草的清香,放眼四望,满眼的青翠,满目的浓绿,那欲滴的绿,让眼与心得以一时的静养。
绿,是宁静的,碧色连天,情思缱倦,微风飞扬;脚踏在尚义这块土地上,感受着那首“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浪漫与莽苍。这样的情景,让我觉得这首民歌分明就是描写尚义的。
置身在这块土地上,我的心得以释放,享受着时光的静美,放慢脚步,充分体味那一份古典的美,婉约的美。这片土地宛若处子,需要你用心慢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它那种大美、至美、纯美……
一座山融进了思想,就有了生命,也就有了山魂;同样,一座城市注入了思想,它也就有了生命,这生命会不断繁衍生息,蓬勃向上,带动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壮大。
大青山,你正在不断地生长繁衍,你将会以你独特的姿态,成为张垣的又一道至美风景。时至今日,我的思绪一直沉浸在你那独特的纯美之中。

本文作者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