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亲情三题

黄志专2015-07-10 08:43:59
(一)一桌好菜
 没什么好说的,是因为一桌好菜对于今天来说无非是极为平常的,无须在此炫耀一番。但这一桌好菜对我来说却是不常有过的,觉得不说点什么有点不舒服。
 一桌好菜,是爱女给做的。前个星期,爱女打电话回来给我报喜:因为前几个周六日“站大街”检查督促环境卫生,加了班,拿了点补贴,甚为喜悦,说周末回家要给我加菜,改善一下我的生活。我知道,爱女“乌龟不忍得嗽”,有话直说,从不会拐弯抹角,如她父亲一样,说话直来直去的。这点很不好,往往会因此而得罪人呀。她,“小鬼子不曾见过大猪头”,拿了一点补贴,就高兴得不得了,这怎么行呀?为了灭一灭她那种喜悦的“气焰”,我就在QQ聊天时给她敲响了警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拿了点补贴就大声嚷嚷,怕人不知道呀?”
 其实,到了这半百岁数,人呀,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渴望吃好的,却身体顶不住,胃肠蠕动迟缓了,对好吃的东西也就没有多大的兴趣。爱女这般孝敬,我权作耳边风,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她真的说话算数,周六上午一改往前的懒散,早早地出门去采购了。中午,当我打完工回家时,她已经煮了一桌子的好菜佳肴。我仔细一看一闻,哇——好香呀!数一数,地地道道的工作餐——四菜一汤:豆芽炒鱿鱼,红烧带鱼,蒜蒸鲍鱼,炒菌菇,牡蛎豆腐汤。看一看,每一道菜白红绿相间,色泽十分鲜艳,煞是好看,忍不住垂涎三尺呀!
 赶快动箸,夹菜送入口中,一咬一嚼,味道好极了!鲜嫩、柔滑,浅辣、粘糊咸淡皆适宜。吃着吃着,老婆问我:“牙齿咬得动吗?” 
 我口无遮拦地回话说:“好吃的,咬得动。”
 这下,老婆哈哈大笑说:“平时菜不好,地瓜叶,空心菜,你一直说牙齿疼,专门要吃菜叶子,菜梗就不吃留着,专让我吃。好吃的菜,你牙齿就不疼啦?真是的。”
 “是的,我们几位同事有时集合到外头搓一顿,好吃的,全然忘却牙齿疼,连猪脚也咬得动。呵呵,就是普通的菜,吃不了。呵呵——”我再次调侃开来,一下子,全家人大笑开来,笑得差点把屋顶掀翻了。
 说句实话(其实我一直说实话),我的牙齿龋齿,以前屯塞过,但最近屯塞物脱落,露出牙孔,每当咬食,就有疼痛感。本想去补一补,填一填,但迟迟未能付诸行动,一忍再忍,以致吃饭配菜专挑菜叶子或豆腐等比较柔软的菜来配。软的,容易咬呀!不费吹灰之力便得手便入口,又能减轻胃肠负担,何尝不是一个捷径?我想,现实呀,人生呀,很多事情,何尝不是如此呢?
 看来,爱女亲手为我做的这桌饭菜,让我汤足饭饱之后顿然有了一番感受,这感受如同一桌好菜给我以滋养而长智。
(二)眼睑上的小红点
 “眼睑上的小红点消失吗?”一句过问的关爱送到女儿的耳朵里,得到的回复是已经痊愈了。我那颗惦挂的心也就放下啦,沉静下来,脸上绽出了笑意。
 其实,说起眼睑上的小红点——麦粒肿,很多人也许并不陌生,我们农村人都俗称为“狗爪”(即竖起中指。若作触指状曰触“狗爪”,对人不敬,指指戳戳。)。以前经常看到有人的眼睛生“狗爪”,而今少见了。这也许是人居环境卫生比以前得到改善的缘由吧!
 最近,在泉打工的女儿左下眼睑生了一个小红点,一颗比较大的还有脓呢,看来是挺严重的。她已经找医生看了,医生还用针给大的红点刺破了,脓出来了,“红粒”消失了。但还未彻底消除。这周回家来,我帮着滴药水、抹药膏,才看见女儿的左下眼睑还是红红的。问她,她才说,眼睛痒痒的,刺刺的,戳戳的,有点痛。我知道,这点“狗爪”已经有两个星期了,虽有治疗,至今还这般模样,不仅让人心生焦虑,还叫人无不感叹道:“这麦粒肿——来得快去得慢。”
 “我载你去给一位赤脚医生看下,好吗?”我自告奋勇。
 “好吧!”女儿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此时正值五月天,梅雨季节,连续几天都是阴雨连绵,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带上雨具,戴上头盔,骑上车,直奔乡村诊所找医生。我清楚,这医生是个三十开外的年轻人,上过中医大学,考过医师从业资格证书,听说他还有祖传秘方可以医治一些少见的疑难杂症呢。对于这个赤脚医生,我是比较信任的。医生看见我们来了,打了招呼,就叫我们坐下,开始询问:“什么事?”
 “眼睑上生了小红豆。”女儿边说边用手指着左眼睛,“在泉州,治疗一眼,就得150元,单单是把眼睑上的小红点刺破,引出脓水。还没有包括药水、药膏。”
 “那么贵?”我和医生听了之后不约而同地感到惊讶。惊讶之余,就是心疼,心疼那些钱,还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在城市里生活的不容易,一点小毛病,就是上百元的花销呀。要是在我们农村里,也许就会便宜一点。
 医生打开抽屉,取出一支手电筒照着患者的眼睑,拉着眼皮,翻看着,检查病况。此时,我问道:“是生‘狗爪’吗?”
 “是的。”医生说。
 “已经很久了,足足有两个礼拜了。她在市区里自己去看医生,拿药水滴,用药膏抹,还未好,真是的。”我一直在旁边啰嗦着,还把随身带去一小瓶妥布霉素滴眼液、一小罐盐酸金霉素眼膏拿给医生看,“你看,这是药水药膏。”
 “很简单。我处理一下就会好的。”医生十分自信地说。只见医生拿出一根细长的针,在患者右耳朵顶上扎了一下,挤出几滴鲜红的血,说,“好了。你手头上这些药水、药膏不要用了。”
 “这样就好了?”我有点疑惑,问道,“就这么简单地用针一扎一挤?”
 “就是这么简单,这叫放血。”医生说,“配一盒头孢克胯片消炎药服下,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两粒,就行啦!保准你好!”
 看到医生这么自信,我心也就释然了。但我免不了要心生疑惑——在城市里头的医生难道不晓得这一招吗?我把疑惑抖了出来。医生反问我一句说:“城市里的医生也不见得晓得呀?”
 说得也是。看来,很多时候,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或认识,我们往往存在一定偏颇或说误区,这山望着那山高,一直认为城里的一定比农村的好。其实,未必。每个山头都有鹧鸪,有出类拔萃者,也有昏庸无能之辈。这也许是“眼睑上的小红点”留给我的一点启示吧!
(三)一次惊喜
 自从接触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句诗句后,就一直以此为信条告知自己并有意识地在心底里约束着自己的行为表现,竭力践行着。但,俗世之人总难以达到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不时会因一些事或一些景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惊喜,伤心,愁苦,悔恨……一系列七情六欲无不在人际间上演着,丰富了生活的空间,让生活充满乐趣而有味。
 不是吗?爱女一个电话告知说:“这次国庆放假,你儿子要给你一个惊喜。”
 什么惊喜呢?我不以为然,也不以为信。人生半百,有何所求呢?就目前而言,衣食住行,虽不能跟“土豪”比拟,过着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却也够吃够用,算得上小康生活。你看,住的有白墙灰瓦,行的有叮当作响的脚踏车,联络的有电话、手机,煮饭的有电磁炉……那样少了呢?没有呀!虽然是这么想,可心里还是惦记着这“惊喜”的字眼,急忙问:“什么惊喜呀?快给我说说。”
 “说了,就不惊喜了。等国庆放假了,你来了,你就知道了。”爱女故意卖弄关子,就是不肯给我透露丁点儿蛛丝马迹。没办法,我只要作罢,任其去吧!
 很快,七天国庆假期到了。我搭乘短途火车,哐啷一声,到达泉州去了,跟孩子团聚了。刚落座不久,女儿便发话了——“哥,快把那个东西拿出来,给老爸一个惊喜。”
 是什么东西呀?要给我一个惊喜?是衣服吗?是手表吗?是手提或是“爱派”吗?……我在心里猜测着,手中一杯茶虽然香气浓郁,却无心品尝,赶快问:“什么东西呀?这般神秘。”
 “别急,等你休息一下,再说嘛!”儿子不急不躁,真是急死我了。柔和的灯光,白色的墙壁,光滑的地砖,乌亮的联邦椅,宽大的液晶电视机……在夜里显得更加的温馨而楚楚动人,越发有诱惑力,我俗人一个,虽然按捺不住求知的欲望,却故意不屑一顾地揶揄道:“你哪能给我们什么惊喜呀?我不相信。”
 话音刚落,儿子便迅速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盒,笑嘻嘻地说:“嘿嘿——你看。”边说边把那东西在我眼前晃动一下。我一看,原来是手机呀!我的手机还没有坏,还可以用,何必花这些钱呢?于是,我有点生气地说:“买手机干什么?”
  “这是智能手机,触摸的,很好用的。”口齿伶俐的女儿马上插话说。
 好用不好用,我不知道。横直对这种触摸屏的手机,我很反感很嫌弃。早在五六年前,我去换手机,换了一部触屏的手机。拿到手机一看,手机界面全是“暗摸摸”的,看不到什么数字或按键,不懂用,用了起来什么都找不到,找不到就要问,问了又忘记怎么用,有人打来电话,拿起手机,却不知道要从哪里“摸”。等问了人家,或等你摸到了,来电的铃声就停了,没了声息,真是很不方便,于是第二天马上跑到电信局把那部触摸屏的手机给退了,换了一部能看见按键的简易手机……想到这里,我马上说:“这种手机,我不懂得用,我不要。”
 “很简单的。等下我们教你。不收你学费的。”女儿高兴地说。
 “何必那么辛苦呢?”其实,我用手机很简单,只是接听与拨打或发点短信,从来不上网,不会产生流量,自然也不会增加话费,简洁又节约,一举两得,何必这般趋附潮流呢?
 “哎——人要改变头脑。不要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呀!”女儿对我不识相的做法有点生气了,“等下,我们教你——”。
 眨眼工夫,儿子弄好了手机,拿着手机,告诉我,怎样接听,怎样拨打,怎样……一招一式,一步一步地教我,没想到,我这么一学便会了。随后,我闲着没事,一直摸弄着手机,越摸越熟,越熟越爱摸越爱玩,渐渐地,便迷上了,一有空闲,便忘掉电脑、电视这些故友,刷博啦……如今我懂得跟人家微信来微信去了,
 孩子夸赞道:“老爸学得可真快呀!”
 “是吗?”我有点神气地反问道。
 看来,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我们不能一概拒之门外,要与时俱进,方能享受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你说,是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