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交错时空里飘荡的音符

王晓波2015-01-20 12:10:09
交错时空里飘荡的音符
王晓波

    在我读初中二年级时,某个周日黄昏,疲惫的我回到家中。应该说是我和一个很要好的同班同学,骑自行车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另一个县城放飞信鸽后,早出晚归才回到家中,当时自己既有点疲惫又有少许不安。第一次骑自行车那么远,确实有点累,没有和家人打招呼私自外出,更担心和害怕父亲责骂。
      回到家里,家里新买回来的收录机正飘逸出一种很特别的歌声。这乐韵和以往所听到的国内歌曲,有一种说不出的特别和不同。看见第一次远距离放飞的二只信鸽已先于自己回到家里,听着录音机播放出那天籁般的歌声,不知不觉间,自己竞有点心安理得的快乐和满足之感。
      收录机里播出的歌声出自邓丽君1982年香港演唱会的录音带,这是哥哥才买回的二合原声录音带(翻录)。收录机作用本应很大,它是父亲买回来给我学习外语的工具,更可以听歌曲和收听广播。因家里仅有苏小明《军港之夜》、《三笑》歌剧等四五合录音带,多听几次后,不觉索然无味,这收录机渐渐失去了娱乐功能和作用,才二三个月时间便真的完全变成了我的学习工具了。当时,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曲,是她和观众互动后唱出的《水上人》,现记忆犹新的歌曲,还有《你怎么说》、《原乡人》、《奈何》和《何日君再来》等。听着那些歌曲,当时自己真有点傻了!怎么学校里还在批判的所谓“靡靡之音",竞能这么悦耳动听?这简直就是九天之外飘来的天籁。在精神和物质同样贫乏的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个南方的边远小县城,当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曲,我仿佛身临一个特别富足的环境。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分水岭",社会已不再那么封闭,新的意识形态已开始来临,新的事物已开始被逐渐接受,中国的历史正翻开新的一页。我想,我认识到社会意识形态的纷纭复杂,可以说是由听邓丽君歌曲开始的。
     在这之后,学习之余,空闲时,我喜欢一遍两遍,甚至反复无数次地播放邓丽君的那两合演唱会录音带(可谓百听不厌)。上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县城大街小巷的上空,也经常隐约飘荡着她的歌声。她的歌声代表着一种欢乐,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工作忙碌之余的快乐,她的歌声更代表着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在我感觉这歌声在天空飘荡得更悠扬的时候,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大了。
      
                                  (2015年1月11日 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