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盛世》(冯敏飞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作家网2014-09-12 10:29:08
【序文】
盛世的文学表达
杨少衡
那一天我与冯敏飞在省文联会议室外匆匆一见,我告诉他正在读《中国盛世》文稿,如果没有任务,那么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此说脱口而出,却是心言。
所谓“任务”半开玩笑,指的是冯敏飞请我读他这部作品,希望我能写点东西。我一看厚厚一大迭书稿,且是谈论历史的著作,顿时感觉压力,因为自知对这一领域了解有限。近年来我曾陆陆续续读过冯敏飞一些作品,知道他著作颇丰且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勤奋执着地写作,但是直到阅读这本书,我才对他在历史方面的研究与创作产生强烈印象。我注意到在《中国盛世》之前,冯敏飞已经写过《兵部尚书轶事》、《历史上的六十年》、《京城之恋----柳永回忆录》等作品,有小说,有散文,多方位涉猎历史,这些作品在本书中都有提及,只是我此前了解不深。我基本上只写小说,以往阅读也以小说为主,其他方面的作品读之不多,《中国盛世》于我是另外一种阅读体验,这一体验无疑格外新鲜,我没想到居然还非常愉快,出乎意料。
我感觉《中国盛世》选择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冯敏飞以盛世为纲展开描述,梳理了我国历史上四十一个特定时期,着重描述“成康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十三个盛世,其他有盛世之誉的历史时期亦一一述及。冯敏飞在《中国盛世》开篇话里充分解释了盛世概念以及他所做的取舍选择,表明了他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足以让人信服。历史上一个个辉煌盛世一向令国人自豪,大家都想了解、认知,冯敏飞把它们集中起来,使其联辍映衬,形成一部盛世大全,无疑价值独具。据我了解,以这个视角将这么多个历史时期联系起来完整描述,此前还没有人这样写,冯敏飞这本书具有开创意义,十分难得。这部大作描述历史,实有感于当下。当下是个什么时期?若干世纪之后,如果有另一位冯敏飞再来写一部《中国盛世》,毫无疑问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将进入那一部著作,这是客观而论。我们都是当今时代的见证者,我们亲历了数十年来身边的巨大发展,无论还存在多少现实问题,历史总是从更高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比较。读一读冯敏飞这部著作,了解一下他呈现给我们的四十一个盛世,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当下,这也是该书一大价值所在。
冯敏飞《中国盛世》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创造工程。我想象冯敏飞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的状态,他在此间的跋涉某种程度上实有如攀登珠穆朗玛。这本书内容广博,中华文明史中的四十一个兴盛年代在书中全面涵盖,不失之缺漏,而其中每一个重要年代又都分别展开,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角度加以描述,突出该时代的特点,又兼顾种种方面。如此众多的内容要妥帖地在一本书中表现出来,需要对资料的熟悉和把控,更需要叙述的技巧与独到,这就是创造力。我感觉《中国盛世》虽内容浩繁,却讲述从容,脉络清晰。历史与生活本身常常是一团乱麻,冯敏飞要告诉人们的东西如此众多,其枝蔓缠绕纠结,稍不留神就会失去控制,说者越讲越杂,读者难理头绪。冯敏飞处理这团乱麻游刃有余,他抓住了叙述的脉络与节奏,无论全书的脉络,或者书中每一个时期的脉络,在他笔下都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得其要领,跟着他行进。尤其应当提到的还有冯敏飞在描述历史时写了大量细节,例如写汉光武帝刘秀与洛阳县令董宣的故事:刘秀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人,被公主藏匿保护,董宣布置监视,在公主带家奴出门后拦车,抓住家奴当场正法,公主认为受到欺负,状告刘秀,刘秀生气,要打死董宣。董宣说:“如果放纵杀人,怎么治理国家?”以头撞柱要自杀,刘秀忙叫人拦住,改要董给公主磕头道歉,董宣不肯,刘秀命人按住他的头往下磕,他双手撑地,死不肯磕。最后刘秀放了董,还奖励30万钱。这个故事细节之生动,表现力之强大,令我读之难忘。类似的故事与细节在《中国盛世》里随处可见,通过它们,冯敏飞让历史变得血肉丰满,鲜活可感。以我感受,这本书读来愉悦,与其包含了丰富的故事细节关系莫大。一本谈史论道的书很容易让我这种外行读者感觉疲乏,我猜想如我这样的读者当不在少数,大约可称我们为“广大读者”。冯敏飞充分考虑了“广大读者”的认知和接受水准,他在努力准确严谨地描述历史之际,也用大量的细节给了我们更多的感受空间,让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历史当作故事来读,从中感知先前,接受教益。
这就要说说我的另一个感受:《中国盛世》的表达极具作家个性,冯敏飞的写作特点十分鲜明。除了他对历史材料与细节的处理,《中国盛世》的结构匠心独运,很显新颖。冯敏飞在每一盛世的主体叙述前后都有一段文字,分别介绍该时代的来龙与去脉,给读者一个纵向视角。每一盛世年代介绍之后,附加一段同时期世界史大事的简略介绍和历史地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横向参照。我不知道这种处理方式是否独一无二,至少在我看来非常新鲜。我感觉《中国盛世》中除了大量历史人物,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现实人物,他是该书的叙述主人公,讲述者,也就是作者冯敏飞自己。冯敏飞在这本书里娴熟而灵活地运用两个人称系统,一般描述时采取客观角度,效果类似于第三人称,需要强调或者加以评判抒发时则使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这种方式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也使本书的行文有了一种活泼感。例如写贞观之治时,冯敏飞有一段议论,说自己每次看到美国不惜代价在异国寻找失踪士兵遗骸,“让每个人回家”,他都会感慨:我们为什么只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豪迈,而没有那种尊重生命的柔情?这次细梳历史他才发现一段史实:631年八月李世民遣使至高丽,收隋朝战亡骸骨葬之。冯敏飞写道:“可惜《资治通鉴》只记这么简单,但这已经足够让我惊骇,继而两眼一亮。中国历史上并不乏对生命尊重的事例啊!”如此现身评点,可谓既深且活。《中国盛世》行文之活泼还体现在语言上,特别是冯敏飞把一些现代语言用在历史表述中,颇得反差之妙。冯敏飞这样写刘邦:“他曾经是街头巷尾的流氓地痞小混混,混进秦氏干部队伍也只不过区区亭长(相当于现代行政村村长)。”冯敏飞写康熙组织人马编写《功臣传》如何对待鳌拜:“鳌拜虽然压制过康熙,但他毕竟是本朝开国功臣,维护他的光辉形象就是维护本朝所有官员的光辉形象。”如此生动语言书中比比皆是,都用得恰到好处,既表述出历史事件本身,又产生了古今映照之效,让他笔下的历史事件有了一种现代感,更呈现出丰富的语言色彩。
冯敏飞将他创作的这部《中国盛世》称为“长篇历史随笔”,我猜想他在自我定位时一定细细琢磨过,他必须抓住两个要素,一是历史,二是文学,他是在创作一部描述中国盛世的文学作品。无论他本人或者评论家如何为这本书划定归属,它无疑成功结合了文史两个要素。联想我们悠久的传统,我们的史学经典往往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例如《史记》和《三国志》。这些不朽名著让我感觉历史除了可以变成教科书,似乎更应当文学地表达,老传统至今依然值得发扬。因此盼望多有一些《中国盛世》这样的作品,让我们在读史之际,得到文学的享受与熏陶。冯敏飞用文学抒写我们的盛世史,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创作,这本《中国盛世》也让我对他怀有更多的期待。
作者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小说家
(作家网编辑安琪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