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扇面 ——2014年《读诗》第四卷出版
作家网2014-08-28 10:41:57
开卷读经典 人间有好诗
虚幻的扇面
——2014年《读诗》第四卷出版
诗人潘洗尘、宋琳、莫非、树才主编的“虚幻的扇面”——2014年《读诗》第四卷,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沉河。封面设计:天问文化传播机构。
开卷读经典,人间有好诗。《读诗》主编、诗人潘洗尘先生已一贯的坚持好诗主义,坚守诗歌精神为编辑理念常年致力于打造经典读本,为现代汉诗虔注浩然正气与理性秩序,为读者雅呈字词珠玑与汉语光泽。
本期《读诗》目录
银河系栏目:野夫作品、李森作品。
长调栏目:柏桦长诗《温州:1934——1040》(下)。
诗人笔下的苍山洱海栏目:臧棣 、蓝蓝 、庞培、桑克、西渡、古马、黄梵、李少君 、 沉河、从容。
穿越词语栏目:岛子、车延高、扶桑、杨丽卿(柬埔寨)、杨康、李勋阳、林忠成。
六十年代栏目:徐江、苏历铭、沈苇、哑石、余笑忠、冯晏、琳子、杨小滨·法镭(台北)、颜艾琳(台北)、马兰(美国)、王琪博。
诗歌群落·青海诗群栏目:吉狄马加、马非、马海轶、班果、梅卓。
深度批评栏目:臧棣
翻译工场栏目:埃兹拉·庞德。翻译:林莽、潘维等。
诗人影像栏目:封面诗人:野夫、李森。诗人绘画:岛子、琳子。
附1:关于《读诗》(潘洗尘)
我一直顽固地认为,一份好的诗歌刊物,应该是一个过滤器,她自身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废纸篓”和“碎纸机”,就不可能向读者推介尽可能好的诗歌作品。但现实的情况是,你只要翻开当下的许多诗歌杂志(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有一种误入卡拉OK厅的感觉,也不知本不丰饶的中国诗歌土壤,怎么就能凭空衍生出那么多的诗人来。一份专业的诗歌刊物,如果总是经年累月地巨量发表一些不知来处的诗歌习作者的诗歌习作,其选稿标准还远不及一个县级文化馆刊物的标准高,还何谈其专业精神与专业水准?如果一份专业诗歌刊物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大多数诗歌习作者的发表欲,而忽视了广大诗歌阅读者读好诗的愿望,那这样的诗歌刊物,也就和没有过滤装置和“门槛”的网络媒介没有什么区别了。我看当下的许多专业诗歌刊物,大可不必再以诗歌立名,而应该直接改叫某某“分行文本”就可以了。
《读诗》这本刊物,我和我的挚友宋琳、莫非、树才已经整整酝酿一年多了。现在,她的创刊号终于要正式上架了。一切正如她的发刊词所言:“《读诗》将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诗歌写作是诗人与自我、他者、现实、传统乃至万物的深度对话,充满灵性的诗性言说传导着感应的微妙踪迹。语言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诗人持存,同样需要热爱诗歌的读者呵护。当代诗歌在克服它自身的危机,达到新一轮的繁荣的道路上,需要同伟大读者的相遇,没有阅读和批评的介入,一首诗就不能算完成。尽管有种种区隔、阻碍和遮蔽,诗歌的漂流瓶从未停止向知音发出信号,我们相信知音的存在,相信知音现身的时刻,乃是诗歌实现“心灵的着陆”的时刻。”
只要你细心留意《读诗》创刊号所发布的全部作品,你就会发现,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国内较为成熟诗人的最新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分量如何,我想真正的诗歌读者一读便知。跟踪成熟诗人的写作,让《读诗》成为一批较为成熟诗人的新作首发刊物,这也是我最早就在内心给下这本刊物的基本定位。当然,我们不仅会“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也将会在今后 “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但显然,这种“发现”和“开放”也一定是有近于苛刻的标准的。
应该说,《读诗》是朝向“伟大读者”的,因此,她宁肯为哪怕是与一个“伟大读者”的相遇而恪守某种准则,也不会为满足更多的诗歌习作者的发表欲而去自娱自乐自甘堕落!
附2: 《读诗》2011年第一卷(创刊号)卷首语
期待伟大的读者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本雅明就预言了书籍文明的衰弱和新的书写形式的出现,如今,我们已经身处互联网构成的图像世界之中,图像正在各种媒介中肢解文字,吞吃文字,乃至将文字从人类的记忆中流放。在读图时代办一本《读诗》刊物,无异于逆水而行,我们的目的不是用文字去对抗图像,因为在不断繁殖的虚拟空间中,结合了资本和技术的图像虽然创造了征服感观的新神话,却不能在提高和增进人类的心智方面有所作为,文字这一原初的诗性符号,过去是,现在依旧是心灵的庇护所。诗神不死,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不会终结。本着这一信念,我们希望《读诗》能够为恢复诗歌在整体文化中的权威和荣耀助一臂之力。
作为一本诗歌读物,本刊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诗歌写作是诗人与自我、他者、现实、传统乃至万物的深度对话,充满灵性的诗性言说传导着感应的微妙踪迹。语言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诗人持存,同样需要热爱诗歌的读者呵护。当代诗歌在克服它自身的危机,达到新一轮的繁荣的道路上,需要同伟大读者的相遇,没有阅读和批评的介入,一首诗就不能算完成。尽管有种种区隔、阻碍和遮蔽,诗歌的漂流瓶从未停止向知音发出信号,我们相信知音的存在,相信知音现身的时刻,乃是诗歌实现“心灵的着陆”的时刻。
让我们相互敞开,并且相互洞见!
潘洗尘 宋琳 莫非 树才
2010年11月20日于北京
附3: 《读诗》(季刊)征订启事
《读诗》(季刊)作为一本纯粹的诗歌读物,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在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出现的同时,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读诗》(季刊)由诗人潘洗尘、宋琳、莫非、树才共同主编,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读诗》(季刊)每年1、4、7、10月的月首出版,大32K本共7个印张,每册定价28元,全年定价112元。
《读诗》(季刊)编辑部常年办理邮购,单期订阅每册28元,全年订阅每年4册共100元。订阅汇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12号(红塔礼堂)邮政编码:100045
联系人:李筠(汇款请注明订阅的期数及份数)
《读诗》(季刊)编辑部稿件处理中心邮箱:dushi@vip.sina.com
(作家网刘不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