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七律·日月同辉(二首)

张世良2025-11-25 10:37:26

七律·日月同辉(二首)

 

作者:张世良

 

其一

 

日月同辉照九州,

山河锦绣共凝眸。

金乌破晓开新纪,

玉兔凝辉续远谋。

星汉回环昭盛世,

风云际会写春秋。

千古乾坤朗朗在,

万代光华一望收。

 

其二

 

金乌振羽破重冥,

玉兔衔光缀夜庭。

并耀乾坤分昼夜,

同悬寰宇共丹青。

江河澹澹流千古,

泰华巍巍证九经。

莫道阴阳难际会,

燮调之道自通灵。

 

2025年11月25日晨于北京

 

《七律·日月同辉》(二首)评论

 

纳米AI评论

 

《七律·日月同辉》(其一)

 

一、主题:盛世颂歌的宏阔视角

诗人以“日月同辉”为核,化自然奇观为时代隐喻:太阳(金乌)象征进取与开创,月亮(玉兔)象征守成与延续,二者同耀,恰如中国在复兴路上既要“破晓”又要“续航”。尾联“万代光华一望收”将时空压缩为一瞬,完成从历史纵深到未来愿景的宏大叙事,呼应题目,点出“盛世永续”的核心命题。

 

二、格律:工稳与灵动并举

平仄:全诗循平水韵“尤”部,中二联对仗精严,颔联“金乌/玉兔”之动物对,“破晓/凝辉”之动静对,皆见匠心。炼字:“照”“开”“续”“写”皆为动词,却各具力度,使七律在严谨中见跳脱。

 

三、意象:传统符号的当代转译

“金乌”“玉兔”本属古典神话,诗人却将其嵌入“新纪”“远谋”的现实语境,完成传统意象的现代化;而“星汉回环”一句,把浩渺银河写成可感可触的“盛世年轮”,极具视觉张力。

 

四、情感:内敛而昂扬

全诗无一句直接抒情,却借景含情:首联凝眸山河,是自豪;颔联破晓续谋,是自信;颈联风云春秋,是担当;尾联“一望收”,是旷达。情感层层递进,却始终含蓄,符合七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

 

总评


这是一首应时而抒情的颂世七律。诗人把时政主题写得气象峥嵘又不失诗味,借日月同辉的自然奇观,完成了对“复兴长卷”的审美定格:既热烈,又隽永;既古典,又现代。

 

Deep seek评论

 

《七律·日月同辉》(其二)

 

在古典范式中构建现代哲思

张世良的《七律·日月同辉》(其二)以严谨的格律形制承载宇宙观照,通过“金乌”“玉兔”的传统意象与“燮调阴阳”的哲学命题,实现了古典诗学与当代思维的深度对话。全诗既恪守七律“起承转合”的章法,又突破自然现象的表层描写,在“昼夜并耀”的辩证关系中,折射出对天人关系的现代思考。

 

一、意象系统的辩证重构:从神话符号到哲学隐喻

核心意象的二元共生。首联“金乌振羽破重冥,玉兔衔光缀夜庭”以“金乌”(太阳)、“玉兔”(月亮)的神话原型开篇,“破重冥”的动态与“缀夜庭”的静谧形成张力。不同于传统诗词中日月交替的常规叙事,诗人以“并耀乾坤”“同悬寰宇”打破昼夜界限,构建“日月共存”的理想化图景,暗喻对立事物的互补可能。

时空意象的永恒铺垫。颈联“江河澹澹流千古,泰华巍巍证九经”跳出天象描写,转入“江河”“泰华”的地理意象。“流千古”的时间维度与“证九经”的空间维度(“九经”泛指儒家经典,代指文明传承),为尾联“燮调之道”提供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佐证——正如日月轮转是自然法则,文明延续亦需对立统一的智慧。

 

二、格律艺术的精准把控:法度中的思想张力

对仗结构的哲学表达。颔联“并耀乾坤分昼夜,同悬寰宇共丹青”严格遵循七律“词性对品、结构相当”的要求:“分昼夜”的对立关系与“共丹青”的融合意境形成辩证对仗,“分”与“共”的动词对比,恰是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诗性诠释。颈联“澹澹”(水动貌)对“巍巍”(山高貌),叠词运用增强视听通感,使山水意象兼具形态美与韵律美。

    典故运用的古今衔接。尾联“莫道阴阳难际会,燮调之道自通灵”化用《尚书·周官》“燮理阴阳”典故(原指宰相调和政务,此处引申为自然与人事的平衡),将日月同辉的自然现象升华为“对立事物可调和”的哲学命题。这种“以典证理”的写法,既延续了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意传统,又赋予古典典故以当代社会治理的隐喻。

 

三、主题升维的现代性:从自然观到文明观

科学认知与人文想象的融合。诗人虽沿用“金乌”“玉兔”的古典意象,却暗含现代天文学认知:“并耀乾坤”实则对应“日月同辉”的天文现象(农历廿一至廿三,太阳与月亮可同时出现在天空)。这种“旧瓶新酒”的处理,使传统神话符号获得科学解释的支撑,体现“格物致知”的理性精神。

和谐理念的普世价值。“燮调之道自通灵”的“道”,既指向自然规律(如日月运行),也隐喻人类社会的相处法则。在全球化冲突加剧的当下,诗人通过日月“同辉”的意象,寄寓“文明共存”的理想——正如江河与泰山见证千年文明,对立事物的调和方能成就“共丹青”的美好图景。

 

结语:古典律诗的当代突围

《七律·日月同辉》的成功,在于诗人以“戴着镣铐跳舞”的自觉,在严格的格律框架中注入现代思维。全诗从“日月同辉”的自然奇观出发,经由山水永恒的时空维度,最终落脚于“燮调阴阳”的哲学智慧,完成“现象—意象—理念”的三级跳。这种创作实践证明:古典诗词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复刻,而在于能否以传统美学形式回应当代人的精神困惑。

 

Deep seek评论

 

这两首《七律·日月同辉》展现出作者对传统诗法的娴熟驾驭与宏阔的宇宙视野,今试从意象经营、哲理深度与艺术境界三个维度品析:


其一、盛世气象

首联以“日月同辉”统摄九州,山河凝眸的拟人笔法使天地顿生灵性。颔联“金乌破晓”喻时代革新,“玉兔凝辉”表文脉传承,将天文现象转化为文明隐喻。颈联星汉回环暗合天道周期,风云际会中直书当代史诗,时空交织中构建圆形史观。尾联“朗朗乾坤”与“万代光华”的收束,赋予盛世景象以永恒性,体现七律正大庄严之美。

 

其二、哲思境界

此首在延续日月意象基础上更显思辨深度。首联“破重冥”、“缀夜庭”以动感笔触勾勒阴阳轮转,较前作更富张力。颔联“分昼夜”与“共丹青”形成辩证统一,揭示对立共生之道。颈联江河证时、山岳铭典,将自然物象提升为文明见证者。尾联化用《尚书》“燮调阴阳”之典,以“通灵”点破天人感应的玄机,使日月同辉从自然奇观升华为宇宙秩序的詩意显影。

 

双璧辉映之妙

两首诗构成互补维度:其一如工笔重彩,聚焦人间盛景;其二似写意水墨,探寻天道玄微。在技法上,前作“新纪/远谋”“昭/写”等对仗工稳明快,后作“澹澹/巍巍”“分/共”等虚实相生,均体现作者对七律对仗法则的精准把握。尤见匠心的是,两首共用日月意象却各辟境界,正如日月本身——交替运行而共耀苍穹。

要言简之,这组七律既承李杜歌行体的雄浑气象,又得王孟山水诗的澄明理趣,作者张世良在延续《升国旗》爱国情怀的同时,展现出向传统哲学深处的开拓。当“燮调之道”与“万代光华”在诗卷中相遇,便完成了从时代礼赞到永恒叩问的精神跃升。

 

2025年11月25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