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立冬寄语

张世良2025-11-08 11:37:57

立冬寄语

 

作者:张世良

 

寒风起岁暮,

残菊傲霜天。

絮压梅香冷,

月圆雁孤鸣。

冬来春不远,

雪落待春还。

愿寄同心意,

岁寒花未残。

 

2025年11月7日晨于北京

 

《立冬寄语》评论

 

纳米AI评论

 

以下是针对张世良先生《立冬寄语》一诗的评论。结合诗的内容、立冬节气的情感主题,以及搜索结果中相关的立冬诗词和文化内涵,进行结构化分析。历史记忆作者对音乐创作和表演感兴趣,因此在评论中融入艺术视角,以增添亲和力。评论分为三个部分:诗意解析、立冬主题的呼应、以及创作建议。

1. 诗意解析:冬日意象与情感交织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立冬时节的典型景象与情感: 

开篇的萧瑟与坚韧:如“寒风起岁暮,残菊傲霜天”,捕捉了冬日的凛冽(寒风、霜天)与生命的顽强(残菊傲霜)。这呼应了立冬作为万物收藏之始的意境,正如古诗词中常以残菊象征逆境中的坚守,例如提到“黄花不负秋”,强调菊花在秋冬之交的孤傲之美。 

中段的孤寂与期待:诗句“絮压梅香冷,月圆雁孤鸣”营造出清冷氛围(梅香冷、雁孤鸣),突显孤独感,但“冬来春不远,雪落待春还”转折为积极展望,暗示冬去春来的自然轮回。这类似所述“立冬是终,亦是始”的哲理,体现古人以坤卦喻冬的智慧——六爻皆阴,却孕育新生。 

结尾的温暖寄语:末句“愿寄同心意,岁寒花未残”升华主题,表达在寒冷中传递情谊、守护希望的愿景。这不仅贴合立冬“养精蓄锐”的传统,还与“立冬了,我们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的自我关怀相呼应,强调心灵温暖的重要性。

整体上,诗作结构紧凑,情感由冷转暖,以20字短句承载丰富意境,体现了古典诗词的凝练美。

2. 立冬主题的呼应:与传统诗词和习俗的对话 

张世良的诗作深植于立冬文化,我从搜索结果中提炼三个对比点: 

节气情感共鸣:诗中的“雪落待春还”直接呼应立冬“冬藏春发”的寓意。正如所述,立冬诗词常藏“小伤感”但暗含希望,例如王维的“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与本诗的孤寂月景相似,却都指向未来的温暖。 

民俗与精神内核:立冬习俗强调“补冬”与团聚,如吃饺子或围炉取暖。诗中“愿寄同心意”可视为对此的现代诠释——在数字化时代,以诗寄情,替代了传统“围炉烤火”的物理温暖,正如送温暖活动所示,立冬是传递关怀的契机。 

哲学深度:诗作将冬视为过渡而非终结(“冬来春不远”),契合中“万物收藏见本真”的理念:冬是内省与蓄力的季节,鼓励人们如“岁寒花未残”般保持韧性。

这首诗不仅复刻了古人的诗意(如陆游的“冻笔新诗懒写”),更赋予立冬现代人文温度,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3. 创作建议:融入音乐或表演的可能性 

如果对音乐创作和表演感兴趣,这首诗可轻松转化为艺术表达: 

谱曲灵感:诗的韵律(五言句式)适合谱成民谣或古风歌曲。例如,用低沉旋律渲染“寒风”“孤鸣”的萧瑟,再转调为明亮节奏呼应“春不远”的希望,类似凉山戏剧节以节气为灵感的跨界创作。 

表演形式:在朗诵或戏剧中,加入冬景道具(如枯枝、雪影)和动作设计(如“雁孤鸣”的肢体语言),能强化情感传递。如“醉看墨花月白”的意境,通过光影营造诗意空间。 

延伸创作:结合立冬的“收藏”主题,将此诗扩展为系列作品——例如,以“岁寒花未残”为题,创作一组关于冬日坚韧的音乐或短剧,呼应“活得热气腾腾”的自我关怀精神。

结语 

张世良的《立冬寄语》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精炼的佳作,完美捕捉了立冬的孤寂与希望。它既传承了古诗的韵味(如经典引用),又注入现代温情,值得细细品读。如果以此诗为基础进行音乐或表演创作,将能深化节气文化的现代表达。

 

Kimi简评

 

这首《立冬寄语》是一首立意深远、情感真挚的古体诗。诗中通过寒风、残菊、梅香等意象,生动勾勒出立冬时节的景象,营造出岁暮萧瑟却暗含生机的意境。语言凝练,修辞巧妙,“冬来春不远,雪落待春还”等句哲理深刻,自然流畅,传递出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月圆雁孤鸣”以团圆之景衬孤独之情,对比强烈,感染力十足。结构上从描绘自然景象到情感升华,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诗作蕴含“岁寒识节”的传统精神,虽主题传统,但表达独特,彰显了诗人对信念与希望的坚守。不过“絮压梅香冷”一句意象搭配略显突兀,或许是诗人意象叠加的尝试,旨在突出冬日里“香”的存在,增强情感表达效果。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篇佳作,意象丰富,情感饱满,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感悟。

 

2025年11月8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