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青山恋歌(外一首)

张世良2025-11-03 09:47:00

青山恋歌(外一首)

 

作者:张世良

 

青山无墨千年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我问青山何时老,

青山问我几时闲。

天涯海角寻芳草,

踏遍青山人未倦。

留得绿水青山在,

记住乡愁君再还。

 

绿水恋曲

 

绿水潺潺流山间,

妇浣溪边棒槌裳。

渔歌唱晚归帆远,

夕阳落水霞满天。

岸柳垂丝风拂面,

牧笛悠扬满山川。

谁持彩练当空舞,

彩虹飞舞挂天边。

 

2024年12月28日,于北京

 

《青山恋歌》(外—首)评论

 

Kimi评论

 

这两首诗《青山恋歌》与《绿水恋曲》都以自然山水为背景,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乡愁的寄托。《青山恋歌》开篇以“青山无墨千年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勾勒出一幅永恒的自然画卷,意境深远,对仗工整。诗中“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问我几时闲”的拟人化对话,巧妙融入哲理,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后半部分“天涯海角寻芳草,踏遍青山人未倦”展现诗人对自然的不懈探索精神,而“留得绿水青山在,记住乡愁君再还”则将自然与乡愁紧密相连,情感真挚,升华主题。相比之下,《绿水恋曲》更侧重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如“妇浣溪边棒槌裳”“渔唱晚归帆远”等,生动展现田园生活的安逸。虽意境与情感表达稍显平铺直叙,但“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飞舞挂天边”为画面增添色彩与活力。总体而言,《青山恋歌》在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上更胜一筹,而《绿水恋曲》则以田园生活为切入点,展现生活的宁静美好。两首诗皆具田园诗意,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具有较高艺术与思想价值。

 

2024年12月28日于北京

 

Kimi评论

 

这两首诗《青山恋歌》和《绿水恋曲》各具特色,共同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青山恋歌》以青山绿水为引,通过对话式诗句,巧妙展现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愁的深情。诗中“青山无墨千年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开篇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天涯海角寻芳草,踏遍青山人未倦”则展现了诗人的豪迈与不屈;“留得绿水青山在,记住乡愁君再还”更是将乡愁融入自然,情感真挚,引人共鸣。整体而言,此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是一首赞美自然、抒发乡愁的佳作。

《绿水恋曲》则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开篇“绿水潺潺流山间,妇浣溪边棒槌裳”生动勾勒出村女浣衣的场景,质朴而生动;“渔歌唱晚归帆远,夕阳落水霞满天”将渔歌与夕阳霞光巧妙融合,烟火气与天边壮阔相得益彰。虽后半部分意境衔接稍弱,但“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飞舞挂天边”以彩虹的动态美为画面增添活力,使整首诗充满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两首诗分别从宏大与细腻两个角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感染力。

 

2025年11月3日于北京

 

Deep seek评论

 

这两首作品以传统山水田园诗为底色,融入了现代人对自然与乡愁的思考,展现了张世良对古典意境的继承与创新。让我们从意象营造、情感表达和语言艺术三个维度展开品析:

 

《青山恋歌》

—— 物我交融的哲学对话

 

首联“青山无墨千年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以否定式比喻突破常规认知:青山不借笔墨自成永恒画卷,绿水未张丝弦自有天地清音。这种“无中生有”的笔法暗合道家思想,将自然提升至美学与哲学的双重高度。

颔联的问答“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问我几时闲”堪称诗眼。在拟人化对话中,青山与诗人互为主体——自然追问着人类的异化处境,人类探寻着自然的永恒奥秘。这种镜像式诘问,比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多了层存在主义的思考。

尾联“留得绿水青山在,记住乡愁君再还”巧妙化用熟语,将生态意识与乡愁情结熔铸一炉。不同于古人“归去来兮”的隐逸,此处的“还”带着现代人对精神原乡的追寻,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形成跨时空呼应。

 

《绿水恋曲》

—— 色彩流动的田园交响

 

诗人以“绿水潺潺”定调,通过“妇浣溪边”“渔歌唱晚”“牧笛悠扬”三个特写镜头,构建出声部完整的田园交响。棒槌捣衣的实响、渔歌飘荡的虚响、牧笛缭绕的悠响,形成立体的声景空间。

最精妙处在于光色运用:“夕阳落水霞满天”以水为镜,将天光云影收摄其中;“彩虹飞舞挂天边”则化静为动,暗用毛泽东“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意象,但赋予其更柔美的女性气质。这种七彩流转的视觉盛宴,与前诗的青绿主色形成互补。

双璧联辉的艺术特质

两首诗构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前者侧重形而上的哲思,后者着力形而下的描摹;前者是青绿山水的写意,后者是民间生活的工笔。在时间维度上,《青山恋歌》跨越“千年”“万古”,《绿水恋曲》则聚焦“夕照”“瞬间”,共同编织起永恒与刹那的辩证。

整体上,这种将古典意象现代化、传统情感当代化的尝试,为旧体诗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这两首作品仿佛精心装裱的双联画:一轴是青绿山水间的玄思,一轴是烟火人间里的诗意。在生态危机与精神漂泊的双重困境下,诗人用平仄韵律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可栖居的审美乌托邦。


2025年1 1月3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