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雨行”三首
作者:吴淳
其一 雨行
烟雨濛濛堤路,伞下佳人轻步。
忽有鱼儿跃,惊起枝头鸦鹭。
且住,且住,檐前幽静如故。
其二 雨雁
大雁行前舞步,江北怎能牵住。
秋雨似挽留,惜别云绕深处。
天路,天路,排成人形飞渡。
其三 雨路
昨日黑云如幕,山路烟笼迷雾。
风雨似飞瀑,阻断回家归路。
停步,停步,淋透秋衫长裤。
附:
读吴淳作《如梦令》“雨行”三首赏析
史嘉平
读学者吴淳《如梦令》“雨行”三首,想起与他在去年深秋,携游香山时作的一幅对联来概括他用词《如梦令》“雨行”的意境与画面感,亦觉别有一番情趣:
上联:雨润三章,堤畔惊鱼、雁逐秋云、山径阻风,皆入小令藏清趣
下联:情融千境,檐前寄静、天路怀离、衫湿承真,尽凝短词见本心
吴淳先生的这三首《如梦令》其别有一番余韵在于他以“雨”为情感纽带,分别聚焦“堤路雨景”“秋雨雁飞”“山路雨阻”三个场景,既恪守词牌格律精髓,又于精巧篇幅中藏尽意趣,其作品特质与创作技巧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作品核心特质:以小见大的场景诗学
三首词作均以具象场景为切入点,于细微处传递情感余韵,形成“场景—瞬间—心境”的递进脉络。
《雨行》捕捉雨中堤岸的动静转换:“烟雨濛濛”的静景铺陈与“鱼儿跃”“鸦鹭惊”的动景突现形成对比,末句“檐前幽静如故”又归于静谧,暗合“热闹过后归真”的淡然心境。
《雨雁》借秋雨雁飞写离别意:“舞步”状雁飞姿态之轻盈,“挽留”赋秋雨人情之暖,最终“人形飞渡”的壮阔画面,将惜别之情升华为对自由迁徙的怅望与敬意。
《雨路》聚焦归途遇雨的生活片段:“黑云如幕”“风雨飞瀑”的夸张笔法渲染困境,而“淋透秋衫长裤”的直白收尾,尽显生活本真的狼狈与坦然。
三者虽题材各异,却共同构建了“雨境即心境”的意象体系,从自然闲趣到羁旅情思,再到日常况味,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二、写作风格:质朴鲜活的纪实性与意境美
1. 语言风格:浅白中见醇厚
词作摒弃晦涩典实,以口语化的白描语言构建画面。如“伞下佳人轻步”“淋透秋衫长裤”,均为生活化表达,却精准传递出“轻盈”“狼狈”等细节质感;“江北怎能牵住”的反问,则让惜别之情更显真切,兼具通俗性与感染力。
2. 意境营造:动静相济显张力
三首词均善用“静—动—静”或“动—静—动”的节奏变化塑造意境。《雨行》以“烟雨濛濛”起静,以“鱼跃鹭惊”转动,终以“檐前幽静”收束;《雨雁》以“雁飞舞步”起动,以“云绕深处”转静,再以“飞渡”作结,动静交替间让画面更富呼吸感,避免了单调平直。
三、创作技巧:精准契合词牌的格律与表达
1. 格律恪守:贴合词牌本真特质
《如梦令》正体为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句式为“6656226”。吴淳的三首词均严格遵循此格律:
韵脚精准,如《雨行》以“路、步、鹭、故”押仄韵,《雨雁》以“步、住、处、渡”押韵,符合词牌“仄韵增强力度”的特质;
叠句“且住,且住”“天路,天路”“停步,停步”均承担了“情感爆发与结构枢纽”的功能,既强化音律回荡感,又推动情节与情感递进。
2. 意象运用:以“雨”为线的系统建构
“雨”作为核心意象贯穿三首,却承担不同功能:《雨行》中“烟雨”是场景底色,渲染朦胧氛围;《雨雁》中“秋雨”是情感载体,化作“挽留”的象征;《雨路》中“风雨”是冲突主体,制造归途阻碍。这种意象的差异化使用,既保持了组诗的整体性,又避免了重复拖沓。
3. 细节捕捉:“词眼”见神韵
词作善用动词与瞬间细节点亮画面,如《雨行》的“跃”“惊”二字,将雨中生机凝于一瞬,堪比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的灵动;《雨雁》的“牵住”一词,以拟人化手法将无形的惜别之情具象化,尽显“以小见大”的表达智慧。
综上,吴淳的这三首《如梦令》既是对古典词牌的精准传承,又以鲜活的生活视角与质朴语言赋予其现代生命力,做到了格律严谨而意趣盎然,场景微小而情味悠长。“诗贵妙悟、词主婉约、文主气势”是对中国古典诗、文、词三种文体核心审美标准的精辟归纳与并置,其融合了:严羽(宋)的“妙悟”说(诗论)、张綖(明)的“婉约”说(词论)、刘大櫆(清)及前人“气势”说(文论);这三者分别代表了三种文体在各自发展成熟期所形成的、被广泛认可为诗、文、词的审美理想,而吴淳先生的词作能熟练的运用并融汇贯通,使三者在他的作品中常见兼而有之,实在是令我观其词而叹!幸甚得其所见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