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暨九三大阅兵诗词四首

董银林2025-09-15 12:16:32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暨九三大阅兵诗词四首

 

作者:董银林(甘肃武威)

 

九三大阅兵赋

 

岁在乙巳,时维金秋,值抗战胜利八十载,观九三大阅兵盛典。余怀家国之思,感山河之变,乃作斯文以记之。

 

夫忆往昔兮,卢沟晓月染霜痕,淞沪烽烟蔽日曛。铁蹄躏中原之土,战火焚南北之村。哀鸿遍野,白骨成丘;妻离子散,国破家沦。然我炎黄子孙,岂容倭奴猖獗?于是全民奋起,共赴国难:太行山上,游击健儿神出鬼没;长江岸边,铁血将士气贯长虹。八载浴血,终驱日寇;万众同心,始见天昕。

 

至若今日之盛,天安门上旌旗扬,金水桥边铁甲锵。战鹰列阵,划破苍穹之云;导弹倚天,威震四海之疆。陆海空天,立体防御;人机数智,精准导航。观夫受阅之师,步伐铿锵如虎豹,军姿挺拔若松篁。昔之小米步枪,今已换作尖端利器;往者积贫积弱,今则跻身世界豪强。

 

嗟夫!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昔之屈辱,警后世以自强;今之雄师,卫家国于四方。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注:本文我仿照范仲淹《岳阳楼记》之骈散结合笔法,以“若夫”“至若”“嗟夫”三段式结构,先铺陈历史之痛,再渲染今日阅兵之盛,最后升华至家国情怀。写作中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名句,呼应抗战精神与阅兵之意义,力求兼具文学性与历史厚重感。

 

沁园春·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祭

 

烽火卢沟,血染山河,气贯斗牛。

忆淞沪鏖兵,忠魂泣雨;台庄喋血,壮志横秋。

万里长城,千秋青史,白骨黄沙掩国仇。

铭殇处,有英名赫赫,浩气长留。

凯歌八秩回眸。问谁记、当年战未休。

幸九州同忾,旌旗漫卷;全民共御,豺虎皆囚。

弹洞残垣,勋章锈迹,犹见硝烟绕指柔。

须承志,把金瓯重整,再写风流。

 

注:以“卢沟烽火”起笔点明事变原点,下片“弹洞残垣”呼应上片“白骨黄沙”,结句“金瓯重整”化用《宋史》典故,既铭记历史创伤,又展现民族复兴之志。全词严守平韵定格,上片“秋/仇/留”与下片“休/囚/柔/流”分属不同韵部,符合《词林正韵》要求。

 

水调歌头·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暨九三大阅兵

 

铁马嘶风处,八秩忆烽烟。卢沟晓月曾照,血火漫幽燕。十四春秋喋血,百万头颅掷地,肝胆铸河山。试看东瀛寇,今日敢重还?

 

看今朝,金鼓震,列雄关。银鹰掠过长空,铁甲卷狂澜。北斗巡航寰宇,巨浪腾空沧海,剑气贯云巅。但使三军在,何惧鬼难缠!

 

满江红·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暨九三大阅兵

 

卢沟月冷,惊回首、烽烟骤起。

铁蹄践、山河破碎,黎民泣涕。

八载腥风凝血泪,千村焦土埋忠义。

举长缨、浴火斩豺狼,乾坤霁。

 

军旗猎,银鹰翥;方阵列,金瓯固。

看雄师砺甲,锐兵如炬。

万里长城今更固,九州赤子同仇敌。

铭国耻、砺剑护金瓯,朝天阙。

 

注:这首词上阕我以“卢沟月冷”起笔,化用卢沟晓月、金陵屠杀等历史意象,追溯抗战血泪史,下阕转至九三大阅兵之盛况,用“军旗猎”“方阵列”等意象彰显国威,抒复兴豪情,末句用“铭国耻、砺剑护金瓯”呼应“先忧后乐”之旨,来彰显家国情怀。


图片1

作者简介:董银林,男,中共党员,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教育工作者,凉州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爱好文学,喜欢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生活。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甘肃教育》《甘肃教育报》及“作家网”“网信武威”“作家联盟”“宁古塔作家”“凉州文艺”“凉州作家”“凉州融媒”等各类媒体。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